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县级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009-05-22 11:31高安春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

高安春

教育受发展的影响,又会对发展作出贡献。用科学发展观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教育的职能已大为拓展:教育不仅仅是扩大生产资源的手段,而且是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确立教育在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基础。

县级教育属中观层次,以基础教育为主体,是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对象。200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发,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开始形成;200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前义务教育职责不明的局面,加大了受教育者享受公正平等的机会。自200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原来“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局面变成了“义务教育国家办”。小学,初中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对县级教育的运作起到了改善和提高的效应,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育事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得先了解认识本县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然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个加以纠正和解决。

(一)县级基础教育运行仍处在需求扩张与供给不足双重压力环境。

就我们广西而言,虽然各县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各项指标达标,但是是低水平的,还是不够发达的,仍然存在着需求扩张的压力。表现为县内居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压力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除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物质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显示在教育需求层次上的递增性以外,还因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结构的快速变化,反映在教育需求选择上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与此同时,来自市内、省(区)及全国各地较先进的地区比较,使这种压力进一步表现为被市场机制环境所强化了的竞争性和赶超性,构成了对基础教育运作起到决定的需求扩张型的压力环境。

另一方面,各县的财政比较薄弱,使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投入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县财政中用于教育的支出虽然很高,占了县财政收入的1/3-1/2,但全部功能也仅限于支付教职工工资而已。尽管现在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但因原来底子差,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还没落实,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又比较少,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扩张的需要,县级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需求扩张与供给不足的双重压力的环境。

(二)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仍然存在,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仍然如故,严重影响了教育发展的充分性与均衡性。

在学校之间,由于重点学校(如重点高中、初中、小学)仍存在于城镇中,使农村教育与县城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升学率竞争和历史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使农村学校仍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是开课不全。许多学校非统考科目形同虚设,不能按教学计划开足课程及课时。因为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体、音、美教师,体育课只是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跑跑跳跳,音乐课就唱唱歌。可以说,教育方针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二是教师队伍不如人意。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现在,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结构偏大。2000年后,国家对中师生不包分配,师范类大专生、本科生很多又不愿到乡村任教;我县每年退休教师均在200人左右,同时按政策规定近两年都在辞退部分代课教师,其中许多是骨干教师。因而教师队伍出大于人,教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现象严重。目前在职教师中,以40岁、50岁年龄层次的居多。教师年龄大,知识结构老化,身体状况差,教学精力受到影响。2.继续教育跟不上。按要求,学校校长每一年、任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参加一次职业培训。但是,由于经费紧张,教师的继续教育无法进行。乡村教师接触不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教学方法。3.教师拔高使用现象普遍,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由于教师的离退休以及优秀教师进城任教,乡村学校教师减员严重,而现有教师补充渠道不畅,为了教学,许多学校无法按要求配足老师,只有对部分教师拔高使用,如初中教师不够从小学拉上,小学无高年级的教师则让低年级的教师充当。有些村小学无人能胜任汉语拼音教学。4.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我县用于教育的经费占全县可用财力的1/3到1/2,但只是保证教师工资中国家要求确保部分基本到位。教师除财政工资外,再无任何津贴和其他补贴甚微,而教师的工作量偏大,许多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的教师,一个教师要负担一个年级一个班甚至两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如一些教学点两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师,三个年级只有两个教师。教师的付出和所得反差较大,不利于较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教学的组织方式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农村小学很多在山区,人口密度小,自然村分布稀散。一方面,有的学校按上级规定的师生比编制,教师超编。另一方面,实际情况又显得教师不足。由于学生少、班额小,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许多学校只有采取复式班教学方式,教师在给一个年级上课时,另外一个年级的学生就只有自习做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的管理,又不便于教学的组织,而且教学课时难以保证,而且这样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个教师就必须承担多年级多学科教学任务,而目前教师队伍的素质现状难以达到要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不可能做到个性教育,探讨式教学,教学方式回到了六、七十年代教育不很发达的时期。而为数有限的几位教师,一旦哪位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上班,另外的教师就必须承担其工作,那么一个教师就必须负责两个班四个年级,教师只有当“维持会”的会长了。这样的教学,哪里还谈得上质量保证?

(三)农村有相当部分的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伴随而来的是留守儿童的不断增加,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学校教育的突出问题。

尚未成年的子女过早地远离父母,或独自生活,或与祖父母生活,或寄宿亲戚家生活。由于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十分脆弱,父母长期外出后,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于是,一系列不良反应出现了:情绪消极,任性,冷漠,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自身对社会行

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容易受外来的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而成为“问题孩子”,确实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大了压力。

教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认识教育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实现教育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当前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以人为本,要求基础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立足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基础教育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是促进儿童、少年、青年身心和谐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不应该以其他类型的层次教育的需要来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具有它自己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价值”。基础教育只能通过为人的发展打好基础来间接促进经济的发展,不能把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效果作为衡量基础教育成败的尺度。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客观地认识基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牢固地树立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思想,立足于人的发展,用全新的视角、长远的目光来设计、改革、发展和评价基础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克服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偏离。近年来,在解决应试教育倾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在一定范围内忽视人本身的发展。过多地强调基础教育如何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倾向。应该说,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价值取向的偏离,当然,成功的基础教育,无疑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的生源,对经济建设发挥促进作用,但这是由育人这一本体功能派生出来的功能,而不应成为基础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因此,要下决心改变以升学人数多少或以能否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来要求基础教育的做法,将人们的认识转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二)深化对义务教育的性质和战略意义的认识,转变农村基础教育的观念。

既然义务教育属于国家公共事业,就应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财力能否向教育倾斜,体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却是各级党政领导的责任。特别是义务教育,关系到今后几十年国民的素质和中华民族竞争能力的提高。我们衷心希望各级领导,支持义务教育的发展,大力增加投入。细审之,要严禁动用公款大吃大喝等“灰色消费”浪费。

其次,必须确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农村要发展没有基础教育不行,而推进基础教育必须依靠新观念。农村基础教育的旨趣不在于它能为学生带来多少“实惠”,而在于它是否使学生具备了最基本的素养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意味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要逐步归于教育本体,把“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作为根本目的;要从“功利性”走向“教育性”,把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置于首位。

在当前城镇化的背景下,要考虑到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立足于农村的有计划、有目的、有原则的探索。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思想,用全面的教养代替片面狭窄的知识灌输,全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对于家长而言,要淡化“升学主义”倾向,从思想观念上真正认识、理解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意义,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在子女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思想和态度,以免孩子先入为主地形成对基础教育的错误认识。此外,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率先转变思想,宣传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各方面对基础教育的“育人”价值达成观念的共识,才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行动上的问题。

(三)加强教育督导力度,提高办学整体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条件。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就是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教育部《关于认真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督导要依照法律法规和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督导,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教育督导检查和有效监测,依法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可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重要督导内容之一,只有强化教育督导,才能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1.督促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区域内各校之间在设施设备方面的基本均衡。基础教育尽管通过了“六督”评估、“两基”验收和“双高普九”,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城镇与乡村学校之间办学条件仍然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农村薄弱学校普遍还存在着校舍设备简陋,办学条件不合格的状况。如师生食堂拥挤,运动场地不足,实验专用室不够,仪器、器材缺乏,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薄弱等等,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这一切都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一要督促政府确立新的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理念,实施教育资金向农村重点倾斜,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建设,以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二要督促政府加快撤校并点、资源整合的步伐,以提高办学效益。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出现了生源急剧下降的趋势,县、乡两级政府要在坚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做好布局调整工作,优化教育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教育资源。三要督促政府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对区域内所有学校都应按部颁或省颁标准做好校园、校舍建设,配齐教育、教学仪器、器材、图书馆(室)、信息技术装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2.督促政府合理调配师资。师资配备不均衡,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又一因素。目前,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不足,学科不配套,年龄老化、技能科教师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一要督促政府鼓励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农村和薄弱学校经过考察,要求调入的教学骨干要优先调配。录聘教师时,允许农村和薄弱学校择优挑选。对农村和薄弱学校原有教师,则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进修和参与教改实验等途径,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二要督促政府努力为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创造有利条件。为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与薄弱学校任教和稳定现有教师队伍,政府部门应给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社保、医保、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在住房分配、子女就业、

职称评聘、评先评优、晋级提升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更加安心本职工作,更能吸引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流向农村学校任教。三要督促政府部门遏制教师的流失和逆向流动,严格控制农村教师进城镇。要把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作为城镇教师晋升职务的硬性指标,在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时,向农村学校倾斜。四要督促政府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多元支教”的长效机制。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偏远校进行教学展示、支教,通过“送教”下乡等方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实行城乡中小学校长定期交流轮换和公开竞聘,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

3.督促政府改善农村学校生源。升学考试制度是教学工作中的“指挥棒”,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政府部门为了保“重点”,把学习“尖子”都输送到县重点学校,剩余部分给农村和薄弱学校是造成农村和薄弱学校生源素质较差的原因。因此,一要督促政府通过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划分,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一律划片就近直升初中学习。二要督促政府解决择校竞争问题。择校竞争不利于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改造,不利于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督促政府解决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和择校竞争问题,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4.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区域内应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工作机制,成立监测工作小组,制订“教育均衡发展监测方案”,对城镇学校、农村和薄弱学校等不同类别学校在教育投入、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合理调控,促进均衡。

(四)积极发展非公立学校,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政府要在制度上大力支持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办学,鼓励社会办学,使社会参与方式多样化。依靠社会力量办学,一方面可以扩大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使教育趋于平等与公平。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有限的教育经费,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从而使教育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现阶段我区教育供求关系紧张的形势下,民办教育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区政府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

调动民间资源投向教育,应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区政府要制订法规,明确社会力量办的学校和国家办的学校和平等社会关系,调整国家和非国家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非政府投资办学主体的教育资产不受侵犯。要把民办教育列入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制订有关的优惠政策,力争在近期内使非公办学校的发展有一个大的突破。民办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可以团体或团体合作办、个人或个人合作办、团体和个人合作办,也可以民办公助等。教育部门要一视同仁,对非公办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在政策上保障公、民办学校享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我区广大农村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虽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导下,下大力气、做艰苦的、带有开拓创新的工作,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的迫切愿望就能实现。

(责编钟园娴)

猜你喜欢
农村学校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