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2009-05-25 09:01刘兴娣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困惑知识结构挑战

刘兴娣

摘要: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存在不足:没有明确阐述综合性学习主题设计的目的与意义;部分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偏大;始终淡化作文教学。这些不足带给教师困惑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式以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家长观念都有巨大的挑战性。如果我们在教材和教师素质方面不断完善,一定能收到多重的综合性教育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教材建构;困惑;挑战;知识结构;教学方式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如今的教材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六次“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1]学生欢迎创新的语文课堂,渴望具有创新思维和知识丰富而全面的教师的引导,希望成为一个富有个性而学识又比较全面的人。综合性学习教材在编辑上有明显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可见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是,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科领域中的新物种,难以避免会给教师教、学生学双方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在于完善教材建构。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不足

1.目的与意义过于简单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设计问题,教材中没有作详细、具体的说明,教师要在自识的基础之上加以理解。笔者在所任教的中学调查后发现,教师普遍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上好一堂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至少需要两个星期。例如在《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提前两周时间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动画等,办手抄报,了解很多关于莲花的知识和莲文化,指导学生自行创作小品《周敦颐与莲》并演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大饱眼福、大开眼界并有所得。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常被很多教师认为是既花时间又花精力的负担,对升学没有多大好处。这种思想直接导致了“学科”与“活动”的对立,其表现形式为: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简单化、枯燥化,把两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合并成一节课完成,甚至只出练习题目让学生完成便敷衍了事。这样不但让教学变得无味,同时忽略了活动对培养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任何一门知识的掌握都不能单纯通过课堂,而是要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形成生动的、有意义的过程。”[2]而活动产生的潜在价值,正如杜威所指出的,是产生与学习材料的“宽广的和连续的相互作用”[3]它将学生带入一种生活的情境,“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4],因此更有利于生成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适应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目的和课题与推动一个有目标的活动结合起来,这才是教育上真正的兴趣理论的最重要的定论”[5]。因此,新课标教材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著应该涵盖对主题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详解,从而向教师明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重要性,并让教、学双方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2.部分主题偏向宏大

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可以看出,课文如《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黄河,母亲河》以及《莲文化的魅力》等,涉及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这对于缺少网络资源与图书资料的偏僻农村学校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参观天文台等更让学生望尘莫及。笔者以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之初,我们不一定要追求宏大的主题,而要依据学生与他们周边环境的密切关系,在本土文化与个性成长的辩证关系上下功夫,目的在于为学习者创造内心感知和行为自娱的重要方式、一种和传统学习区分开来的学习方法。教育者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坚持成为“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无论多么仁慈)”[6],要了解、掌握好生成性的对话关系,指引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

3.始终淡化作文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教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之后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口头表达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地锻炼,然而书面表达呢?是根据综合性学习活动写出简短感言,还是教师自拟题目让学生写作,转而要求学生把“做”和“做中发反思”结合起来呢?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的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只有两个较为好拟题写作文,《献给母亲的歌》和《寻觅春天的踪迹》,可是根据笔者了解学生普遍有烦躁和厌恶的写作情绪,有关母爱和春天的作文题目已经写怕了,从小学到初二一直在写这两方面的题材,已经老掉牙了。而后面几个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到民间采风去》《古诗苑漫步》《背起行囊走四方》都不好出作文题,只能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简短感言。如果说综合性学习活动不是作文指导,那么我们教材的系统作文指导又是什么呢?对此,教材没有明确的阐述,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之后,作文教学成了新的烦恼。初中三个年级的作文指导到底应该呈现怎样的梯度?在初二两个学期中,作文又应该如何辅助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心里没有谱,因此,给学生的作文指导也就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是比较混乱的。然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乃重中之重,作文占了半壁江山的重要位置。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的关系。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

对于长时间接受教师讲授学习方法的初中学生,逐渐接受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可能要经过一个过程;对于教育者来说,不再像选文教学那样在固定的教学对象基础上,而形成实际教学上的便利,语文综合性学习有着更高、更强的标准和要求,这是个勇敢者的革新。

1.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变革

语文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综合性学习内容繁多,教育者的知识再丰富,在新教学方式面前有时也会显得捉襟见肘。虽然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但是只有具有丰富多元的知识结构的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才能给学生及时、必要的补给,指导学习者多方位地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学者提出一些框架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让学习者主动探讨,指导其炼化出便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并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注释学习者的学习阶段表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等。假使教学者自己都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那么他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便不会有多大的建设性。在学习者思维停滞或者空白时无法适时介入,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不断深化了。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包罗万象,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除了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掌握,更新教学内容,掌握先进教育技术外,还要求教师加强教育科研理论知识的摄取,不断提高自己对教育科研的理解,提升自身教育科研的能力,从思想上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超越传统模式,注入全新的课改新理念。

2.对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自古以来被诸多人用来诠释教师的角色,而在新课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似有突破。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主角,成为胜利的、快乐的和互助的学习者,教育者则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人,是学生学习的督导,但同时,教师和学生一样是参与方和互动者。

例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作为一个总设计师、组织者,由学生自己来担当主持、开展活动。活动有四:活动一,碧波莲影:其中有猜谜语,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赏莲,伴着优美的古筝乐曲赏莲,可以赏莲的形态、气味、精神、气质。要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观察细致,善于联想引申。活动二,开心辞典:莲文化知识竞赛,涉及到莲的历史、品种、栽培、用途、藕断丝连的科学解释以及它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等知识。活动三,轻松驿站:欣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由一学生作为导游,通过视频图画带我们去领略其中的风采;欣赏湖北洪湖的莲之风韵,通过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来达到共鸣;欣赏Flash《荷花颂》;欣赏小品《周敦颐与莲》,突出周敦颐独爱莲,赞美莲花的高洁典雅的美好形象。活动四,品味莲韵:诵读颂莲古诗。活动五,莲花物语(梯度练习):赏图拟题、观图说话、写作练笔。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总体的设计框架并熟记于心,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咨询、协调和帮助,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下去,从而得到体验,促进发展。学生是主体,通过竞赛、表演、赏析等活动形式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这是笔者教学方式上一次全新转变的尝试,所收获的效果是我意想不到的,学生欢迎这样全新的课堂。因此,教师革新教学方式,全面配合新课程的发展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巨大而且艰辛的努力。

3.对教师转变学生学习观念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常常是把顺手可摘的知识灌输给学习者,学生虽然学得枯燥,但是形成了固化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和家长的理解角度上,上课全神贯注、认真听讲,课后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最好能再多做一些课外习题,就是取得好成绩的途径。因此,人们适应了从教师口中获取知识,适应了从书本获取公式。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彻底换位,倡导学习者走出课堂、脱离课本,自己发现课题,自主探究,与他人协作,并能利用工具如图书馆、网络等信息资源下载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等。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习惯了“拿来”和“静候”的学习者以及关注中考、高考的家长来说,转变观念困难不小。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发展学生个性特点创造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生成性。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许不会太高,歌也许唱得不一定好,演技不一定纯青,导游演说不一定很出色,但这些都无关紧要,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在活动中会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长,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涵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角色的转变。再则教材安排更合理一些,更切合网络陪伴下成长的孩子,那么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困难,并能把创新课改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同一单位时间里,收到多重的综合性教育效益。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陶本一主编.学科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4.

[3][4][5] 王承绪译,[美]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8,253,148.

[6] 王红宇译,[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7]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8]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困惑知识结构挑战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