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建设的迫切性及现实意义

2009-05-25 09:01徐凌云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迫切性职业道德教师

徐凌云

摘要: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在教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几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出现了整体性的滑坡,其中的个案甚至对教师的公信力和道德示范性产生了极大的动摇。本文试图从剖析有较大影响力的师德失范的个案出发,论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迫切性及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迫切性

一、问题的提出

“‘师德是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在教育职业活动范围内,调节教师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1]学高为范,德高为师。教师这个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所以,古今中外都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和特殊的期待。

然而,目前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道德水准与新的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和要求相距甚远的现象,有失师范的行为屡有发生:有的教师价值目标过于功利化;有的教师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师把为人师表流于口头,只说不做,更缺少深层次的内在思考,严重地损害了教师应有的自尊和形象。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著名的“范跑跑”事件和6月12日安徽长丰县吴店中学发生的“杨不管”事件,以及2008年1月4日的中国政法大学扬帆教授的“粗口门”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大讨论。“范跑跑”是四川都江堰光亚中学语文教师,本名范美忠,在地震发生时范老师不但独自逃跑而且事后还在网上大放厥词: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2]其言行不断拷问着每个人心中的道德信念,我认为“范跑跑”跑丢了身为人师的师德,留下的只是一个虚伪的背影。2008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博导教授扬帆在上课时与一名女学生发生肢体冲突,引发“扬帆门”或叫“粗口门”事件,引起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而2008年10月,和扬帆老师同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金仁淑教授论文剽窃案更是在教育界乃至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3]。这些引起广泛争论的师德失范的典型案例说明近些年在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逐渐提高,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热门职业时,教师的职业声望、道德水准并没有同步的高涨,而师德修养可以说出现了整体性的滑坡。

二、现阶段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形式

对于我国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出来的问题,我认为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1.以自私自利置学生生死于不顾的师德沦丧型

“范跑跑”之所以在全国引起轰动,一跑出名,甚至 “范跑跑”变成了丧失基本道德准则的人的代名词,以至于一段时间“做人不能太范跑跑”成了网民的口头禅,其原因就是,范跑跑的行为出现在一般人身上,也会得到贪生怕死、不负责任等负面的道德评价,何况他是毕业于名校的中学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对还是未成年人的学生,无论是从法律原则还是职业道德要求来说都有保护和照顾的义务。例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七章第五十五条规定:“在发生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治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教育等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转移、疏散学生,或者采取其他必要防护措施,保障学校安全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这里的执行人显然是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章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和公共场所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而范美忠却在生死攸关的危险时刻,撇下其班上的学生率先逃跑,事后还不无自得地在网上“晒”自己的逃跑经历,范美忠的极端自私自利的行为受到了上至权威媒体、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口诛笔伐。虽然范跑跑是个案,但其负面影响经网络的传播被不断放大,使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认知进一步加深。同时范美忠的行为还引起了整个社会对教师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自律的热烈讨论,也由此引起了最高教育主管机关的重视,范跑跑事件出现后不久,2008年9月1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要“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2.以抄袭、剽窃为表现形式的学术腐败型

我国的各类学校实行的是行政化管理,基本上由行政领导决定教师的升迁和职称的评定,而和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最为密切的职称评定、评优奖励标准都是被量化了的,这其中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成了一个关键性的标准。于是,近几年来在教育界出现了为人诟病学术腐败的现象,其表现形式是剽窃抄袭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变成了“不求质量只求数量”“天下文章都在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学术垃圾”生产国,近几年这种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在名校的名教授身上,其负面的社会影响不可估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仁淑教授剽窃案。据报道,金仁淑教授的专著《21世纪中国人力资源竞争战略》有60%的部分都是抄的。全书共18万字,其中10万字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个在职博士生王德君的博士论文。因为是名校名师,这个案例在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这类案件近年来层出不穷。例如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通报学术剽窃抄袭事件,处罚了3名教授,因为其外文学院博导与青年教师所编教材存在严重抄袭。这几个案例都是名校名师,个别当事人甚至是其所在专业的权威甚至是“学术带头人”。至于普通的教师对这种现象大家都心知肚明,见怪不怪,学术腐败的盛行极大地伤害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公信力和我国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同时也成了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3.职业理想淡化型

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指教师致力于实现教育事业的志愿。我国《教师法》规定:“教书育人”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工作,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更没有准确量化的工作时间和质量,因此,教师只有凭借自己的职业良心、责任感和上进心来激励和约束自己。但在改革开放的特殊时期,不少青年教师只是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应付应付,并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来执着地追求,更没有把教育当成一门艺术全身心地投入,缺乏一种高度的职业自觉性和工作主动精神,从而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产生了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师历来追求的“为人师表”“两袖清风、淡泊名利”“桃李满天下”的理想人格,无不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教师对社会长期以来赋予自己的角色代称,如“人类灵魂工程师”“蜡烛”等产生了疑惑,认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教师理想人格境界离现实太远,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理想追求越来越淡化,很多教师视学生为财源,视教学生为生财之道,最大限度的赚钱已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求目标。在利益驱动下,不少教师变着法从学生身上赚钱,向学生推销书与资料,向学生收取各种所谓的辅导费。还有教师积极开辟第二职业,在校外办班、代课,把主要精力用于第二职业。

4.社会责任感缺失型

这种类型的老师表现出缺乏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干工作斤斤计较,掂轻怕重,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历来被教师所肯定的“敬业”“本分”“严谨”“执着”等价值观念逐渐被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所抛弃。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教师被认为是“迂腐不化”,思想不解放,不合时宜;相反,学问不怎么精,但善于投机钻营,善于利用关系,会争名夺利的教师则处处得利。这说明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伴随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教师队伍整体的年轻化,如何有效地加强师德建设,的确是个紧迫的现实任务。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迫切性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社会转型期后,经济基础的变革带来了上层建筑的改革,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内核受到了冲击,教师职业道德也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广大教师队伍中因此也出现了像“范跑跑”之类的师德沦丧型的教师。同时在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道德失范的行为,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放在首位,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我们往往视师德为一种个人修养,较多强调教师个人的自律。显然,仅仅重视个人修养、仅仅要求教师自律是不够的。师德仅仅局限于职业领域也是不够的,它已超出了专业生活领域。教师的职业道德无法与私德、公德绝对分开。

加强师德建设,能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使他们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加强师德建设,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保持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加强师德建设,能振奋起教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伟.师德的重要性.魅力中国,2007(5):88.

[2] 关东客.范美忠老师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人民网文化频道,2008-05-27.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 46105/7301801.html.

[3] 张壁.成都商报,2008-10-13.

猜你喜欢
迫切性职业道德教师
最美教师
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迫切性与可行性探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针对公共图书馆馆员素养的分析
河北省产能结构调整时期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迫切性与策略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