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泥工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2009-05-25 09:01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泥工美术课熊猫

李 倩

思维是人脑这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能动的反映,有人把人脑比喻为照相机,是因为它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对客观事物做出多方面的反映;而人脑对从外界获得的种种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加工,于是又被喻为一个奇异的加工厂。儿童由于思维客观具体,观察无序,他的视、听、触、嗅等功能较弱,因此在美术课上我大胆尝试进行泥工教学训练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那么如何在泥工课中对儿童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呢?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感知模型,初步形成表象

(1)采用观察实物(模型)的方法,给学生建立立体概念,有利于今后的泥工课教学。要想培养学生利用泥工来塑造立体事物,必须先给学生建立立体概念。如指导学生塑造“熊猫”,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塑造半球体来认识和理解体积。教学开始,再让学生观察“熊猫”不同动态的范品(生动、形象的范品),了解“熊猫”的整体体积及外型的基本特征和“熊猫”的动态(包括正反面),一方面使学生对所塑作品“熊猫”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对泥塑制作产生强烈的塑造欲望,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准备。

(2)巧用音乐、录像、模型创设适合的环境,将学生带入泥塑制作的世界。在艺术领域中,音乐与美术为姊妹艺术,它们都是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来构造生活。两者有机结合能促使学生的智力开发,在泥工课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通过模型的分解、组合,进一步丰富表象

(1)采用大块体积分解削切的方法,能降低对塑造较复杂物体的难度。儿童在操作中常常把握不了物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在绘画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分解组合的方法进行绘画,那么在泥工教学中是否也可以适用呢?如塑造“熊猫”时,在学生对“熊猫”有了基本认识的同时,指导学生采取分解再组合的方法,将头部、身体、四肢等进行局部塑造,具体为:①头部。先切一块与模型近似大小的方块泥,再用泥工刀削出头的外形(包括眼睛,鼻,耳等);②其他部位依次类推。

(2)运用块面组合的方法进行组合,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基本掌握分解局部的制作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将分步图进行有序组合粘合,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人物的比例和结构。

三、通过重点辅导,使学生掌握塑造技巧

(1)由整体到局部的加工塑造,进行细致刻画大型塑造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刻画局部。如塑造“熊猫”局部时,先抓住“熊猫”圆圆的胖乎乎的“身体”和黑白颜色对比进行夸张性地刻画,塑造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

(2)形神兼备,完成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设计、制作,都力求做到构图美、线条美、造型美、色彩美,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由感受美而产生爱美的感情。这样的美育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从而对学生的心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采取以上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塑造“熊猫”及其它的动物或人物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进步是很大的,他们既知道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刻画,同时也能用心去刻画神态,效果较明显。

四、激发想象,进行灵感创作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如何培养灵感创作呢?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虑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由联想能力。

(1)采取动态局部变化进行想象创作。经常变换一些塑造技巧,采用一些新方法使学生走进想象的空间,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从而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想象创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塑造之前将绘画与手工制作结合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绘画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把学的绘画知识运用到手工制作中,从而使其所学的绘画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独立设计,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运用神态进行变化想象,能塑造个性作品。将神态进行变化能提高学生的联想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人物或动物的五官进行表情变化,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进行变化并融入到作品之中,使学生所塑造的作品更富有生活化、趣味化。

以上是我在学校美术课的泥工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从学生在美术课上的参与性及学生独立设计的泥塑作品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逐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今后我将进一步探索,真正为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泥工美术课熊猫
美术课
我爱“熊猫”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
趣味美术课
“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