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009-05-25 09:01蒙永慧
教师·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思考管理

蒙永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这一历史重任。我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摸索和探讨。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种社会问题。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少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变得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孩子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孩子努力学习。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儿童更多的还是教育上的缺陷。对于留守学生,父母为弥补愧疚,用金钱替代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不仅没能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反而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而走上歧途。我校档案资料最近两年考试成绩显示:留守学生辍学占辍学人数的70%多,在校留守学生6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而且留守和非留守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也有明显差别。留守儿童因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教育、学习、生活、心理状况都在亲情缺失中受到影响,亟需学校给予关爱和引起重视。

一、大力加强学校寄宿制建设及管理

留守学生问题根源于家庭温暖的缺失,学校教育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学生的学校寄宿生活条件,让学生安心,甚至使学生感到在校比在家更舒服,保证外出务工者子女“不但有学上,而且能够上好学”,引导和帮助留守学生确立 “家”的概念,同时要建立明确责任机制,确立学校各部门和班主任分工协作的原则,共同担负起关注留守学生生活中吃、住、穿的重任。学校将留守学生的寄宿教育管理工作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为此学校每期组织全校教师下乡入村,联系当地政府深入学生家庭了解情况,对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条件、联系方法列表统计存档,便于做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适时到位,及时关心留守学生吃、住、穿的问题,弥补家庭温暖的缺失。

二、突出整治好校园周边环境

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理性思考不足,而感性影响较大。由此他们往往显得比较任性,特别是留守学生更容易受所处环境的负面影响。突出整治学校周边环境,优化校园人文环境是解决留守学生问题首先要考虑的。近两年学校加强与公安、卫生、工商、文化、家长委员会的联系,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威力;重点整治学校周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周边环境,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对孩子们的精神污染;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建立团校,广泛开展“手拉手关爱留守学生”等关爱服务活动,让更多有社会爱心的人士积极投入到“阳光驿站”“爱心之家”的建设服务中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留守学生自理自护、自立自强,真正为留守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为学校校纪校风的实行创造良好氛围。

三、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

学校教育是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不仅仅需要环境优化,同时还必须注入丰富的生活内容。有意识地向留守学生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校外的生活真空。为此,学校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①把学生父母在什么地方务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重要内容增加到学生档案里;②建立留守学生在校言行表现及定期评价档案;③把留守学生校外表现纳入档案管理内容;④建立“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卡”,把联系的时间、方式、原因和效果记载下来,作为留守学生档案内容的必要补充。通过健全完善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由政教协同班主任负责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和沟通,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尤其要对孩子们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

四、建立和完善留守学生的“导师”制度

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分布到各个教学班级,又是一个个特殊个体,由于班级教育教学格局的局限,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班级每个学生做到了解及时、照应到位。但是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对每个学生的每一方面的发展负责,特别是留守学生更需要这样的关怀。在这种形势下,实施全校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名教师帮扶1~2名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学生全面而周到的关怀和教育,成为具体落实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必然选择。我校至2007年以来,实施了留守学生的“导师”制度,一大批老师不仅在学习上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帮扶留守学生,而且在生活上嘘寒问暖,给予留守学生以亲情的关怀,这批老师常常接留守学生到自己家中以改善伙食并经常接济困难学生,帮助留守学生走出了学习和生活的阴影,在赢得留守学生的信任和感激的同时,也赢得了其他学生的尊敬和爱戴,真正成为学生的“父母”。留守学生的“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日趋明显,也必将成为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尖刀。

五、加强与留守学生监护人的沟通和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事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渠道。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在对留守学生给予关怀、帮助和教育的同时,依据各年级的特殊情形,组建各年级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开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培训班,把监护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教育知识,组织一些常识性教育知识的测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儿孙辈们的职责。

六、完善沟通留守学生的思想情感渠道

教育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方式就是加强沟通,增进情感交流。交流的方式灵活多样,要尽可能触动留守学生的心灵。如以学校团委为主,开办团校,开展有益的团队活动,吸收大部分的留守少年参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心态;在节假日或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如生日、母亲节、父亲节等安排学生打电话,写信等活动,与亲人或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从中感受亲情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及爱心;每周主题班会,指定留守学生发言,增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沟通。通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做法成为我校解决留守学生问题卓有成效的模式,使留守学生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摆脱心理孤独、摆脱抑郁而健康成长。

留守学生问题的解决之道是值得推敲和深思的。百年大计,教育先行,对于国家政策来说,应当是教育的投入优先保证,提高全民对教育的重视和尊重。但是,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应该不是等环境和条件的完善,而是从本身的职责出发,教育管理、教育措施要率先“先行”。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思考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