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实录及点评

2009-05-27 06:16蔡青荣栾德尚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教者司马迁史记

蔡青荣 栾德尚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发愤”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3在品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课文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生齐读课题),我们读通了课文,学会了生字词,知道了司马迁不仅能博闻强记,而且文化底蕴深厚。下面老师给你们一组词语(课件出示:飞来横祸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请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生: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完成的史书。后来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他终于完成了父亲未竟的事业——写完《史记》。

生:课文写了司马迁从小受父亲影响,对历史很感兴趣,长大后受父亲临终嘱托,要完成父亲未能完成的史书。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使他受了酷刑,但他发愤写作,终于完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师: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概括非常准确,可见你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

评析:导入开门见山,有的放矢。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者从整体入手,组织学生根据特定词语概括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而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初读课文,理解“飞来横祸”

师: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他的头上,那么这里的“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呢?请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

(读后交流)

生:是飞来的祸害的意思。

生:这里的“飞来横祸”是没想到的灾祸的意思。

生:是突然发生的意外灾祸。

师:是什么样的灾祸呢?(课件出示:据史料记载:大将军李陵奉汉武帝之命率军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以他对李陵的了解认为李陵投降定是出于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这时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汉武帝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辩护,司马迁因此获罪,入狱受了酷刑,蒙上不白之冤。)

师: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司马迁非常愤恨。

生:司马迁悲愤欲绝。

生:由于受汉武帝的误解,司马迁蒙受了不白之冤,因此他非常绝望。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吗?请你们自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学生读完后课件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谁来试一试,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朗读课文)

师:他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痛不欲生的样子。

生:他读出了司马迁悲愤到极点的心情。

师:从“了此残生”的“残”字中你还能体会出什么呢?(课件出示红色“残”)

生:从“残”字中我体会到司马迁受到了酷刑,身体残缺了。

生:我体会到了司马迁受了不白之冤,惨遭酷刑,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生:我体会到一个男子受了宫刑的耻辱、内心的悲痛。

师:士可杀,不可辱。受了宫刑这样的奇耻大辱,对于胸怀大志的司马迁来说无论是肉体,还是心灵都是最大伤害。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司马迁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生:(一起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评析:语言文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土壤。教者抓住“飞来横祸”“了此残生”等词语,让学生触摸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这个教学片段看似平常,却是教者的精心设计,让我们看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与“主人公”的对话跟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感悟融为一体。学生既理解了“飞来横祸”,又为解读“发愤著书”作了铺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读第三节,体会“发愤”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在痛苦中“发愤”写作的呢?

(学生自主读书。读后交流)

生:他想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生:他想到了自己的使命。

师:父亲临终前是怎么嘱托他的?谁来读读那句话?

(生读:“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师:这是一个老人临终的重托,是他未能完成的事业,是遗憾,更是语重心长,谁再来读?

(生读)

师:是啊,司马迁时刻不忘父命,(板书:不忠父命)他想到了父亲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他还想到什么?(课件出示四幅圣人图)。

师:(指着圣人图介绍)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国语》,孙子被挖去膝盖而编写出《兵法》。他从先圣先贤的遭遇与成功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人活着要有意义。

生:人活着要有所作为。

生: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师:(课件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读读这句话,从中你读出了什么?把你的理解以及想到的在旁边用简短的话写下来。尽量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评析:以“圣人图”为栽体,启发学生想象,将图画与重点词句融为一体,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语言、汲取语言。教者还教给学生运用“批注”的阅读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直接的感悟,还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师:请把你的理解与大家一起交流好吗?

生: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比如为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人民群众而献身的解放军战士;有人的死比鸿毛还轻,比如那些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人。

生:人终有一死,为国家、为集体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一己私利而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这就是他发愤的原因,这就是他写作的动力,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活着的意义,你能将他要表达的意思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司马迁想的一段话:“人总是……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

师:想到这里,他——(生接着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呢?

生:忍受屈辱。

生:我想到了忍辱含垢。

生:我想到了忍辱负重。(师板书:忍辱负重)

评析:教者紧扣住“发愤”这个关键词语和“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这句话,加强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训练,并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活着的意义,由此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步高大起来。

(二)利用插图,再悟“发愤”

师:司马迁是在屈辱和痛苦中发愤写作的,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你能从图中体会出他的发愤吗?

生:我看到了他是在条件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写作的,你看那清冷的灯光,潮湿的地面上铺着薄薄的草,简陋的案几,再看他穿着多么单薄,可以想象他是夜以继日,不顾一切地写作。

生:我从他那坚毅的表情中感受到他的发愤。

师: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命、忍辱负重的品质,让我们看到了他写作《史记》的艰辛。

(课件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

师: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他如何写《史记》,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呢?

生:我想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

生:我想到了跋山涉水。

生:我想到了矢志不渝。

生:我想到了坚持不懈。(板书:坚持不懈)

评析:插图也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利用插图进一步理解“发愤”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深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感受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教者通过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期达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升华情感的教学效果。

(三)了解巨著,体会情感

师:读一读第四小节,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品质?

生:我从他用了13年的时间写书中读出来的。

师:你从数字13年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读出了司马迁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

生:52万字。

师:是啊,这52万字的作品可真称得上——

生:(一起说)辉煌巨著。

生:我从“耗尽了毕生心血”中读出了司马迁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我从“前无古人”一词中读出了《史记》这部书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师:通过讨论,我们对《史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司马迁为写作《史记》付出的心血。

(课件出示:司马迁在

情况下,为了——,坚持——,历时一年,写成了《史记》。)

(生自由练说,再集体交流。)

评析:抓住数据和感人肺腑的词句来感受司马迁的永不言弃、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从数据中理解《史记》“是他用生命完成的”这句话内含,教者又用练习的形式加以巩固。学生不仅被司马迁的精神所感染,而且对《史记》这部著作的巨大历史价值也有所了解。

四、总结课文。品悟导行

师:读一读课文,然后同桌相互复述。

(生读书、复述)

师:同学们,一部伟大著作的完成绝非偶然,从上节课中我们看到司马迁幼承父训。饱读史书,四处游历,认识社会,了解民情,充实知识,这就是他知识积淀的过程;本节课中我们体会到他牢记父亲嘱托,专心著书,这是他立志的表现;而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是他的行动。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呢?请大家写一写。

(写后交流)

评析: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总结课文,并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其情感升华。由“理解”转移到“表达”上来。让他们感悟人生,树立志向,获得更多的生活信念和人文价值,带着思考和感悟走出课堂,达到积累、感悟、运用的完美结合。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一听;

2课后阅读《史记故事》(儿童版)。

附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总评:本节课教者引领学生穿行于课堂、历史、想象三维空间之中,紧紧抓住“发愤”这个“题眼”,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充分思考、逐步领悟课文内容。教者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学生在读、品、评、写等语文学习活动中,感受司马迁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时13年写成527)"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过程。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悲壮人生,真正理解与体会“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等语句的深刻内涵。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得到了同步发展,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猜你喜欢
教者司马迁史记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