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空间 放飞心灵

2009-05-27 06:16赵春林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同学语文老师

“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魅力无穷,那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语文学习给人一种生命的享受。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学习,语文课形式单调,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很辛苦,考试的成绩却不理想。因此,语文老师要想让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的享受,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放飞心灵,还要走很长的路。

一、在情境中释放人文关怀

我们常常看见上课伊始,老师站在讲台中央,环顾四周,然后微笑着说:“现在我们比比谁坐得最端正?”学生个个腰板笔直,正襟端坐,在这种“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学生还有快乐和自由可以享受吗?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老师大兴质疑之风,审题、初读、精读、总结各个教学环节,几乎都能见到老师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的情景,每到这个时刻,学生兴致很高,思维活跃,大大小小提出不少问题,老师频频点头,结束时却将学生提的问题弃之一边,抛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是真的“自主、合作、探究”吗?

我始终觉得,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去享受语文,感知语文的快乐。每当我给学生朗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学生都注视着我,连最调皮的学生都听得那么入神,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在这种宽松的情境中尽情释放,洒脱驰骋。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以及独特感受和理解,还要放下架子创设情境,走进学生中间。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今年我任教北校区的五年级,我了解到这些学生都是后转来的,父母多数在外打工,不少人还是住在亲戚和朋友家,可能会孤独,不太喜欢表现自己。第一节课我作了自我介绍,让学生猜一猜为什么我起名叫“赵春林”?有的从名字的字面上理解,有的想到春天朝气蓬勃,有的说是父母希望我能像春天的树林茁壮成长,有一位学生说:“老师你是在春天的树林里生的,所以才取名‘赵春林。”小学生真的很天真。接着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母“m”,问学生这是什么?有的说小写字母“m”;有的说是两座山或两扇门;有的说是麦当劳的标志……我让学生看看我的头说:“发现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你的发型像m。”我拉了一下自己的头发说:“这就是赵老师独特的m发型,是老师的标志,就像东方明珠是上海的标志。”学生都笑了,我又说:“你们以后可以称我为‘m先生,‘m老师,也可以叫我麦当劳先生、麦当劳老师、麦当劳大叔也行。”师生关系立即就融洽了。刘一波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这么短的时间,我们的距离一下子拉得那么近。麦当劳老师我喜欢你。”课堂上老师的亲切举动,教师的童言稚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及各种顾虑,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很快地调动起来,学生可以在生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舒心地学习。

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语文老师更要有一种人文关怀。现在老师找学生谈话主要是处理学习上的问题,至于学生其他的需求我们关心少之又少。我心中一直有一个遗憾,那是两年前的“三八”妇女节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回家送一份礼物给自己的妈妈,也就是拥抱一下妈妈,对她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没想到陈宇凡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听到老师叫我们给妈妈一个礼物,我的脑子里乱了,有同学的目光投向了我,我一下子低下了头。回到家,我拿了一本书坐在那里发呆,一有人来,我便拿起那本书假装看。我想:此时是同学最幸福的时候,却是我最伤心的时刻,伤心我没有了父母,上帝对我太不公平了……”结尾时还写了一句“赵老师,请原谅我今天没有按照您的要求去写日记。”

孙志远同学写道:“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老师叫我们给妈妈一个拥抱,说一声‘妈妈,我爱你!,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时,我就想哭,可是忍住了。我妈妈已经去世四年了……”

读着学生的日记,我心里不是滋味,自己对学生了解太少了。这些学生多么需要关爱和温暖啊。我在陈宇凡同学的本子上写了一段话:“陈宇凡,对不起!赵老师在布置这项作业时,考虑不周到,无意间伤害了你,老师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我们无法选择出生,选择生存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走的路!路就在脚下!”我希望这些话语能给他一些慰藉。老师在做预设时要尽可能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别伤害他们的心灵,关键一点就是老师心中要有学生,心中要有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我们不但要注意教材里的人文性,还要注意教师的人文性。教师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恐怕要远远大于教材的人文性。

二、在生成中张扬多元智慧

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仍是以知识为本位,课堂上呈现的是标准的、一成不变的知识,课堂成了传统知识的中转站,老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的课堂。

(一)在生成中注重实效

当前在语文课上有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讲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不会的却没教。如中高年级生字词教学,有时能让学生反复读或抄多少遍;造句时,为了备考,老师干脆抄一两个例句给学生背。这样学生即使考一百分又有何价值?这样做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学生拥有了“死”的知识,却丢掉了“活”的智慧。薛法根老师执教《小露珠》时,用“越来越”练习说话,他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反复读一段话,其他学生发现他后来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更有自信……这时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说话,有的说:我坚持练习书法,字写得越来越漂亮;有的说:我学习比以前用功了,成绩越来越好……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身经验、兴趣与动机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了提高。

(二)在生成中弘扬传统

新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关照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语文学习除了生活外,还应根植于汉语的语境,人类的文化传统中,只有回到语文的根基和原点上,才能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

仍以薛法根老师教《卧薪尝胆》中引导学生解读“奴仆”二字为例。师问:“奴仆见过吗?”学生说:“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皇宫里的太监都是奴仆。”有一个学生说:“我隔壁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做事。”立即引来了笑声。“那个女的是不是奴仆呢?”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女”字的象形文字。教

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讲解,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了,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你看过隔壁的男人打过那个女人吗?”薛老师问刚才的那位同学。“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学生们笑了起来。教师适时引导:“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老师又画了“仆”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薛老师把语文放入汉语的语境中,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律来教学生认识和理解“奴仆”二字,一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在语文教学中要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开拓文化视野,使语文课堂厚重起来,成为智慧型的语文课堂。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这对语文老师是更高的要求。

(三)在生成中发展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切又以思维为核心,要在放飞思维中寻找创新。

在教学《长江之歌》时,我让学生仿写,曹玮同学是这样写的:“你从西方走来,清流是你的呢哺;你向东方奔去,激流是你的感叹。你用美丽的三峡,帮助我们发电;你用蜿蜒的河流,描绘美好蓝图。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郑可同学写道:“你从天上走来,云朵是你的点缀;你向人间奔去,彩虹是你的装饰。你用博大的胸怀,容纳世间万物;你用精神的文化,继承悠久的历史。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多么富有灵性的创造,这样既巩固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来到学校,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我并没有仅仅要求学生仿写长江,还进一步要求他们模仿课文的格式,写写你想赞美的人或物。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赞美爸爸的,有赞美妈妈的……内容丰富多彩,高天成同学这样赞美老师:“你从农村走来,才华是你的风采;你向学校奔去,自信是你的气概。你用渊博的知识,培养祖国花朵;你用高尚的品德,陶冶民族未来。我们赞美老师,你有无穷的智慧;我们依恋老师,你有母亲的情怀。”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智慧因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智慧的课堂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都得到延伸,拥有了广阔的心灵空间。

三、在激励中扬起自信风帆

绝大部分所谓的“差生”的智力都是很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觉性少了,学习成绩差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以表扬,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

(一)把握契机引燃火花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应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对于课堂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要敏锐地捕捉住它,并把它引燃,进而使不同的体验都有一个对话的机会,扬起自信的风帆,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在执教《爷爷的芦笛》时,学生讨论“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强强是个胆小鬼,我没有回避或直接予以否定,而是抓住契机在生成中进一步升华对话内容。

师:有人认为强强是“勇敢”的孩子,有人认为强强是“胆小”的孩子,这矛盾吗?针对不同的观点怎么办?

生:展开辩论。

师:好,我们就来辩一辩。请从课文中找理由来辩一辩。

(先留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

师:从哪儿读出了强强的“勇敢”或“胆小”?尽情地陈述你们的理由。

生:我认为强强是个勇敢的孩子。文中第13小节直接告诉我们:“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

生:文中第7小节,当爷爷告诉他今晚有潮汛,问他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说明他很勇敢……

师:我们再来听听反方的意见。

生:我认为强强是胆小的,从“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是害怕的。

生:强强确实胆小,狂风夹着暴雨,巨浪敲打着门窗,爷爷又不在身边,“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都不敢透。”……

生:我觉得并不矛盾,虽然强强一开始感觉害怕,可是当他听到芦笛声,想起爷爷常对对他的教诲,他很快便战胜了恐惧,勇敢了起来。

师:你们真是优秀的辩手,刚才这位同学说强强由胆小逐步走向勇敢,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提出强强是胆小鬼的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没有人云亦云,能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是自信的体现。

在辩论中学生最终达成了共识。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环境,针对学生大胆提出的异议,教师要真诚鼓励他们,为他们构建一个有效的对话环节。让学生在对话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创造出更多的新价值。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层面上,而是进入了创造境界,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树立探索的信心。

(二)适时表扬,释放个性

实践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对学生而言,老师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其建立自信心的好机会。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吝啬褒扬的词语,评价应充满热情和鼓励。有时我们老师也没有想到“很好”,“你真棒”等话语对学生影响之大,甚至出人意料。

在教学《莫高窟》中“飞天”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想象飞天还会有什么动作,其中提了李雅同学回答,并肯定了她的想法,下课后我把这事放到脑后去了。没想到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苦苦地想了好久,终于想到了两句:‘有的手棒银盘,采摘仙桃;有的亮起嗓子,唱起歌来。我忙把手举起来。我又觉得第二句有点不好,‘嗓子不适合飞天,改为‘歌喉,‘唱起歌来太俗了,可以改为‘唱起动听……还没想完,赵老师就提问我,我当时一惊,忙说出第一句,老师刚说:‘好!我就想都没想地说:‘有的亮起歌喉,唱起动听的……我还没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我低下了头,觉得脸很烫,不敢往下说了。老师叫我再说一遍,我都结巴了,好不容易把句子说完,连忙坐下,恨不得立即钻进桌肚里。令我想不到的是赵老师说了‘很好两个字,我顿时挺了挺腰板,自豪地往那些嘲笑我的人得意地笑了笑。老师说:‘谁能把李雅说的句子学一遍?我竖起耳朵听,都是‘驴唇不对马嘴,我好高兴啊!我下次不要理别人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每个学生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只有蹲下来看儿童的世

界,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成长,为学生进步喝彩,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并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学生就会拥有和体验做人的全部尊严,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

(三)引领内省找回自我

老师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时应及时指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曾经遇到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写“我想_____”时,写道:我想当一名军人,我要保卫我们的祖国,我要去打小日本鬼子。我问他最想当什么军人?他说最想当空军,开着飞机去炸小日本鬼子。听着他的话我很震惊,我们的孩子心胸多么狭窄,从小播种的是仇恨,长大还能收获什么呢?我问他开着飞机可以到哪些地方去看看,他仍是去炸日本,就没有想到开着飞机去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观赏大自然的优美风光。难道我们语文老师眼睛只有盯着书上的那一丁点知识,一切只为那可怜的分数吗?老师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帮助他们走好人生关键时段,学生是能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的。

李雅同学被学校田径队选上了,每天清晨就到学校参加训练,比赛获得好成绩还可以免费上初中。她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作业不认真做了。我就在她作业下面写:“训练是好事,但作业也要按时认真地完成,不要做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第二天她写了一篇日记:“作业本发下来,我便迫不及待地打开想看看老师给我打的是什么分,可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字要工整四个红色大字。真的都是我不好,听说人选田径队这个消息,我高兴极了,把字也写得激动了!当我继续往下看,‘训练是好事,但作业……时,我的情绪冲破了理智,一把把这张纸撕下揉成一团往地上扔,眼泪差不多要掉了下来,但旁边有这么多人,我只好抽了抽鼻子忍住了。过了一会儿我觉得老师指出的是对的,以前,老师在同学们面前读我的作文,我高兴极了,以为没有人超过我,就飘飘然了。、我又把这张纸拿起来,展开,抹平,我要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我读了以后在下面又写了一段话:“你能自我反省真了不起!面对批评你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太棒了!”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语文老师要在评价中让学生的每一个优点都亮起来。一个亮点就是一次成功,就是一份自信,就是一回期待。

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享受语文课堂,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

猜你喜欢
同学语文老师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