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能极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09-05-27 06:16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司马光课外书春雨

王 琴

A胸藏万汇凭吞吐

(案例一)《司马光砸缸》(苏教版教材第四册)

这是一节对全县的公开教学课,我在引领孩子们感受了司马光在危急关头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地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人的故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只见学生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喊成了一片,看着一个个“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脸通红”的孩子,我的心里满是欣慰。

“司马光看到小孩掉进水缸后,既不哭又不跑。而是动脑筋想办法。”

“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救人,他很聪明。”

“司马光是个临危不乱的小孩。”

“他很沉着,遇事不慌张。”

“司马光机智勇敢。”

“司马光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老师,我还知道其他用智慧战胜危难的故事,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

像是找到了知音似的,刚刚放下的小手又举起了一大片,“老师,我……”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都是诸葛亮用智慧战胜曹操的故事。”

“阿凡提用智慧战胜了财主、皇帝,帮助了穷人。”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也是的。”

我用手势制止了孩子们继续述说,课堂里孩子们发出的“哎呀”声又连成一片,这种童真、童趣、童情博来听课老师一阵满意的笑声。

课后,许多听课的老师都夸我班上的孩子能说,会说,善说。但是,只有我知道我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也是如此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两年来我引领他们进行的大量、有益的课外阅读。镜头切换到我刚接手这个班时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指导孩子们观察挂图说话:

师:图上有什么?

生:有花、有小朋友。

师:能说得美点儿吗?比如有红红的花。可爱的小朋友。谁再来说?

生:图上有红红的花,有可爱的小朋友。

生:还有小河、青草。

生:有蓝天和白云。

当时,我觉得孩子的语言非常的贫乏,干巴巴的,言语中缺少思维的火花和灵性的跃动,从那时起,我就决定培养、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从哪里着手?《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和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的规定,为我指明了方向。

两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自信找到了一条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大量课外阅读有益书籍。

一、激发阅读兴趣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内心产生要读书的愿望,才会努力地寻求机会,主动地阅读,才会有效地“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尽管这时学生刚入学,还识不了几个字,甚至有的学生连汉语拼音拼读都很困难,但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课外阅读的兴趣要从学生一入校门就开始培养,所以,我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看课外书,让学生在接触课外书的过程中领略到知识的无穷乐趣,从而喜欢上课外阅读。

平时,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诸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将它们张贴于教室的四壁,或要求学生书写在醒目的地方。以提醒自己多读书。同时给学生讲一些科学家、文学家刻苦大量阅读而最终成功的故事,用榜样、用成功的事例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要发现学生在看课外书,或随身带着课外书。我就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促个人带全班。课堂上,一旦学生发言用上了课外阅读学到的妙词佳句,我更是大加赞扬,从而激励全班同学。在家长会上,我还向家长建议亲子阅读(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交流)。

二、推荐阅读书刊

英国诗人柯勒律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因为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对书籍的辨别能力较弱,再加上现在的图书品种繁多、鱼龙混杂,所以我就根据内容有趣、有益,体裁多样(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寓言,都可以为我所取),范围广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古今中外、历史现代神话科幻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原则,列出了一个书目:

建议低年级学生看一些图画性的或图文并茂的图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阿凡提的故事》《世界名著彩图精选》等。

建议中年级学生看一些以文为主、以图为辅或虽是纯文字但篇幅较短小的书,如《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文艺》《世界童话名著精选》等。

建议高年级学生看一些纯文字的著作,如《西游记》《红岩》《上下五千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骆驼祥子》等。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我都尽可能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这篇文章内容相关的课外书,如我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让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童话选》中的《丑小鸭》;学习《草船借箭》,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让学生把课内、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有的学生家里的图书看完了,我就发动他们上网或去新华书店看书,去图书馆借阅。班级内设立小书架,倡议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图书与大家共享。因为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本书。你就得到了两本书。

三、教给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只供餐饭所需;授之以渔,终身受用。”在课外阅读中,我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提高阅读的效果。

1读。对那些精彩的妙文、语段,阅读时要精读。对童话故事一类的内容,就快速地略读。有时,为了查找资料,或者寻求答案,还得快速地浏览,一目十行地摄取信息。

2写。我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为此,我为每个学生设计了“小蜜蜂读书卡”,正面是色彩柔和的贴塑和“今天你读书了吗?”的温馨提醒,反面是阅读的书名、作者、字数、读完日期、自己的评价和师长签字,老师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评比。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摘记好词好句好章节、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等。如果阅读的书籍是自己拥有的,还可以就在书上做一些适当的批注,如好词用“0”标上,好句用“——一画出,疑问、困惑地方打上“?”,特别喜欢的大段文字用“☆”标出。

3思。拿到一本书,先看题目。想一想:我要知道什么?阅读时,更要边读边想,对于难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可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或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相同的书看完了,再回过头来想一想:文章的题目、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

4背。在课外阅读中,我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验、感悟、背诵优秀的诗文、形象生动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名家名作,让学生有意地积累、记忆,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创设情境运用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他们很想倾吐自己的积淀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以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中证明自己、督促自己,更加努力、更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在班级的语文课中,每两周抽出两节课时进行阅读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交流时的听、说训练中受益。有时,还会开展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笔记展、办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活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由一个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读书笔记,或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或讲国际国内热点新闻、时事。学生为表现自己,往往都提前准备,积极阅读并认真比较、选择。这些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B笔有千钧任翕张

(案例二)这是一节写话指导课,窗外春雨绵绵,空气非常新鲜。我决定改变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用眼、用手、用心去感受春雨,回到教室后,他们异常兴奋、文思泉涌。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春雨?

生:春雨像姑娘的长头发在风中飘扬。

生:春雨像柳枝长长的,细细的,软软的。

生:春雨像电线,连在天地之间。

师:春雨会落到什么地方呢?

生:春雨落在池塘里,跟小鱼捉迷藏;春雨落在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师:谁还会接着这样说?

生:春雨落在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生:春雨落在大海里,在大海里跳跃。

生:春雨落在校园里,在同学心中欢笑。

生:老师,我有一句诗来形容春雨,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生:我也有一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时,全班同学已经吟成了一条声。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对《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说着“乌鸦呀乌鸦,我劝你要多多地看书,让自己聪明起来,这样你就不会再上当受骗了”的肺腑之言时,当他们说出“一个人不在于他年龄大小。而在于能不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这样富有哲理的话语时,当我的学生一篇又一篇习作变成铅字发表时,我真的感到语文教学是如此的美丽!我要永远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导航,让他们从小就把课外阅读当作如吃饭、睡觉一般,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司马光课外书春雨
课外书
春雨
春雨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有话直说
司马光砸缸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