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节语文课的不同感受

2009-05-27 06:16陈青兰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冰花洛夫感人

陈青兰

听两位老师上两堂语文课。第一堂课是一年级上册的第十篇课文《冰花》。

课文是一篇美文:“小童清晨醒来,看见玻璃窗上结了一朵朵晶亮的冰花……”

年轻的女老师从朗读课文开始,在投影屏幕上展示出一窗的冰花。孩子们马上被美丽的冰花图片吸引住了。

“他惊奇地喊着:妈妈,你瞧,玻璃窗上开花了!啊,真漂亮!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老师继续投影各种各样的冰花:“看,像不像宽大的树叶?”“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图上展示的是一幅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我担心这位老师会继续如此问下去,果不其然,她接着边演示边问:“还像什么?”“像小草!”“像牡丹!”孩子们热烈地响应着。其实这样的答案书上都有了,无需再问,孩子们全知道。

课继续上着,老师继续朗诵着:“这花是从哪儿来的?”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是冬爷爷在我们睡觉的时候送给我们的。”

说实话,上这堂课的老师,基本功相当的不错,很会调控课堂的气氛,学生始终被她吸引着,发言也挺热烈的。课堂上,该认的生字也认了,该理解的词语也理解了,该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了,可我心底总觉得缺少了什么。

另一堂语文课,也是一个年轻女老师上的,是五年级下学期的《悲壮的一幕》。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两个小时,面对荧屏中的亲人,他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从容不迫地向指挥中心的首长汇报这次飞行探险工作,最后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和飞船一起坠毁的感人故事。

当讲到科马洛夫与全国电视观众告别的场面时。老师说:“我们无法拍摄到当时这一感人的场面,也无法亲眼目睹科马洛夫是怎样和全国人民作最后的诀别的。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却有一盘独特的录像带,记录下了当时这一感人的画面。”

老师充满激情地朗诵着:“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太空中与你们告别。让我从千万里的高空飞向大地,在火与光的歌声里获得新生。同胞们,请与我一起喊一声吧——人民万岁!科学万岁!”

朗诵把学生们带到了悲壮的场景中,朗诵后,是短时间的沉默。

学生们缓缓地举起了手:“我看到了科马洛夫的老母亲、妻子、小女儿三人早就泣不成声,抱作了一团,她们闭上了眼睛,不忍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就这样顷刻间从他们眼前消失……”

“全国人民也一齐默默地流泪,眼泪从眼眶里流出,流到了他们的脸颊,流到了他们的嘴角,却没有一个人去擦拭一下。时间仿佛就此停止了,人们的心跳仿佛就此停止了……”

老师鼓励大家:“让我们把这种积聚在心里的感情一齐宣泄出来吧!”学生一齐呼喊:“科马洛夫,人民不会忘记你,祖国不会忘记你!”随之,投影屏幕上出现的是宇宙飞船急速下降、坠毁、化作一团火球的画面。在“轰隆”的爆炸声后,教室里是长时间的静默,师生共同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教室里上课的师生。里里外外许多听课的老师都默默地流下了泪水。

两位老师的做法截然不同,在这两种不同的做法背后,凸显的是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第一位老师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第二位老师则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

事实上,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过程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习得书本知识的过程,它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人性的感受和获取的过程。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故事,一百个学生就有一百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对于课文的不同理解,就有了不同的“冰花”、不同的“一幕”。教语文,不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拥有以古论今的视野,拥有持续发展的潜能,拥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两堂语文课,传递给我们的是两种不同的信息,延伸出的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在新课程思想指引下,我想一定有更多的人更愿意投身于第二种课堂,因为在这样的课堂里,你可以真实流露自己涌动的情感,精确表达自己鲜明的思想。精练的语句、丰富的感情背后,潜藏的正是一颗颗睿智的心灵。

猜你喜欢
冰花洛夫感人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抗“疫”感人瞬间
焚诗记
自制冰花
一个感人的故事
鲁冰花
感人的画面
写人的文章怎样才能做到细腻、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