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做到扎实、厚实、平实

2009-05-27 06:16王海林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顾名思义查字典名言

王海林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词语的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强调“四会”调整为“会读、会写”,要求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教学中再也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抄、背词语注释。乍一看,似乎给语文教学减了负,然而深入思考,就新课标对于词语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观念上,在教学方法上,又何尝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呢?它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词语教学方案,各个年级段各有侧重点,常教常新。最近笔者听了几堂公开课,觉得这几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如此厚实,对词语的理解不是简单的释义,而是实现了工具性在语文教学中的“无痕体现”。请看下面的三个教学实录片段:

案例一:悟词义,体现扎实

(苏教版第六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公开课实录片段)

师:下面我们跟着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沙漠之旅。

(出示句子:第二天小骆驼跟着妈妈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

师: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通过朗读师觉得学生对“茫茫”一词没有理解)

师:“茫茫”这个词在这里还可以怎么说?

生:无边无际,很大。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后师评:不够大,谁再读?(一生注意了茫茫的语气)师随即评价:大多了。生再读(一生强调了茫茫)师充满激情夸赞:沙漠真大呀!最后让学生齐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读懂了“茫茫”的意思。你还知道茫茫的什么?(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运用。学生有的说茫茫的大海,有的说茫茫的草原等,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的理解了“茫茫”的意思。)

反思: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对教学“改革”的片面理解,一些传统的合乎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被抛弃了,“字不离词,词不离旬!便是一条。‘这主要表现在平时的教学中。着眼点和着力点发生偏差,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分析课文上。从这堂教学来看,执教老师不是简单地照搬字词典的解释,而是把词语放进句子中引导学生品读理解,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茫茫”意思已经领悟了并扎根于记忆中。

案例二:引联想,凸现厚实

(苏教版第八册《祁黄羊》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师:在预习课文时,哪些新词的意思你已经有所了解?

生:我知道“兴亡”的意思,是指国家的兴盛和灭亡。

师:“兴”的意思是一

生:(齐答)兴盛。

师:读到“兴亡”这个词,你的脑海中想些什么呢?

生:我在想我们国家的兴亡。

生:我在想我们民族的兴亡。

生:我在想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的兴亡。

生:我在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兴亡。这些诸侯国最后都被秦国灭了。

师:是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有“兴”也有“亡”的。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曾留下过一句名言,“天下兴亡一”

生:(齐答)“匹夫有责”。

师:谁能给我们简单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国家的兴盛和灭亡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师:请同学们牢记“兴亡”这个词,也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

反思:在“兴亡”一词的词义教学之中,教者紧紧抓住“兴亡”一词所固有的历史厚重感,引导学生由词义引发开去。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兴亡”的烙印。再将每个学生心目中不同的“兴亡”解读聚拢到顾炎武的那句名言之中,从而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深处植根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祁黄羊》这篇课文讲的是祁黄羊从对国家兴亡负责的公心出发,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两次为国举才。在“兴亡”这一词的教学中,教者进行浓墨渲染,恰到好处地为人物的解读做铺垫。“兴亡”这个词语有丰富的内涵。看到“兴亡”一词,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遐想,这个词纵横古今,穿越历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厚重感。在教学中,由“兴亡”一词的词义引出学生的联想,由学生的联想引出名言,由名言引出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淀,“兴亡”一词的教学就“厚实”起来了。

案例三:掘教材,显现平实

(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学会合作》的教学实录片段)

(出示课后八个词语:倾泻完美和谙顾名思义协作悠扬典范卓有成效)

师:“顾名思义”的意思是什么?

生:看到它的名字,就能想出它的意思。

师:你查了字典吗?

生:没查字典。

师:那你怎么知道它的意思?

生:我看了这个词语就想出了它的意思。

师:好!你能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真不简单,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顾名思义”。现在黑板上还有七个词语,哪些词语也可以“顾名思义”?

生:“完美”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完整,美满,没有任何缺点。

师:“完”和“美”都是熟字,可以“顾名思义”。

生:“卓有成效”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非常有效果。

师:“卓”不是常见的字,遇到生僻字最好查一查字典,心里才能踏实,不然就很容易望文生义,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不过你的理解还是正确的。

生:“协作”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协同合作。

师:“协”是个生字,你也能“顾名思义”,而且非常正确。不错!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能够“顾名思义”的一般是些什么样的词语?

生:比较简单的词语。

生:以前接触过的词语。

生:词语每个字都认识的或熟悉的。

师:黑板上剩下的不能“顾名思义”的词语怎么办?

生:查字典解决。

(学生查字典解决黑板上剩下的词语)

师:今天,我们学到“顾名思义”的办法,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后要多加运用。不过,遇到生僻字,或者吃不准意思的情况下,必须动手查一下字典。不然会“望文生义”,造成理解的错误。

反思:仔细阅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给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多方面的,不仅提供了知识,还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方法。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可以使“学习什么”与“怎样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不露痕迹”地教学,在平实的教学中让学生领悟词语的意思,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本案例中,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顾名思义”在“学法”上的价值,引导学生对课后的新词进行一番“顾名思义”,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课堂富有情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

猜你喜欢
顾名思义查字典名言
如何扩句
做早餐啦!
马尾藻海是个什么样的海?
西红柿
Get disconnected with the NoPhone
名言
名言趣画
说句好话挺难
读名言 话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