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训练

2009-05-27 06:16李亚飞陈以军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卖炭翁表象想象

李亚飞 陈以军

想象是根据头脑里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或者根据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过程。它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由此可见。离开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甚至可以说无法进行作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建议,权作参考。

一、通过看图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看图作文既可以锻炼观察能力,又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它能够调动个人的相关表象积累,渗透个人相应的生活体验,从而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片断为连续,化无声为有声,并诉诸文字,使之成为情节独立完整、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训练时,要求学生围绕画面主题或透过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如教白居易《卖炭翁》一诗,在指导学生观察画面时,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从局部着眼。训练时可根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诗句,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想象,描绘出卖炭翁全貌。可对“晓驾炭车辗冰辙”展开想象,把卖炭翁入城途中情景表述出来。另外,在进行看图作文教学时,教师应选用画面简洁、内涵丰富的图画,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空间。训练中,我曾选这样一幅漫画:台灯下,一位中学生伏案苦读。他的旁侧,母亲坐在小凳子上细心地为苦读的孩子洗脚。画面相当简单,但当教师有意识地作启发诱导,链接上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强烈的生活感受和接触过的形象储备时,一篇篇构思巧妙、想象奇特的好文章就出来了。有学生自拟题为《又是一个无奈的夜晚》《为了母亲的心愿》《“神圣”的使命》等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达出习作者的想象和理解。

二、运用具象化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所谓具象化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将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比如“静夜”“初春”“贪婪”“骄傲”“精疲力尽”“得意忘形”等,努力化为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言语表达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最好结合作文讲评进行。比如讲评习作《月若有情月长吟》,作文写道“‘缺德的医生转身而去时,一种愤恨从心底油然而生。”教师讲评时指点:“愤恨”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点呢?学生迅速展开想象,用形象化的比喻贴切地写出了愤恨的心理。当评点到“遇到迷路的孩子,我又急着为母亲抓药,该怎么办?”之处时,教师便引导学生细腻地写出当时矛盾的心理。“当得知这个迷路的孩子正是那‘缺德医生的儿子时,我心里矛盾到了极点。该何去何从?最后良知战胜了‘仇恨,送他回家。”教师又引导学生写出此时此刻激烈的心理斗争来刻画人物。当讲评到“我拎着药急急赶到家时,一股浓浓的药味扑鼻而来,看到那个‘缺德医生正坐在床头为母亲输液。此时此景。我心潮澎湃,起伏难平。”一处时。教师引导学生写出此时的心里感言。作为完整的故事到此本该结束,可教师又引导:同学们,景语皆情语。能否写出当时的“景”来烘托心理,收束全文呢?很快学生的修改出来了:“我跨到窗前,凝望着静寂的夜空,乳白的月光倾泻而下,好似纤纤玉手拂过琴弦,流淌出一曲《月若有情月长吟》。”这一评一改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增强,表达的兴趣得到提高。

三、点线呼应。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该方法是指利用课文或资料对人、事提供点滴的、断续的线索,由点线引发多面形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最后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我们可设计下列题型来进行想象作文训练:(1)以前的小弗朗士;(2)二十年后的弗朗士;(3)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4)韩麦尔先生悲惨的遭遇等等。再如李白的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青云”,把青年和老年两个时代的表象组合起来。由此引导同学们作文时不仅可以借助想象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从前,时间还可以预支,像《二十年后的我》《2050年回故乡》等作文训练,学生可以借助想象提前进入未来世界,打破现实的拘囿,创造全新的形象。

以上愚见,意在引发金玉之言。我认为学生作文离不开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想象奇特,再精于构思,巧于表达,那么,他的习作定会纵横有度,虚实相生,平添华彩,美不可言。

猜你喜欢
卖炭翁表象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卖炭翁
表与里
中唐时期底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表与里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透过表象看公式
表象与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