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的眼神放射光彩

2009-05-27 06:16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眼神眼睛

李 龙

古人说:“以目传神”。现代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现实生活中,一个言语难于表达的微妙情意,却能通过眼神进行传递;在文学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两眼对望,情溢其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他们在特殊情景中用眼神交流信息以及心灵的活动。

关于画眼睛,在画史上就流传着许多佳话,有时甚至衍变而成神话。

晋代的顾恺之,画过《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画,据说,他画的人物,往往好几年不点眼睛。人家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

南北朝时的画家张僧繇,擅长画龙,民间故事说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壁间画了四条龙,不点上眼睛的时候一切如常,一点上眼睛,龙便破壁飞去了。“画龙点睛”这句话,就由此产生。

现代的湘绣,也很讲究绣眼睛的技巧。据说,当年最著名的湘绣,绣眼睛成为“家传之秘”。人像的眼睛、动物的卷毛这些细活,总是放在内室,由湘绣名家的儿媳们自己做,不传外人。绣线也异常考究,一根丝线,要分成16股;一种颜色,从最浅到最深,要分成13种。用这种丝线和这种技艺绣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那眼睛竟像会动一样。

透过神话的迷雾,透过“玄妙”的气氛,我们看到了艺术上一项重要的真理:画龙必须点睛。不点上眼睛,龙始终活不起来。文学作品亦是如此,无论是林妹妹初进贾府时与宝玉的惊鸿一瞥,还是樱木花道杀死你的眼神,以目传情是我们熟悉的戏法。因此,我一直觉得如果你一直看一个人的眼睛,就可以深入他的内心。那是光,是影,是透明的窗。所以,我们要——画眼睛。

如何画好人物的眼睛呢?首先要学会观察。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眼睛完全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心情……其眼神也是不一样的,写出这种差异,就能发掘出深层的东西。其次,要学习一些技法,这样才能使得笔下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直面刻画式

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即直接从正面描写眼睛的形状、神态、动作等方面。如王愿坚《七根火柴》写卢进勇发现无名战士时,他“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其中,“深深地”“塌陷”“闭”,表明无名战士饥饿、寒冷、疲倦,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当他把火柴放到卢进勇手中时,“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直直地”“盯”,一神态一动作。这眼神,是无名战士内心世界崇高内在美的反应,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她何尝不知道自己的丹凤眼是美的。那双眼睛的确不大,细细的,长长的,眼微微地向鬓角挑去;眼珠虽不黑,但目光流盼时,深灰色的瞳仁里不时有一颗颗火星进发,眼白却白得淡淡地泛出蓝色的闪光;单眼皮,睫毛并不长,但又密又黑,使眼睛围着云雾一般,朦朦胧胧的,显得深不可测,神秘、诱人。但她的眼睛真正的美是美在笑,不论是浅笑,还是大笑,只要一笑,那双眼睛里就会有鲜花开放。那花儿鲜艳、娇媚、逗人喜爱,使她的面颊甜蜜、俊俏、神采飞扬。即使她气恼、冷笑,那眼里依然隐约有花儿颤动。

《诗经》中描写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大概赞美的就是这种眼睛吧。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秦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入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作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是“画眼睛”的范例。著名的传记作家茨威格用他的如椽大笔,精雕细刻,把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眼睛写得惟妙惟肖。作者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写出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敏锐的洞察力。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而充分地表达出来。

二、烘云托月式

即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眼睛的神韵与魅力。

王小玉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刘鹗《老残游记》

这一段是写王小玉出场说书的情景。短短一百多字,就把王小玉的容貌举止、观众反应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其情其景如在眼前。我要问,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效果呢?靠的是眼神!这就是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魅力。

其实春玲为人温和,极少同人吵架发脾气,而且富于感情,也不吝惜眼泪。孙若西却觉得她那墨黑的大眼睛里,使他猜测不透里面藏的究竟是温情的柔光,还是愤怒的刺芒。反正他看什么是什么。尤其她那两道细眉的尖端,随着眼睛变圆而扬起来,简直是两座冰峰,令孙若西感到心里发寒。这些倔强的东西,使孙若西生畏,又使他更加着迷,感到她是多么高傲,占有她是多么了不起。

——冯德英《迎春花》

此文写的是孙若西心目中曹春玲的眼睛,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更好地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心理。

三、演绎进程式

即详细描写眼睛或眼神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而折射人物内心的酸甜苦辣,演绎人生故事的悲欢离合。

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写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她的眼睛是“顺着”看人;两个月后,她因再嫁又死去丈夫,被迫第二次来到鲁家时,她虽“顺着眼”看人,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当她知道周围的人是在嘲笑她再嫁之事时,她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在她去世前,“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从传神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由安分守己的性格、吃苦耐劳的品质、良好的身体状态,到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明显失去对生活希望的痛苦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

作者通过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描写,将吃人的封建礼教逐步强加在她身上的苦难,深刻而形象地反映出来,真可谓是“一圈眼神细刻画,写尽人生悲苦命”啊!

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细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

“林”,她唤我。

我们的眼睛又一次对望着,那对大眼睛。那两道细长眉。但是表情变化得很快,春天。秋天,轮流地交替,在这样短的时间里。

“林,你还爱我吗,象从前那样?”她忽然问,声音象春夜吹的洞箫,阴云遮了眼睛,象是要落雨了。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眉目传情,心领意会,一对恋人,从变化的眼睛中看到了对方的心情和无法表达的爱。

眼睛是无声的语言,传递一颗纯真心灵的讯息。它们时时刻刻都光彩奇异,那里面一定盛着许许多多迷人的故事;眨眼的瞬间,那里面犹有孔雀开屏般的绚烂。希望眼神的光彩绽放在你我的文章中!

猜你喜欢
眼神眼睛
生命的顽强
你的眼神
找小偷
擦亮你的眼睛
空洞的眼神
我敢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