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就是对话

2009-05-27 06:16许学平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落花生苹果文本

许学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一、对话文本,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记下自己通过对话文本获取了什么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生活相联系,加以体验。

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教《落花生》,在学习“议花生”时,围绕“当今社会,你愿做苹果这样的人,还是愿做落花生那样的人”的话题,学生自愿组成了两派,“苹果们”高居讲台,“落花生们”在自己的座位上他们分别陈述各自的优点,又指出对方的不足。之后联系时代阐述了自己要做苹果或落花生这样的人的理由,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争论中高潮迭起。最后,老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到底要做怎样的人?谁来归纳一下?”学生们不约而同,认为既要像落花生这样脚踏实地。也要像苹果那样敢于推介自己。老师说:“台上的‘苹果们请回自己的座位,和‘落花生们融为一体吧!”这样的一课,学生在思维、情感、价值观以及语言学习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感悟,新的升华,可谓精彩!回顾这个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同的生活际遇以及理性认识,决定了他们对文本主题的思考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没有这些色彩缤纷的个性思考,也就没有精彩的课堂。

二、生生对话,相互启发。所谓“生生对话”,即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它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改思想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才是课改的终极目标。因此加强生生对话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后,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对话——“读了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愿意与大家交流吗?”学生的回答一定会丰富多彩。在生生对话中,学生有触发,有体验,有感动,有领悟,有思索……在对话中。学生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生成了美好的情感,并完善着自己的人格。

三、师生对话,触发情感。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提供大量的信息背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学生的阅读层次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猜你喜欢
落花生苹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论功能对等理论下的散文翻译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