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文作者的心灵

2009-05-27 06:16赵功文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家乡作家文本

赵功文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作者的心灵。任何作品都带有作家自传的性质,即所谓“文如其人”。但由于作家生活的时空与读者有距离,读者必然会对作品中所表述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文化背景产生距离感。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先走进作家的时代,走进作家的生活,走进作家的灵魂,才能使学生对其作品产生强烈的阅读动机,也才能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主动与作家思想碰撞,真正触摸到作品活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社会丰富的信息资源,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作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创作道路等有关信息,让他们课前就走近作者,欣赏作者。有条件的同学我还推荐他们阅读作家传记及其经典作品,增加感性储备;在课堂上,我把课文的导入权交给学生,或从讲述作家故事入手。或从作家的自述导入,或从摘引评述作家的名句名篇导入。或从评介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人物、地位影响等导入;在课后,我让学生以“我与作家对话”“我与作家交朋友”等为题写小作文。以写促读,拓展学生的对话空间。

辩证性思考。学生沿着与文本对话的思路延伸开去思考,便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甚至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的风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一般教参都认为《石壕吏》“吏呼一何怒”是何等的凶恶残暴、如狼似虎。可有的学生说只要我们翻翻历史资料,就会看到更为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潼关战役、邺城战役等等,有多少人在战争中死去啊!在这种情况下唐王朝急需补足兵力,也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保夕……教师既要让作品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地接触材料,站在一个下层军官的立场换位思考,设想他为何“怒”。或许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学者的结论,仅是学生富有个性的独特见解。

发散性联想。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要善于由此及彼,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思维得到有益的训练。我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应该将学生的理解推向新的高度。如。杜甫《无家别》一诗,写一个士兵因前线崩溃,军队逃散,他便回到家乡来。家乡遭乱以后,家里已经没有人了。县吏知道他回来,又招他去服兵役。这样的遭遇是极其悲惨的。可是接下去不是写他的悲苦。反而写他自己的宽解。说家乡既已荡尽,不论到哪里去都一样。对此,写作知识称之为“透一层法”,从表面上看这位士兵好像很旷达,实际上是透过这一层来衬出苦难的深重,令读者感到更加沉重,具有强调的作用。学生学过这首诗,除了知道唐代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所造成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战乱惨状,还了解了什么是“透一层法”及其作用。

猜你喜欢
家乡作家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我和我的“作家梦”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