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忧虑睡眠的外壳

2009-06-01 03:34陈文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睡眠高三学生

陈文成

〔关键词〕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睡眠

A,男,18岁,浙江省重点中学理科班学生,成绩中等偏上。自进入高二以来,很担心自己的睡眠状况。高三时这种忧虑不但未减轻,而且更加严重。一个月前,曾有一晚睡眠很差,白天感到十分担心,根本无心思听课、写作业。

一、个案资料

主诉:近一个月来,A总担心睡眠出状况。具体想法有:(1)担心考前,尤其是高考前失眠复发;(2)就算前一天的睡眠质量不错,第二天仍担心是否会失眠,想法具持续性;(3)每次打篮球后,担心消耗太多体力,睡眠质量会很差;(4)经常认为只要睡眠问题解决,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成绩也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5)对睡眠及其相关词汇敏感,一听该类词汇就浮想联翩;(6)经常有意识地观察睡眠不佳的同学,发现他们好像都无所谓,感觉奇怪,甚至有些嫉妒;(7)上课写作业时经常担心睡眠影响成绩。

曾经去医院做过神经方面的检查,并无任何器质性问题。也曾去心理卫生中心,医生诊断为焦虑症,给他开了一些抗焦虑药物,一开始由于药物的镇静作用,睡眠状况得到一些改善,但服用一段时间后,睡眠又回到原来的状态,白天的担心又出现。自主停药至今。

家庭生活史:A是宁波人,父母开公司,家庭条件优越。初中学习比较懒散,中考并未发挥最佳水平,没能考取我校。后父母利用社会关系,把A转入我校就读。A在高一上半学期自我要求不高,成绩徘徊于班级倒数第三、四名,但感觉良好。进入下半学期,由于父母的责备,A奋发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进入前25名,高二时A的成绩在全班排第13名。随着名次的提高,A对自己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症状的产生与发展:随着自我要求的升级,A开始隐隐出现睡眠不良。刚开始,A强烈地要求自己的睡眠质量必须超过室友,并且认为只要觉睡好,成绩也就会提高。在他看来,睡觉好的标准是一躺下就睡着,入睡时间不超过15分钟。高二下学期,A首次失眠,并伴有紧张不安的情绪。次日早上,A精神很差,上课时不断浮现昨晚失眠的情形,学习效率很低。这种糟糕的状态持续了4天。随后,A看了内科医生,睡眠质量部分恢复,但有时仍睡不踏实。睡眠的起伏一直持续到高三,由于情况越来越严重,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让A觉得很痛苦、压抑。

A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男孩子。自我要求严格,自尊心很强;做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平时喜欢打篮球。由于性格孤僻,不愿意将自己的痛苦与他人分享。

二、原因分析

通过和A的沟通,我发现造成A症状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高考临近,学校内外营造的紧张气氛对A形成了一定的高压环境刺激。第二,性格敏感多疑。第三,对学业要求太高。担心睡眠只是他对学业压力的一种外化反应,或者说只是一种形式。详细分析见下图:

通过图示,A的症结在于其潜意识中自我要求过高,压力过大。只有通过综合矫治与辅导,才能从根本上消除A担心睡眠的症状。

三、诊断

对A做了相关心理测试。具体工具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与艾森克个性量表(EPQ)。通过测试,A的症状分中焦虑3.6分,恐怖2.8分,躯体化2.4分,其余因子都没有超过2分,表明A的情绪突出症状是焦虑与恐惧,并伴有相关的躯体障碍(主要是失眠与消化问题)。SAS测试结果为总分为52,表明A最近一周的焦虑情绪很强烈。EPQ量表结果为E的T分为40,N的T分为65 ,表明A个性内向与神经质人格。初步诊断:A的心理问题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虽然还没有达到神经症的入组标准,但如不及时进行矫治,症状将进一步泛化,可能演变为神经症。

四、辅导

根据协商一致原则,我和A在第二次咨询时确定了咨询目标:(1)忧虑睡眠的频率降低。(2)忧虑睡眠的强度降低。(3)加强对睡眠担心的控制力与转移力。根据子目标,我采用了精神分析法、认知辩论与行为训练法。

1.精神分析法。我让A躺在床上,在催眠状态下对“睡眠”一词进行自由联想,结果A联想到的词汇有“学习”、“强大”、“安详”等。我发现A的问题源于学习的压力。我提出使用催眠疗法治疗,降低潜意识对其症结的影响,A表示同意。

第三次咨询时,我对A采取了催眠治疗。经过敏感度测试,我发现其敏感度属中度。我将A催眠至中度,发现A肌肉僵硬,眼皮胶着。我将准备好的暗示语重复两遍输入A的潜意识。我编写的暗示语针对A潜意识中的另一个我,诱导A与另一个“我”进行对话,将A潜意识中的不良暗示消除。催眠结束前,我给A补充了“能量”,让A的心灵变得更为强大。结束催眠时,A觉得比较轻松。

2.认知辩论。在第四次咨询时,A欣喜地告诉我他对睡眠的忧虑明显减少。即使昨晚睡得不好,次日也不会特意去想,即使想了强度也减小了,但并未完全消除。由于A当下的痛苦集中于如何有效地控制突然溢出的非理性想法,所以我决定使用认知辩论技术。

首先我们找出了一些非理性想法。如针对 “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其他没睡好的同学,发现他们好像无所谓,感觉很奇怪,甚至有些嫉妒”这一非理性想法,我质问A其他同学无所谓的态度你是从何而知的呢?建议A去询问一下这些同学的真实想法。结果A得到的回答时大多数同学还是在意的,但不愿当众表露。经过示范,A很快学会了自我辩驳。据A的反馈,当想法强度不大,且自己也偏信偏疑时,效果较好。

3.行为训练。进行第五次咨询时,我发觉其精神状态有了较大的改观。A自诉想法比以前少了许多,但偶尔还有。为巩固前一阶段的治疗效果,我对A进行了行为训练。行为巩固训练包含“注意转移”与“停留于此”两项技术。所谓注意转移就是当想法在关键的时刻(如数学课、考试等)出现时,快速地进行瞬间想象,注意立即转移至听课或考试中。“停留于此”技术更是治疗强迫想法的常见技术,即当强迫想法出现时,立即对大脑下指令“STOP”,并且坚信不疑。A咨询后进行了多次练习,效果一般,但自诉在几次重要考试时效果颇佳。

六次咨询后,由于A咨询目标基本达到,我建议A两周来一次,或者以后再频繁出现类似症状时前来咨询。

一个月后,A再次预约,自诉由于八校联考的压力较大,关于睡眠的不良想法又较频繁。我再次对A进行了行为辅导与认知调整,让他平安度过考试。考试过后,A的担心消失。鉴于高压学习环境的不断刺激,我对A实施了第二次催眠。经过第二次催眠,A在接下来的重大考试中不合理想法很少,即使有也能控制在合理界限内,不影响考试与情绪。

半年后,我对A进行电话随访,发现A比原先开朗多了,不合理想法在重大刺激前几乎没有,情绪稳定。在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普测中,A的SCL-90焦虑分已经下降至1.9。

点 评

“如果生命的自始至终,我们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那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健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本案中的男生A,虽然有优越的家庭条件,但由于父母望其“考重点大学,为家庭增光”的期望过高,致使其日不静心、夜不能眠,而导致神经性焦虑。我们看见的“冰山一角”是害怕失眠,而看不见的暗礁(潜意识)却是学业压力。许多这个年段的高中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潜在压力,而学业压力,特别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是根本的压力源。所以,一方面,我们希望社会和家庭能够给孩子减压,使他们活得轻松一点儿,学得快乐一点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多一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如本文作者一样,利用催眠手法进行精神分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认知,并通过思维阻止方法来控制行为,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矫治。

点评者:马鹰,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二级心理咨询师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奉化中学。电邮:m11n11@tom.com)

编辑/于 洪

猜你喜欢
睡眠高三学生
睡前玩手机是否对大学生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直视骄阳
护理干预对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如何培养高三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相关能力
提高山区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解题能力的策略
对高三学生心理亚健康分析及对策探索
高三学生应该怎样面对及准备高考
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胃潴留影响的临床研究
ipillow健康睡枕
组织公平对员工睡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