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2009-06-07 10:54
天津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科书学案预设

王 晶

课堂是目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载体,课程改革与高效教学要求我们要时刻聚焦高效课堂,关注师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高效课堂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载体,其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高效课堂的核心。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要互补共生。新课改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师只重预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生成的课堂教学现状,要既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一、预设的高效性

预设包括对教科书的解读,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包括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在交流中可能出现的偏差、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与目标达到的其他变数等因素的预先思考与相关的应变策略。

1.前提——学生高效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养成。

高效预设必须源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笔者作为地理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特点分析发现,由于中学生受情绪、意志、爱好以及家庭期望、高考科目设置、教学方式等影响,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很大。在受远大志向激励的“主动型”、受偏科影响的“被动型”和受考试制度影响的“应付型”三个类型中,“应付型”所占比例很高。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特点分析时发现,由于部分教师对教科书处理不当、教法呆板、语言枯涩,加重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厌倦心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通过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意志品质特点分析时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自我调控力、持久的注意力、在学习小组中的助他力长期不理想,考试前学生往往产生焦急、畏惧心理,失去学习的耐心,缺乏学习的目的性、坚韧性和自控力。可见,高效预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课堂上,通过“国家大事我了解”“重大决策我清晰”“焦点事件我分析”“环保理念我实施”等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在课堂学习环节中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各环节的目标解读、自主探究、科学用时、知识落实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意识、自我调控意识、协作意识,通过长期训练让学生学会科学利用时间,善于总结和分析,积极为小组和他人提供个人支援,时刻注意倾听,将所学知识记录整理。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意志品质的学生,才能在教师的高效预设中实现高效生成。

2.保证——课堂科学分组。

高效预设需要对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设计,在目前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高效生成,科学地分组并实施分层教学预设成为必然。分层教学预设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将班内学生以综合素质成绩分成4至5人一组,要求保证每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基本相当,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能够符合正态函数分布。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素质自我分工协作,轮流负责查找资料、讨论记录、交流回答、问题书写。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下,能够动态持续地锻炼小组成员的不同技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展特长、弥补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3.载体——整合教科书与设计“导学案”。

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一标多本”为教师课堂预设提供了更广泛的思维载体,也要求教师由以往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教科书成为课堂学习的资料。鉴于此,教师可对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将其中的基础知识设计成“导学案”的自学内容,包括概念填空、地名填图、常识判断,以满足学生现有发展区的需求。再将教科书中的重难点、原理、规律设计成“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内容,包括现象剖析、原理阐释、观点辩论,以满足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需求。“导学案”并非简单的习题集,它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目标的,体现预设的高效性。

二、生成的高效性

生成是一个变化中的动态过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进行精当的设置处理,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通过整合与创生丰富自己原有的智慧,实现高效生成。

1.手段——利用“导学案”监控生成过程。

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可以按照探究思维发展过程,在导学案中划分为探索体验、论证假设、案例反思三个步骤,步骤中标有时间分配、学习方法提示、相关知识资料、学习结果总结等,学生利用“导学案”,借助学习资料,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内主动探究,小组分工查阅资料,记录发言,各组负责人随时将组内共同感到疑惑的问题写在黑板上,供组间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科学地监控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记录学生知识生成中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进行精讲点拨。在“导学案”中还可以设计小组评价表,各组从参与程度、完成水平、学案记录等情况,按照等级要求互评打分,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在“导学案”引领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于鼓励学生发言、记录学生问题、把控探究气氛、掌握教学时间、解决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生成。

2.基点——利用有效评价将生成落到实处。

教师在课上利用5至10分钟,有效评价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掌握情况。学生有针对性地做检测题,各梯度题目要科学选取,力争做到每课必清,及时发现学习漏洞。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高年级学生应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检测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将生成的高效性落到实处。教师在实施有效评价时还可以创新方式,如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寓有效评价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3.发展——增加生成的深度与广度。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教师要为合作默契的小组、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拓展延伸题目,满足“优秀生”及“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需求。在保证重点知识落实的基础上,学生课后基本无书面作业,各小组针对课上讨论仍存疑惑的问题和拓展延伸的问题,进行自主建构和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根据“木桶理论”生成评价结果。

三、预设与生成在高效课堂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思维的延展。

高效生成不仅指在课堂上动态的目标实现,更应注重课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由于目前学生学习课目偏多,各科之间的学习方法及教学安排差异性较大等,学生在课后的执行力偏弱,甚至时常出现搁置问题现象,教师应积极做好引导和监控,促进学生实现思维延展。

2.反思、优化、调整预设。

高效课堂应最大限度地允许学生犯各类错误,如知识性错误、方法性错误等,教师应珍视学生的错误并及时反思,将其作为重要内容补充到新“导学案”中。同时,教师对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给予“扩大”,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在“节外生枝”而确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出现时,教师可以随时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

3.初高中知识衔接。

高效预设还需考虑学生初中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方法。由于初三年级不再开设地理课,我们经常发现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遗忘严重。因此,教师在“导学案”中还可设计一个课前热身环节,在刚上课时提一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通过学生简短回答及时生成答案,教师再带领学生回顾初中地理学习场景,唤起学生认同感。

猜你喜欢
教科书学案预设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乡愁导学案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比例尺(一)”导学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