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煤炭特色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2009-06-07 11:11盛 武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经管类就业指导煤炭

盛 武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原煤炭院校在由单一化向综合性理工大学的转变过程中,增设了经济管理类等新专业,相对煤炭主体专业而言,经管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结构性、摩擦性失业并存,就业矛盾比较突出。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现实研究意义

就业能力最早在西方国家提出,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把就业能力定义为“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个人职业素养,并且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实现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与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着眼的是学生全面的与长远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曾湘泉教授认为,就业能力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从高校角度来讲,就业能力涵盖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个性能力三个层次。

国务院在2009年4月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视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就业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成为当今政府、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源于其就业能力不强,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维持社会稳定,还有利于引导高校科学设置专业、加强师资建设。我国高校文法经管类院系近年增幅明显快于理工,社会需求赶不上招生规模的扩大,而经管类就业本身就比理工科难。据统计,全国770所普通本科院校中开设经管类专业,每年大约有34.8万—76万人,初次签约率逐年下降,理工科、师范类院校中的尤为严峻。

二、煤炭特色院校经管类学生的就业能力状况

煤炭特色院校以其雄厚的地矿类专业办学力量、专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得到社会认可,地矿类毕业生社会需求量较大。该类院校中的非煤主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远低于煤炭主体专业,就业形势严峻。

1.基础能力普遍较弱

煤炭特色院校经管类专业多是在扩招、能源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开设的,招生数量较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低于煤炭主体专业学生,在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方面低于财经类、综合类院校的相同专业学生。在求职及维持工作方面,逊于学校主体专业及财经类、名校相关专业。

2.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弱化

煤炭特色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师资力量、实验设施、资源积累等方面都逊于学校主体强势专业及外校财经类、名校相关专业。学科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是这类专业的通病。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业导向,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在实践教学环节,高校采用松散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得到的训练很少,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不高,降低了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3.个性能力整体较弱,竞争优势较小

经管类学生思想活跃,崇尚个性发展,但专业学习上两极分化,比较优势不大,抗挫折能力、创新能力低于学校主体专业及财经类、名校相关专业。在就业、维持工作和个人发展方面,求职成本高出学校平均水平,跳槽率较高,发展慢。

4.就业理念滞后,就业期望值高

精英化观念在经管类学生中根深蒂厚,他们就业观念转变较慢,把进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公司作为求职目标的比例较高。招聘煤炭主体专业的单位较多,这部分学生求职较易,签约率高且早,能源类企业开出的薪金都较高,这对经管类学生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就业指导难度较大。

三、促进煤炭特色院校经管类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措施

1.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煤炭特色院校要能打破“有什么教师办什么专业”的办学思想,积极探索社会经济增长与高校发展的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密切办学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关系,站在时代前沿,围绕能源行业,以应用型、创新性作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减少结构性失业。

2.依托学校特色专业优势,优化高校专业设置

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煤炭特色院校有着煤炭能源行业人才培养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明显。经管类应依托能源行业优势,瞄准行业产业链和社会需求,不断优化专业设置,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专业建设道路,增强学生就业基础能力;大力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专业师资人才,加强经管类专业各学科建设,突出行业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3.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大学生能力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为主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作为学科培养目标。基础课教学要“深”,专业课要突出“实用”,选修课要“广”。积极探索提高实践教学环节质量途径,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性能力。

4.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全程化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图1是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

三级指导要突出服务功能,突出群体指导和个性化指导对就业的积极作用,克服与煤炭主体专业落差太大心理,调动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友、学生党支部、学生骨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营造积极就业的氛围。

5.加强特殊就业群体的个性化指导,实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

在就业过程中,学困生、考研生、贫困生、心理困惑生等就业特殊群体,占到学生总人数的20-30%,已成为煤炭特色院校就业中的困难群体。辅导员要把他们的就业视作一项暖心工程,及时实施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对学困生可采用重建信心、校友榜样等方式重新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个性化职业能力优势,以个性能力取胜;贫困生心理承受能力低,就业期望高,对其加大心理调适,强化竞争意识,进行就业理念的引导;对女大学生,应积极鼓励考研,倡导女生率先及早就业,通过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等方式实现就业能力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经管类就业指导煤炭
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煤炭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