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职教育中创新实践《管理学》案例教学法

2009-06-07 11:11龚春艳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管理学高职生案例

龚春艳

教学实践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的一种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深入化。管理类课程普遍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毕业生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差强人意,教育前景不容乐观。处于弱势的高职教育,其效果和状况可想而知。

一、高职管理类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管理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案例资源,案例脱离实际

哈佛的MBA教育,在两年内要分析800至1000个案例,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分析2至3个案例;而中国的MBA教育中,分析的案例比较少,国内案例更是少得可怜。例如,清华大学在1991年就建立了经营管理案例,但几年下来,案例只有300多个左右,而且大部分属于国外“进口”,关于中国公司、企业的案例只占极少比例。国内名牌大学尚且如此,其他院校更不用说了。某些开设MBA学位的大学,连案例库都没有建立,只是应用一些管理书籍上的案例内容;或者是老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的案例,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样的案例教学内容老套单一,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不便于师生之间的分析讨论、师生互动,也无法实现教学和企业实践的互动,更无法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极少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和管理环境的多变性决定了运用管理知识的技巧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现实环境中,理论功底深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往往不愿去高职院校任教,有创新能力的人多数不甘心做教师,许多“双师型”教师缺少对案例的引导和深入分析,对案例也很少进行总结。况且,有的老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还没有掌握,对案例教学的组织和教学形式并不熟悉,实施起来效果很不理想。即使组织教师培训,也只是强化了他们的理论知识。

3.高职生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案例教学的要求

高职生生源结构决定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意味着对于高职生的教育,既不能以中职学校的低标准要求他们,也不能以普通高校的高标准来要求他们。此外,大多数高职生生活阅历有限,缺乏社会常识,缺少勇气和信心,沉默寡言,不习惯与人交流,这些特点也制约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开展。

二、在高职管理类课程中创新实践案例教学法

笔者在《管理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和职业教育规律,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一套适应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案,具体做法如下: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案例绝对本土化和生活化。例如,“如何管理好我们的学校?”这个题材是师生都熟悉的,甚至有不少学生曾猛烈地抨击过学校的管理不当。以这个案例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转换角色,担任校长、副校长、系主任、班主任等等职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管理原理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充当“评判员”,对他们的表现做出客观的点评。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前来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校的管理,既传授了管理知识和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将案例教学实践化,笔者策划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活动——辩论赛。整个辩论赛活动从申请报批、规划预算、广告宣传、组织报名并筛选参赛选手到赛事安排、拉赞助、赛场布置,整个过程由班长统一领导,全班同学分工负责。活动结束,组织一次总结交流会,请每组负责人介绍经验、教训和体会,由任课教师作点评。这场活动历时一个学期,效果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除此之外,锻炼学生的文笔、观察和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一个任务,即对两个对手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可以是实力相当且经营内容相同的两家学校、两家医院、两家超市、两家银行、两家饭堂……)的经营管理进行调查,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并上交一份书面调查报告。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每个学生都认真对待,报告质量不错,甚至有几份报告的字数还在5000字以上,分析得条理分明、有理有据。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学生对《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从“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管理学高职生案例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浅谈管理学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