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2009-06-07 11:11匡 焱
职业·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科

匡 焱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高职课程的内涵

1.课程定义

课程是一个定义多样性的概念。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三种解释,一是“学科”说,广义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称,狭义指一门学科;二是“过程”说,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顺序安排,还包括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知识、能力和品行的阶段性发展要求;三是“教学内容”说,即将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和它们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开设顺序等总称为课程。

2.职业课程内涵

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状况,“职业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形式,包括专业教学计划及其学科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所规定的全部教学要求的总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职业院校的性质上看,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门教育,即根据职业门类划分,将课程组合成不同的专业化领域。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它是我们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核心。职业技术课程“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采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形成一种“多元整合”的课程观。具体改革的目标应是: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岗位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三、高职课程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课程具体的模式有很多,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

单科分段课程是指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进行课程编制,其基本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三段。这种课程模式在教学上循序渐进,课程安排上力量集中,对于知识的传授是很有益的,但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联系实际则考虑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无法在工作岗位上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技能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2.核心阶梯课程模式

核心阶梯课程模式,是德国“双元制”中中等职业教育所采用的课程模式,因此也叫“双元制”课程模式。“双元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是指为学校提供实习培训的企业。核心阶梯课程的理论采用综合科的方法,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与培训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加以综合,不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着重于整体能力的培养,具有广泛性、融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但是,这种模式对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有较高的要求,否则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3.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我们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

在当前的高职课程改革中,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涵义,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按照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模式,我们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改革才会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湖北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超学科”来啦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