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影视剧中女军人形象的嬗变

2009-06-07 06:47王艳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王艳艳

摘 要:女军人开始慢慢摆脱传统文艺作品中符号化的性别定位,模式化的职业,模式化的情感历程,女性的主体地位和自我力量开始突出和彰显,有了更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性别立场,女性的性别特征从缺位到凸现,女军人的形象从单一到丰富,职业从符号化到多元化、女军人在两性情感上越来越独立,但是女性意识并没有完全凸现,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进一步在军事剧中彰显真正的女性意识,塑造出更加立体、丰满的女军人形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女军人;性别特征;角色形象;职业特征;情感定位

中图分类号:J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55-02

女性主义媒介理论认为,“媒介反映了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念,从而对女性或对她们不予表现,或用刻板印象对她们进行描述,以此象征性地贬低妇女。”媒介传播中存在着对女性的排斥和负面的女性性别角色持续呈现,即“媒介的问题是他们或忽视妇女的存在或传递妇女的刻板印象的形象”。

所谓刻板印象,是女性主义媒介批评中一个核心词语。女性主义者在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媒介时创造性地使用了这一概念,以媒介的再现中是否存在着性别的刻板印象及其程度来分析和评估媒介是否具有社会性别意识。①刻板印象,对应英文是stereotype。原意是指印刷术中的铅版,也用来指一种传统的、公式化的、过分简化的理解、观点或形象。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希尔顿给出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个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的总和。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学者卜卫所给出的定义是:“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滞后于现实变化的以及概括性的看法。” 长期以来,女性所面临的选择或者是被排除在权力机制之外,或者是被同化在男性的阴影里,女性独特的价值一直难以实现。主张两性气质不同的人们对男女的特质做了大量的区分和概括,例如:科学对诗意,活力对和谐,力量对美丽,智力对爱情,理性对浪漫等等。

从90年代开始的十年间,由于和平环境和国防军队建设的跨越发展,军旅现实题材中的表现主题已经从硝烟弥漫的战场转变成军人能否甘于寂寞、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祖国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与智慧。军人顽强拼搏的品质更多以另外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和平年代,影视剧对军人形象的塑造更多着笔与定位在赞颂他们抵御住外界的各种诱惑与干扰,最终肯定的是牺牲奉献为其价值的最高体现,军人在苦闷彷徨之后的坚守与义无反顾成为崇高的楷模。而在肯定军人这种品质的同时,也往往通过揭示其与时代环境的冲突,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展现军人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以及军营以外的生活内心世界。当代军人的使命与本色不仅仅在于“无私奉献”,更在于强大的战斗力,能够打赢高科技的、现代化、信息化的战争。由此女军人的“英雄形象”更多的是“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妆爱武装”。在训练场上,有女军人挥汗如雨的飒爽英姿;一线,有女军人紧张忙碌的靓丽身影;拉练中,有女军人苦中作乐的欢声笑语;军帐中,有女军人帷幄的从容淡定。

如由裘山山编剧的短片军旅剧《女装甲团长》是根据全国十大女杰之一、步兵491师副团长张可的事迹改编,她是我军第一位现代女军事作战指挥员。她从一个优秀的药剂师到作战参谋,从国防大学研究作战指挥的女硕士到装甲团的副团长,作为一个女军人大步迈入军事作战指挥领域这个完全是男人的世界。年轻演员范志博凭电视剧《女装甲团长》中张蕾的角色而获得了2003年金鹰奖最佳表演艺术奖。剧中由范志博饰演的张蕾在医院里本来是个优秀的药剂师,她本可以非常轻松地一直做下去。但她从小就有一个极大胆的梦想:做一名女作战指挥官。电视剧给我们刻画了人的力量和人的脆弱,表现了张蕾极可贵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的实现是靠她的思想、靠她的执著来支撑着的。她参加应急机动快反部队参谋训练,一个考验连着一个考验。首先是因为没有小一号鞋而不得不穿着皮鞋参加二十公里越野急行军,不用说,脚很快就磨破了。李大志的帮助她拒绝了。赵森让她上吉普车她也拒绝了,刚到终点马上又面临着更加严酷的训练:在冰冷恶臭的水里做伏卧撑和左右翻滚。第二天早上,所有的人都起来了,只有她起不来,赵森让所有的人等十五分钟,如果再不起来就以自动淘汰处理。张蕾起来了,和大家一样参加虎落平川的训练……展现女军人的力量和人的脆弱。这一系列的人物刻画,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执着、坚强、努力,智慧的新时代女军人形象,女人不是男人的陪衬和点缀,不依赖男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一样可以取得成功,甚至能在被男人垄断的行业里崭露头角,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女性自身的成长。

当今时代,已然是科技建军的时代,“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影响到军营,军队再也不是靠“体力”更多的是靠“巧力”,女军人也不一定只在“后方”,如今就是连“战争也无法让女人走开”。《DA师》中主持开发E5W作战指挥系统的信息大队队长林晓燕,《导弹旅长》中主持设计08导弹的冯副总工程师,《光荣之旅》开发现代化部队后勤保障系统的季凡,《我心飞翔》中顽强奋斗、不屈不挠、决不言败的一群女伞兵,她们都是以高科技高信息高知识武装的现代女军人,都站在新军事革命的最前沿。这些剧不仅展现了当代女军人的风采,也表现了我国在军事方面的进步和成绩,同时对军队的现状、军队建设的方向都有很强的前瞻性,这种前瞻性是站在当代国际军事斗争的大背景下获得的。这些作品在艺术性、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已经走向成熟,而且女军人的“强劲”出线,构成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文艺现象。

翻开中国军事题材剧史,曾经是在电视剧中很少出现女军人,即使出现也大都是以女特务的身份出现,且这些女人都是蛇蝎美人。到了现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是一个追求大众娱乐和审美泛化的时代,美学趣味的平民化、通俗化、感官化和娱乐化的走向,必然会消泯所谓雅文化和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而电视则是当下文化语境中最重要和最主流的审美消费的符号,换言之,电视文化是所有通俗文化中最深入人心,最与大众为伍的,这样的审美文化的背景,也为军事题材电视剧的丰富和创新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和美学话语的背景。主旋律电视剧开始也开始了大众化、娱乐化倾向,军事题材剧在类型上也出现了突破:家庭剧式的、偶像剧式的、轻喜剧式的不断涌现,一些以家庭伦理、浪漫爱情、军人成长为故事表现主线的电视剧开始走俏,女军人也随之增多,有一些电视剧中就直接以女性作为叙事主体,如《红十字方队》、《女子特警队》、《大校的女儿》、《幸福像花儿一样》、《垂直打击》,《红色娘子军》、《在那遥远的地方》、《卫生队的故事》、《玫瑰绽放的年代》等等。

《玫瑰绽放的年代》被喻为是女版《亮剑》的,是石钟山“母亲作品系列”的压轴大作,主要描写老一辈女军人的生活状态,跟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年代相近,虽然也是一部军事题材剧,但却是一部女人戏。石钟山接受采访时说“我在写父亲系列的时候就有种感觉,就是我忽略了那个年代母亲的形象,虽然我写了褚琴、秋英,但是她们不是那个时代的母亲的代表。那个时代的母亲的代表是走在生活第一线的,是叱咤风云的女人,她从贫困走向部队,从部队走向战争,战争之后走向和平,由和平走向家庭,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说妇女是社会的半边天,其实也是我们家庭的半边天,我们情感的半边天。我想既然有了父亲这样的典型形象,希望我的笔下把那个年代的母亲形象再塑造一下。”因此《玫瑰绽放的年代》是从母亲视角写,在生活体验和心灵感受上都跟父亲有很多的不同。故事从上世纪30年代女主人公柳秋莎参加抗联写起,十七岁的抗联女战士柳芍药双亲都被日冠杀害,为了护送她到苏联学习,十五名抗联战友牺牲在黑龙江边,杀敌报仇是她唯一的生存目的。在苏联学习期间,柳芍药以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赢得了苏联教官的赏识,并由此改名为柳秋莎。回到延安的柳秋莎一心要上前线杀敌,但是令她没有料到的是,她被分配的工作竟是到集训队参加学习,后为了逃避感情问题,柳秋莎选择了一种错误的解决方法,她背着领导,私自随着上前线的部队离开了延安。当邱云飞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不顾第二天要给总部团以上干部讲课的安排,独自冒雨前去追赶柳秋莎,以至在路上失足落马折断了腿骨。面对着邱云飞诚挚的劝导,柳秋莎跟着他回到了延安,在第二天的讲课会场,看到邱云飞为了追赶自己而迟到受到严厉的批评,并忍着断腿的剧痛在台上讲课,柳秋莎这才懂得了一个革命军人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对待自己的感情之间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在柳秋莎人生的路上,动荡和变故一直伴随着她,取和舍一直都考验着她,她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女子的性子也是可以刚烈的,女人的精神也是可以无敌的,在战争中女人不是被保护的对象,可以是奋勇杀敌的能手,柳秋莎就是这样的女人,她的性子很强,脾气秉性直白,很有主见,很能干,但是脾气很倔,性子也烈,这是不常见的女人,很特别,很不一样,因此让人很感兴趣,战争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战争的磨练让人变得成熟,柳秋莎是一个女军人成长一生的历程。

再如《卫生队的故事》,虽然故事是仍以空军某场站卫生队为切入点,表现了部队医疗工作者的精神面貌及辛勤的工作态度,展示部队卫勤事业及为兵服务的效果的“老”故事。却表现出了新一代部队卫生战线的女军人的风采,展现她们对理想、事业、爱情、人生的追求以及为国防事业奉献精神。她们积极学习科学文化、不断地充实自己,剧中人物跟紧了时代的脚步,充满生活的气息。闫护士长(闫妮)刀子嘴豆腐心,工作能力强,但也爱没事瞎操心,婆婆妈妈个性因此护士们经常说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闫护士找谈话”“ 不怕高队长叫就怕闫护士长笑”这些台词也侧面刻画了闫护士性格;刘医生(刘敏)是闫护士长的护校同窗,护校毕业接着念了军医本科,颇有小资情调,与闫护士长常爱互相挤兑,与李医生也是欢喜冤家;殷护士(殷桃)是本科毕业的高学历护理人员,外表靓丽的她常被误认为是来慰问的文工团演员;新到的护士小张(张乔玫)和亚男(刘思言)一个来自四川农村,一个来自东北小城市,护理技术及性格都是基本相反。这些人与连部战士一起,围绕病房、病人、发生了一个个令人捧腹的故事。经常听到高队长喊的“都是饿的仙女啊”,这正突出了这群卫生队女兵青春、靓丽、活泼的个性。这种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军事题材作品,拉近了职业军人和大家的距离,军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军人。军人是可以有点“缺点”,可以不那么完美,她们可以偶尔臭美下,偶尔偷懒下,偶尔说个圆不了的小慌似“小丑”一样地娱乐大家。

当代电视剧中的女军人形象塑造上,应当更突出和平时期军人的丰富面貌和多样性格。早期军事剧类型化的人物形象性格色彩单纯、直露,主要将人物置身于炮火硝烟的战争环境中,战场/敌人是军人面对的主要矛盾;军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的表现也较为简单。总之,女军人形象也随着人物关系增多开始变得层次丰富、触及面更加深广,由此对叙事、对思想内涵的探索都更加多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化、文化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类型化特征。

注释:

①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参考文献:

[1]李艺、刘成新.影视艺术传播与审美.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