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环境下以年轻人为受众的电视发展研究

2009-06-07 06:47张建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网络文化

张建琴

摘 要:现代社会,新兴媒体在全球范围内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其中,网络媒体发展己日趋成熟,正从一种信息技术手段向影响社会生活的新媒体过渡。年轻人是网络的最主要和最忠实的用户,电视如何在这样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媒介环境下吸引更多的年轻的目光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网络文化;电视媒体;电视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62-01

一、网络文化正兴起新媒体促成传播新格局

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它不仅囊括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传输平台,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互动,最终导致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共同发展之势。

现在媒体传播的突出特点为:

1.传播分众化。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许多媒介都开始吸引特定化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根据相似的爱好、追求、兴趣,媒介传播针对性的信息,最终实现目标受众的聚集和忠诚。

2.媒体融合后电视的WEB2.0传播。WEB2.0时代,不仅仅是媒介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融合、精神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媒介融合,不仅仅表现为频道的整合以及与新媒体的对接,更应该是一种传播理念的革新。

二、电视媒体专业化进程中的年轻受众缺席

对于年轻人群来说,他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分配充满了多元化的色彩。网络的出现,使得年轻人的空余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时,如果电视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将这种心理期待转移到其他方面,获得一种补偿的满足。

与互联网相比,电视面临着年轻人群的严峻选择,中国电视目前正陷入一个与年轻人脱节的尴尬境地。使年轻人远离电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电视专业化过程更多的是在轻视受众调查的前提下,以个性化的形式代替了个性化的实质,受众定位模糊,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节目克隆现象严重,而且青年电视节目总数比较少,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神适合年轻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年轻人产生强有力的吸附。

三、年轻受众注意力转移加速电视与网络融合

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为了应对他们注意力的转移,中国电视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从开始的电视台上网,到电视栏目上网,到现在的国家网络电视台的建立,电视和网络,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总体来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融合还处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间在技术上联盟、分享利益或者广播电视向其他传媒业务领域扩张,创办其他媒体或发展新媒体业务,但从发展方向上看,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必然朝着理念融合、精神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演进。

四、借鉴网络创新电视内容抓住年轻观众眼球

为了吸引那些年轻的电视观众,电视必须切切实实的深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新媒体的传播精神,传播的技巧来拯救传统的电视媒体。

(一)博客与电视栏目结合丰富栏目题材

博客走进电视有待探索,但博客已经占据了电脑互联网的一席之地。最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是博客与电视栏目的结合,这将是互联网与电视台资源整合的必经之路。博客的实质是自媒体,是为个人发布信息的公开化场所。作为一种“零进入”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使博客们的话语权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二)“播客”不只看还要播

05年至今,播客大行其道,掀起了网络传播的新浪潮。播客可以简单概述为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沉闷了几十年的影像传播,走下高高的“殿堂”,向“草根文化”发展。通过网络,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并收看来自各类组织机构发布的视频节目,同时还可以上传原创性节目,或观看其他网民上传的视频节目。

(三)网络题材为荧屏电视剧注入新活力

网络题材给电视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 《武林外传》红遍大江南北;讲述天才黑客高中生与恐怖组织相对抗的日本电视剧《血色星期一》就受到全球亿万粉丝热捧,喜欢看这类作品的人还有专门的绰号——“黑友”……

五、结论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只有借鉴网络创新内容,才能抓住年轻观众的眼球。电视与网络通过技术“沟通”,通过内容“合作”,通过业务走向“集团化”,不断从竞争走向融合,不久的将来将是形态、结构、流程、传播方式的全面融合,最终迈向精神融合的新时代。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网络文化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研究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语文因它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