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顾

2009-06-17 03:37
中国新时代 2009年11期
关键词:悲情裁员商业

60年60人6个特写(2009年10月号)

建国60年之际,我们跟随历史的足迹,缅怀中国商业史上那些曾经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们曾经怀着报效国家、改变命运的商业理想和智慧,为推动中国商业的文明与进步而前赴后继……一汽集团中国联通SOHO中国企企三甲(2D09年9月号)

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悸仍在,中国却一枝独秀地进入新一轮的市场盛宴。

支持当前企稳回暖的,是上半年7.37万亿元的新增贷款,更是其所代表的政策取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7月初表态,认为经济企稳但基础未牢,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核心目标是保增长、保就业。

2009年二季度的经济数据更为乐观。GDP增速高达7.9%,比一季度高出1.8个百分点,上半年累计增长率为7.1%。显然,经济增长已经形成强劲的势头。

经历了一轮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企业从中学到了什么?

本刊遴选了三家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表现卓越的中国公司,旨在从他们身上探寻可以共同分享的经验和教训。审视在这场危与机的较量中,他们如何脱颖而出?如何为明天布局?

互联网10年商业巨变(2009年8月号)

自1999年来起,新浪,搜狐、网易等一批做内容的门户网站成为互联网明星企业,当年以王志东,张朝阳等为代表的“知识英雄”威为最流行的时代名词。

那一年,马云与另外17人在杭州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同一年,从硅谷回到中关村的李彦宏创建了百度……

从一片喧嚣的网络泡沫中起步,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变革已经走过10年。历经2001年的风暴而洗尽铅华,到如今已成为中坚力量。中国互联网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在商业生存的考验中,已探索出适合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商业模式。

在眼下这场危机中,以新浪、搜狐及网易为首的门户网站依然坚挺,阿里巴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平台;百度目前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技术公司……

总结互联网十年的商业变革,以及企业与企业家的光荣与梦想,将是一项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工作,也是为中国商业互联网的下一个十年奠定基础。

悲情CEO(2009年7月号)

金融危机之下不仅造就了一批豪迈英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悲情英雄。

何谓悲情?是指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多多少少都具有悲剧的宿命色彩:他们无一不资质过人,能力超常,但他们——

要么生不逢时,还未及施展超人的“武功”,局面就已经完全失控,而且董事、股东以及场外的观众也已失去耐心,于四面楚歌之中“逼宫”出局;

要么功勋无数,辉煌一世,却因偶然的失误,一失足成千古恨:

要么辛苦奋斗一辈子,好不容易抵达幸福的彼岸,刚要开始过自己理想的生活,但大难突至,不得不老骥伏枥,白发上阵,再战江湖……

“壮志未酬身先死”也好,无奈白发再出征也罢,商海之争,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因祸得福的豪迈CEO也好,因祸得“祸”的悲情CEO也罢,他们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都将是这场百年难遇之危机的精彩之处。

仰天长啸,扼腕唏嘘……业已远去的或者正在突围的悲情CEO们,一个个地走进我们的视野,伴随而至的是眼下这场经济恶战的滚滚硝烟……

跨国公司非常时期的非常建议(2009年6月号)

每当经济危机来袭,裁员往往被企业视为最为快速、有效的收缩方式。但面对裁员可能带来的人才流失、大笔的善后费以及“后遗症”.比如后续能力衰减、公司美誉度受损等问题.使得跨国公司在是否裁员的问题上相比年轻的本土企业有着较为成熟的考量。

风雨飘摇之中是否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缩减成本、韬光养晦昵?即便是裁员.如何把裁员变成一个优“剩”劣汰,苦练内功的好机会?如何做到精细化裁员.以避免人才流失?如何在裁员时避免劳资纠纷?重要的是如何在经济低迷期为公司储备足够的人才.以备经济复苏时有能力迅速起跑?

本期的封面故事围绕以上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他们在当下这种非常时期的人才策略或许会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镜子”。

中国民曹航空边走边叹(2009年5月号)

2008年.欠费、停飞.“改嫁”、破产……这些关键词如同笼罩在民营航空公司头上的阴霾.挥之不去。实际上.国内几乎所有航空公司都难以为继。此前.三大国有航空公司都已经预告了2008年业绩亏损。民航业发展的历程说明.能飞起来,只是民营航空的第一步,关键还有一个哺乳期,如果市场环境好.哺乳期就短,民营航空公司就可以尽快度过这一时期.实现自力更生,否则.就需要母体不断”输血”.以补充资金。如果母体实力不济,就会出现生存危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局势下,认清局势并掌控方向.对中国民营航空业所受到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态势予以翔实的剖析.无论是对中国民营航空的长远发展,还是对民营航空业的破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企业家代表解密危&机(2009年4月号)

在全球日益深化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严峻考验的时候.今年的“两会”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大难当头.中国能否顺利完成“十一五”的规划目标?能否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能否最先走出当前这场世界性的大灾难?

人们在拭目以待。

2009年。危机的概念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深入人心。它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冷.感到了痛。

可是“危机”到底是什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思辨视角预示着:危机,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它既包含着危险、危难.也包含着机会、机遇。因此.遭遇危机.其结局不是只有毁灭.还应该有涅磐。

参加今年“两会”的部分企业家代表。以他们的“御冬之术”或者“过冬之道”.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经济战胜危难.抓住机会的“冰山一角”

中企海外“抄底”盛宴(2009年3月号)

次贷危机深化之后.一些中国企业突然发现原来很多遥不可及的并购目标忽然触手可及,收购价格变得越来越有诱惑力。这些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冲动再次被激活。今年2月.甚至有企业家建议,应该将海外“抄底”上升为国家战略。

然而,研究发现,近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原因一是部分企业的投机心态:二是后期整合困难,并购方和被并购方无法克服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障碍.以至于无法形成合力。

本刊通过对近期发生的并购案例或至今仍然存在变化的著名并购案例的报道.结合专家点评.解读企业海外并购中的难点和重点,分析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的得与失.希望能够帮助试图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树立起更为合理的并购思路和心态。

猜你喜欢
悲情裁员商业
悲情英雄
人人车“暴力”裁员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惠普增加裁员5%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
陈水扁“悲情奔丧”
悲情富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