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解读路径

2009-06-19 08:24汪汉忠
唯实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A汪汉忠(1955- ),男,江苏滨海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摘 要:生态文明不仅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为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路径,由此可以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5-0033-03

建设生态文明揭示了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规律,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给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由此可以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经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

物质变换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劳动,即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的揭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在分析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时,说过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会改变人自身的自然,也就是使人自身的体力更强健、头脑更灵活。他说:“劳动首先是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

建设生态文明表明,通过劳动作用于“身外的自然”,形成“改变身外自然”的成果,通过劳动形成改变“自身自然”的成果,并不足以构成生态文明,只是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只有改变“身外自然”的成果和改变“自身自然”的成果形成和谐关系时才构成生态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更高形态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对自然索取和对自然投入的统一,是利用自然和建设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很大程度上是两种成果之间的关系和谐。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文明,是实体文明和关系文明的辩证统一。生态文明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物质变换过程,既是改变身外自然和自身自然的过程,也是按照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建设自然的过程,而且是创造和谐物质变换关系的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极的动因,生产关系必需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从生产力要素来看,生产力可以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不同要素条件。提出生态文明,表明环境和资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环境友好时,它可以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环境不友好时,它会阻碍生产力发展;环境遭到破坏时,它甚至能毁灭生产力。重视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能够保护和利用好环境这一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好的环境,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自然生态环境。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认为生产力就是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随着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各种环境生态问题,人们意识到生产力除了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外,还应该包括保护自然的能力。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2007年12月17日,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对建设生态文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这两段话虽然没有对生产力以定义式的说明,但实际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概念作出了合乎时代特点的新的解释。生产力不单纯是索取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更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保护自然、建设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来看,马克思主义非常强调生产关系必需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过去我们只是简单地从生产力的社会结合,即社会集体性生产还是社会个体性生产来衡量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生态文明表明,生产力不仅具有社会结合意义上的性质和水平,还包含着自然生态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性质和要求,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性质和要求。生产力永远包含着“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性质和水平,任何时代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必须要适应这样的性质和水平。正因为此,十七大提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3],从体制和机制上适应生产力的生态性质和水平。

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

社会和谐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把扬弃私有制作为实现社会和谐进入“真正人的历史”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共产主义是人与人矛盾的,也是人与自然矛盾的最终解决的社会和谐状态。社会和谐不仅要扬弃私有制,而且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雇佣劳动关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解中,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的另一种表述。恩格斯认为,人们只有成为自身社会结合的主人,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和雇佣劳动普遍存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宏观背景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认识的重大突破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非凡的理论勇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提出和解决将大大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四、生态文明充实了“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内容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这是胡锦涛在联合国首脑会议这个重要舞台和历史性时刻首次向全世界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思想。此后,胡锦涛反复阐述了这一新的世界发展观。2006年4月23日,胡锦涛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协商会议上所发表《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的演讲,对和谐世界的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和谐世界,必须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和谐世界建设时提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5]十七大报告还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十七大把“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纳入到和谐世界建设之中,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内容。

随着全球和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区域性的环境备受污染,大规模的生态遭到破坏,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等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环境是不分国界的,海水没有国界地进进出出,空气不用签证地来来往往。在生态灾难面前,人类找不到躲避灾难的“诺亚方舟”,找不到“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曾有人问:为什么不像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那样,在生态文明前冠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超越社会制度、国家民族、种族和文化的全人类的追求,不能说只有社会主义需要建设生态文明,资本主义就不需要建设生态文明。因此,国际合作是呵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由之路,建设生态文明上需要国际合作。斗争哲学无法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无法建设生态文明。

五、生态文明拓展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二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机统一不可分割,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由此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是统一整体,如何看待和处理五种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课题,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6]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的提出也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

生物学上的器官相关律表明,一个器官的进化会引起生物的其他器官发展进化,使一个物种呈现出新的面貌。理论的与时俱进也有类似之处,一个新概念的形成,会引起同一理论体系中的概念和原理新的解读和发展,使整个理论进入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是给予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全局性影响的新概念,为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理论支撑点,为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

[2]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4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3、4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

[6]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学习时报,2006-09-27.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