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回响

2009-07-03 04:24王竞雄
人民音乐 2009年6期
关键词:回音壁中国音乐学院男声

边 中 王竞雄

2008年12月2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了由中国音乐

學院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年民族音乐成果系列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在音乐会下半场的演出曲目中,由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演出的《北京组歌》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这是由中国音乐学院策划并申报的北京市地方高校2007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也是学院多年来立足于民族音乐教学、坚持民族音乐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自主品牌创作项目。

一、创作过程

该作品的创作是借2008奥运契机,以反映北京独特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表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进一步展现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为目的。整个创作排练过程历时一年左右。

在音乐部分的创作前期,学院组建了以作曲系老、中、青三代,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由施万春教授担任组长的创作团队。歌词部分由我国词作家、学院校友刘麟、宋小明执笔。《北京组歌》曾于2008年 在北京音乐厅由中国交响乐团及合唱团首演,之后经过修改和本院师生重新排练再度公演。整个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古城北京的历史人文内涵与现代都市气质共存的特质。

该作品总共由六个乐章组成。除第五乐章为无伴奏合唱外,每个乐章均为合唱与乐队的形式。六个乐章分别为:1.天安门——太阳的广场》(领唱与合唱),刘麟、宋小明词,温展力曲;2.《什刹海——心灵的恋歌》(女声独唱与男声合唱),刘麟、宋小明词,禹永一曲;3.《古长城——金色起跑线》(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4.《劳动者——北京的脉搏》(男声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5.《回音壁——天地的回声》(无伴奏合唱),刘麟、宋小明词,施万春曲;6.《不夜天——北京的灯火》(领唱与合唱),(刘麟、宋小明词,姜万通曲)。

第一乐章《天安门——太阳的广场》是一曲辉煌而宽广的混声合唱。作为整套组歌的序曲。作曲家在创作中以色彩浓烈的管乐组表现了朝阳从东方渐渐升起,阳光挥洒在天安门广场的动态景象。序奏以小号俏皮而温婉的颤音并引领充满蓬勃朝气的向上五度动机开始,仿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望着即将升起的朝阳,形成歌曲内在蕴蓄的张力和涌动的力度(例一)。

木管组积极地与其呼应,以卡农模仿的形式强调上行四度动机。形成了一呼百应,争先恐后的“朝阳”主题,描写北京城渐渐苏醒的景象。

“晨风唤醒东方,太阳等待起航,心儿默默问候,天安门你好,国旗你好,北京你好”的合唱主题,与乐队的“朝阳”主题交相呼应,表现了天安门广场作为现代北京城市标志.充满了活力,充满希望的精神内涵。而中段的男声领唱,以浪漫抒情的旋律和充满幻想憧憬的歌词表现了生活在现代北京的人们蓬勃朝气与时尚精神。

带有浓郁京腔京味儿的第二乐章《什刹海——心灵的恋歌》是一曲由女声独唱与男声合唱组成京味歌曲,给人们带来的则是老北京胡同文化的魅力和茶余饭后的怡然。知了、鸟儿的叫声让我们幻想徜徉在什刹海边,和老人们斗鸟、下棋、提着烟袋聊着家常。那份惬意、那份祥和都浸透在每一段旋律中。作曲家在创作中采用京剧素材音调。开头以二黄式的过门引入;男声小合唱俏皮诙谐的“咙格哩格咙”的衬词流露出了漫步什刹海的悠然自得。弦乐组的伴奏音型使用了二黄腔过门尾音的音型及变化,加上独特的中国乐器三弦独奏穿插点缀,使歌曲京味十足,高朗遒劲。当歌声至“船儿水上飘”时,出现的竖琴琶音,轻快流动,犹如浪花飞舞。乐队在最后紧拉慢唱似地将“托起了明月东升”一句推向全曲高点。该曲歌词更是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什刹海的四季景色及这一地区所代表的老北京文化在老北京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第三乐章混声合唱《古长城——金色起跑线》中,词曲将历史厚重感与社会时代感巧妙地结合,以“长城”比喻人类奔向未来“起跑线”,强调坚强、自信、拼搏、团结的奥运精神和人文情怀。作曲家采用了进行曲风格,并兼有舞曲特点,旋律明快.朗朗上口。乐曲开头旋律的上行自然大调与下行旋律小调的调式交替颇具特色(例四)。在后面的音乐中,自然大调的色彩代表了男性的阳刚,而下行旋律小调则象征了女性的柔美。

乐曲第一部分为男声齐唱与木管组配合的进行曲风格主题,充满阳刚之气,并运用声部模仿的手段推动音乐发展。第二部分则以抒情性为主,女声的抒情性乐句与男声铿锵有力的乐句形成段落内部的强烈对比。结尾处,男声演唱的大调式旋律与女声演唱的小调式旋律以交替的复调手法,在“长城雄风.回荡在人间”的情绪中结束。

爵士音乐元素的加入也是本次《北京组歌》创作的大胆尝试之一,第四乐章《劳动者——北京的脉搏》采用了爵士音乐的节奏素材,将劳动者的工作状态和积极向上的热情融入到富有张力的音乐色彩中,突出了劳动的美、力量的美,它在告诉我们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劳动创造了最美的音乐。为了更好地刻画音乐形象,作曲家采用了八声部混声合唱加男声二重唱的形式,并以爵士音乐风格为基调,带有布鲁斯风格的特性节奏贯穿始终,但在主题音高材料方面又侧重于强调和突出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特色。

在这六首音乐作品里,创作技巧和演唱难度最大的当属第五乐章《回音壁——天地的回声》。这是一首无伴奏合唱作品。作品以天坛回音壁作为主体形象。从回音壁的物理特征入手,合情合理地引入无伴奏合唱回声的特殊演唱技法,铺展开一个既浪漫空灵又充满真情实感的篇章。乐曲使用了两个各具有八个声部的合唱团与一个独唱女高音,借“回音壁”来表现人们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结构为两段体,由“引子、A 段、B 段、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引子通过两个合唱队16个声部的交接,表现了天地回声的背境,不禁让人联想起16世纪著名的合唱作品,拉索创作的《回声》。相同的手法,放在《回音壁》一曲中,可谓巧妙至极。A 段为女高音独唱,两个合唱队以分解和弦式的流动音型交替出现,并为独唱衬托。以表现天地和谐、人人相知的理想境界。B 段主要以发生在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揭示北京城过去屈辱奋争的历史。作曲家借赋格形式,将音乐主题通过多声部的交替与发展。唱词中“圆明园沉重的叹息、卢沟桥悲怆的回忆” 叙述和强调了人们对历史的回顾,而回音壁也正是这些血与火的历史的直接见证。而随后,又以“新世纪飘扬的红旗”、“花朵绽放的消息”、“人与人和谐的心声”等意象跳跃的诗句,形象地把人们今天对北京的情感升华为对“和谐社会”的衷心赞美。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渴望与憧憬。尾声再现了引子的抒情意境,音乐情绪逐渐发展,将“天地人和”这一核心思想推向高潮。

第六乐章《不夜天——北京的灯火》带有热烈欢腾的舞曲节奏,并使用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舞曲性的段落突破了传统创作形式,以不规则的节拍更有律动地再现了北京古城的灯火辉煌,同时也预示着北京乃至整个中国会有着更加美好、和谐的未来。乐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具有回旋结构特征的圆舞曲体裁,运用以5/8拍为主,与6/8、7/8相交替的结合方式,营造出不断向前的动感,表达“不夜城”的壮丽景象以及对“北京灯火”的赞美之情。第二部分则带有庄严的“圣咏”特性。在乐队华彩织体的衬托下,合唱与领唱声部此起彼伏,情感跌宕。乐队在最后的齐奏中将整部作品推向高潮,描绘了一幅欢腾、喜庆、祥和的盛世画卷。

这部作品的排练与修改,得到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尤其是指挥系、管弦系、声歌系的同学和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用于试奏和排练作品。在排练过程中,作品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指挥系主任杨又青教授,声歌系丁毅、刘珊、马金泉等教授,还有青年教师金野、马蕾、李琳、张英席等参加了演出;还有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青年爱乐乐团的全体同学和合唱团,他们为这部作品的排演工作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心血和汗水。

演出无疑是成功的,然而问题也是明显的。例如,作品的某些段落在配器方面过于饱满而显得少许混沌,合唱团的同学由于主要由声歌系二年级本科生构成,舞台经验与合唱经验明显不足。在音色上欠缺统一性与融合性。此次演出之后,《北京组歌》将继续作为学院推出的重要作品,在今后的音乐活动中亮相,而作品的修改工作也将继续。

(本文照片均为唐锐摄)

边中 中国音乐学院2006级作曲系硕士研究生

王竞雄 中国音乐学院2007级艺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于庆新)

猜你喜欢
回音壁中国音乐学院男声
回音壁的小秘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长江梦
中 年 人
天下父母心(男声独唱)
弥补电视的声音短板 SONY索尼 回音壁HT-CT290
敖丽芳 达斡尔的歌声在中国音乐学院唱响
研究生层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其构想——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发言提纲)
初中男声合唱教学的探索
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校友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