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2009-07-15 09:54王建淼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县域经济

王建淼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单元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因素,县域经济增长不能脱离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统筹,城乡统筹必将会为县域经济的增长创造条件。目前农村和城市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二元经济结构分割现象,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推进城乡统筹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文章根据对河北省各县域统筹发展指标的监测情况的调查论证,提出了在推进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统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新思路。

关键词: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 县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24-02

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缓慢,“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协调,这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本课题以河北省各县域经济和社会指标数据为资料,论证了促进县域经济有效增长应与建立统一的城乡统筹制度共发展的新视角。

一、目前城乡统筹现状对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制约影响分析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包括城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制度下的发展,既包括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也包括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来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推动农业和农村更快地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村居民尽快达到小康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的保证,也是实现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表现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分析

从河北省乃至全国来看,我们的城乡统筹有巨大差距,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这种城乡区域之间制度、结构的长期不平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三农”问题愈演愈烈,导致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严重滞后,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制约表现有:

1.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分割现象,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阻碍县域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在于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减缓,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制度,导致城乡劳动力要素的不能合理充分的流动,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是对农民的公民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的严重歧视现象,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河北省县域经济来看,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从县域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综合判断,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在提高的同时,差距也逐渐拉大,河北省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比同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的2倍高出30%。

2.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二元化分配现象,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依靠农业支持来发展工业,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又是以城市企业和工业改革为核心,国家对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使我国的工业基础大大增强,企业和城市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不能获得工业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河北省23个落后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在7%左右,23个发达县域这一指标为35%, 是不发达的县市的5倍。这种倾斜性的收入分配政策,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逐步扩大。

3.城乡资源配置方面的二元化配置现象,阻碍县域财政经济增长,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在我国城镇和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远远低于对非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造成城乡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国家优先安排和发展工业的计划,使财政资源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不能实现资源统筹配置。资源配置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滞后,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许多县域财政困难不断加剧,县乡政府没有自己的独立财源,县域没有支柱产业和行业,农村就业人口比重较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县域经济增长受到制约,政府税源和财政收入不稳定,以至于县乡财政压力巨大。

4.城乡之间在财政公共事务方面的二元化服务管理差异现象,羁绊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公平。公共产品的配置理应在城市与农村一致,但我国财政在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配置上有很大的差异,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和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县域经济发展不足,政府财力有限,决定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巨大差距,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从河北省来看,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之间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方面实行不同的体制,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相对较为贫乏,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大;从城乡教育经费看出,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远比农村的投入要高,城乡公共教育供给差距扩大;从城乡之间的卫生经费投入看,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城乡分配严重不公平,城乡公共卫生差异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还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目前河北省城镇已经有较全面地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组成的保障体系,而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小,近几年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面有所扩大,但保障的深度远不及城镇。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现状及其公共产品投入上的城乡差异,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关系剖析

(一)河北省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数据的监测

要度量城乡统筹本身和城乡统筹管理的程度,应从其社会、经济、空间和环境等方面进行,所以监测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数据、指标数量及类型的选择十分困难。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充分调查,选取了2006年河北省136个县域,涵盖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监测,来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程度。指标有: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乡村从业人员人数比;人均生产总值(元),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第二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社会福利院(万人/个)、医院病床数(万人/个)。指标根据2007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县的统计信息网公布的经济数据计算,涉及城乡区位关系、城乡产业关系与城乡居民关系等9项相关数据。

(二)结果及分析

依据上述9项评价指标,对河北省所辖136县200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进行分析,这些监测指标兼顾城乡统筹的不同侧面,从社会经济等角度反映出县域主体的城乡统筹变化特征与进程。评价指标反映的结果如下: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0个县域,辛集、藁城、鹿泉、涿州、定州、高碑店、迁安、遵化、迁西、玉田、任丘、黄骅、三河、霸州、香河、文安、武安、滦南县、乐亭、滦县,其统筹城乡发展程度高,且大部分都分布在唐山、廊坊、石家庄、保定等城市,唐山所占份额最多。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统筹指标也高。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13.7%,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56.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7.8张,拥有医院病床数22.9张;人均财政收入775元,人均生产总值27740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890元。

2.相对处于较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县域,如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威县、任县、南和县、新河、广宗、平乡、定兴、涞水、阜平、崇礼、怀安、万全、故城、阜城、海兴、博野等20个经济落后县域,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滞后,各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也大大低于其他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33.3%,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3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8.7张,拥有医院病床数14.9张;人均财政收入136元,人均生产总值6469元,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779元,各项指标都大大低于上述地区,排位居后。

3.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生存发展空间小。河北省20个发达县域的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84%,乡村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平均为44%;20个不发达的县域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92%,乡村从业人员平均为47%。可以说越是落后地区,农民比重过大,负担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城镇化进程缓慢,经济越是落后,形成不了良性发展,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体上,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县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各县城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较发达的县域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城乡统筹较好的结合,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互挚肘,没有实现和谐发展。

三、实现河北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县域经济增长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点和载体,是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保证。要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各县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消灭二元体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以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就业制度的统筹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和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长期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分割下,对城乡居民实行有差别的就业条件,使得广大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其资源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发展县域经济就必然要求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不公平的就业制度,形成公平自由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2.以完善城镇体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数量过少,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重点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制度,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依托自身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小城镇群体,建立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途径和机制,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

3.以推动城乡居民公平保障的制度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发展县域经济要求我们重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和农村居民都面对着同样的社会风险,需要公平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政府理应为全体居民撑起这把公平的伞,但我国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保障却有极大的不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差距。政府应担起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必然。

4.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保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支持,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统筹城乡与经济增长的步伐。建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需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特别要注重对县域支柱性行业和产品的扶持,壮大县域经济。

5.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制度的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以农村为主的广大县域是最需要人才和教育的地方,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相当大的比例投向城市而不是农村,使得城乡人均教育资源占有极其悬殊和极不平等。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教育必须要面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制度的统筹,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民工培训制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6.以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县域统筹和经济有效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为农村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严重失衡,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财政支出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建设的统筹,能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发展县域经济,统筹河北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互动的工程。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分析,对于今后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以农业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迅速向以工业和城镇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的历史性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为河北省科技厅2008年度科研资助项目《河北省县域经济与城乡统筹发展研究》(08457215D)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德亮.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1)

2.刘勇.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8(10)

3.郭敏英.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J].河北经济分析,2007(3)

4.张艳萍.朱敏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2007(5)

5.郭金洲.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基于二元财政结构的分析(上) [J].理论导刊,2007(5)

6.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

7.张璐,王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09(1)

8.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县域经济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