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与建构

2009-07-15 09:54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缺失建构

陈 杰

摘 要:文章从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缺失的分析入手,提出建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体系、认同体系、支撑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 缺失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080-02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当代大学生关于各种价值标准和以基本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信念、理想的观念系统。当代大学生在价值主体上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革命的兴盛,大众文化的崛起和冲击,教育观念的滞后,心理状态的失衡,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缺失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成为他们政治观的理性选择,高效、公正、互利成为他们追求利益的基本价值原则,敏锐、乐观、理智把握成才与择业机会成为他们主要的价值追求,求新、求变、求质成为他们在消费领域价值目标的具体展示。当代大学生是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来自多方家长的宠爱、精神教养方式的错位和学校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缺少参与真实生活的机会,导致价值观的缺失。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社交、择业、婚恋、消费等方面所造成的抑郁、偏执、孤独、敏感心理症状将继续增多,见利忘义、公德虚无、轻生自杀、吸食毒品等现象则可能成为社会负潮流中不可忽视的支流。

1.理想、信念观的缺失。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在理想的实现途径上,更注重个人的奋斗。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往往选择后者。少数大学生具有逆反心理,对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产生怀疑。

2.学习、职业观的缺失。近几年就业压力极大,大学生在择业时所体现的区域性、盲目性、滞后性等诸多问题也逐年凸显。进入大学之前,绝大多数学生对就业甚至自己未来想选择的专业几乎一无所知,只能通过父母去完成,极易造成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错位。如果专业思想不巩固,努力就失去了方向,作为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心理、知识和能力积累和定型的大学时光,很快就在内心的迷茫和消磨中悄悄流逝。在职业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所选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希望个人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实现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择业面又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择业者选择外资企业、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企业。

3.恋爱、消费观的缺失。大学生随着性生理、心理发育,寻找知音的共鸣日益迫切,大学是一个恋爱的季节,不少大学生在恋爱期间学业上互相促进,生活上互相关心,使恋爱成为学业追求的动力。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的冲击,部分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和“游戏化”味道,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对于刚刚脱离高中“苦海”的大一新生来说可谓是大开眼界,校园里不乏吃得高档、穿戴时髦、玩得够派、抽烟名牌之辈。在一些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档消费甚至浪费消费现象非常普遍。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4.人格、生命观的缺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大学生人格培养却处于滞后状态,传统人格培养的失效,现实人格培养的失范,理想人格培养的失落等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大学生人格退化、裂变事件,已向社会提出了警示。例如大学生“伤熊事件”、大学生“火烧自家房屋事件”、大学生行凶杀人事件、大学生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由于国外暴力、色情文化的大量渗入,由于国内学校、社会对学生分数的独尊和对文凭、金钱的崇拜,游戏人生电影中江湖砍杀镜头的灌输、情感电影中殉情者的执迷,使许多青少年从小就向往草莽英雄、少男钟情,少女怀春,自杀逃避,成为时尚。进入大学后,一旦生活不以其意志为转移,他们就会既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命,也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5.幸福、自由观的缺失。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无善恶,全在后天耳濡目染。有些大学生在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快乐”,“人生的价值在于拥有金钱、地位和权力”,“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遇到危险情景,不必多管闲事”。也有的学生依然留念过去那种“轻松、悠闲”的缺乏竞争的环境,把与世无争、难得糊涂、活得潇洒看做是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他们并不执著为什么活着,而在乎怎样活着。

6.公德、集体观的缺失。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在道德价值观上,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崇尚自强进取、勤奋敬业、质朴俭约、诚信交往的道德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行为规范缺乏深刻的认识,有崇洋媚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倾向。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他们一方面觉得集体主义应该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接受个人主义,排斥集体主义,在究竟应该以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方面,理论上不是很清楚,观念上不是很坚定;有时候强调个人主义,有的时候强调集体主义,动摇不定;在观念上承认集体主义,在实际行动和现实选择中,时常以个人利益为标准,知与行不一致。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大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作出什么选择和追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建构,已经不是以某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价值观为特征,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建构。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可见,科学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能否掌握这些理论,并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自觉地实践这些理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教育工作者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和理论武器,来建构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传统价值中的倡仁义、扬人道、讲诚信、尚礼仪、重奉献的价值取向,“慎独”、“自省”、“感悟”、“体道”的自我约束和修炼方法,今天仍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提升和灵魂的净化。西方价值观中的主体精神、效率观念、平等思想、竞争意识、利润动机这些价值转型的产物,昭示着现代价值的走向。应合理利用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资源和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使大学生逐步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主导价值观。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认同体系建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认同体系建构的目标是理想、信仰、信念体系。价值观是从大量价值观念和价值知识中概括出来的根本观点,即价值观指导着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理想、信仰、信念是核心的、居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所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体系的建构,应当从理想、信仰、信念的建构入手。首先,以对真理坚信、对价值认同这两个因素为基础,形成超越现实、超越自我、坚信未来美好结果的稳定的自我意识——信念;其次,在信念形成的基础上,融入主体对最高价值对象的崇拜情感,构成自我意识中对最高价值的终极追求——信仰;最后,在信仰构成的基础上,将最高价值终极追求目标化,组成价值观的远大价值目标体系——理想。

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支撑体系建构。建构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必须有强大的社会支撑体系。

一是共识支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和发挥作用以社会主体的认同为基础,这个社会主体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群体。要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如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大学生有接收传统和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学校要树立全员德育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要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和影响。学生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关注子女的成长,多与子女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社会、学校、家庭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是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主义意识与存在的同一性告诉我们,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某种意识形态的建构归根到底要靠它反映的社会存在来支撑。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基础是公民认同,而公民认同的关键又是经济的发展,使大多数人获得利益。国家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学校。

三是理论支撑。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学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是前提。首先,要进一步挖掘、整理、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和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其次,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发展这些理论,并用发展了的价值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再次,要及时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鲜活的价值观,精心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新价值观的生长点。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一往无前、淡漠名利、无私奉献等就是对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先进价值观的宏观概括。

四是政策支撑。政策是建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因素,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政策本身能起到价值导向作用,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如招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特别要注意发挥和运用好政策在价值观念建构中的特殊功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利于培养“四有”新人。

五是环境支撑。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环境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许多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自己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必须净化社会环境,制止腐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纯洁大众传媒;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先进典型事迹,为大学生树立楷模,使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校园环境也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来实现课堂以外的价值观教育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团、宿舍、班集体、第二课堂、各种讲座、社会实践活动、校刊校报等方式,依靠不知不觉的情感沟通,思想感化和特有的贴近感、认同感,起到凝聚大学生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婵江.提高西部高校学生思政工作效果问题探究

2.宋天和,莫韦.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模式

3.何独明,滕发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意识及科学价值观的建构

4.江传月.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及教育对策

5.孙浩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危害

6.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4)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缺失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