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缺失及治理对策

2009-07-15 09:54吴新芳孙建勇顾建平
经济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治理对策缺失金融危机

吴新芳 孙建勇 顾建平

摘 要:诚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形式,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企业诚信 缺失 治理对策 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6-288-02

一、企业诚信的内涵

诚信一词,自古有之。从伦理的意义上来讲,诚,是指真诚不伪,真实不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是一切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的根本。信,是指严守信用,兑现诺言,实践成约。所谓企业诚信就是指企业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规范,在经营管理和市场营运中确立和执行的自律性理念和行为。它要求企业做到:强化诚信意识,树立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经营思想,摒弃弄虚作假、见利忘义等不道德行为;依法经营,建立和健全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确保出资人的权益,反对和抵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经营和企业重组、上市、兼并、破产过程中,以侵占他人财产、损害他人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自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兑现各项承诺,杜绝企业的非法传销、暴利经营、拖欠货款等违法违纪行为;严格质量管理,不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等。

企业诚信经营的特征包括:一是平等性。经营交往的双方或数方,理应完全处于平等地位,都自觉接受市场游戏规则的约束、调整。二是互惠性。诚信经营可以使参与者各出所有,各展所长,各谋其利,各得其所,从而使市场经济获得有序发展,在企业与竞争者或合作者之间的交往中,更多地追求“双赢”、“共赢”。三是信息对称性。企业信息的披露应该公开、对称、完整、及时、真实、准确,对所有股东、其他企业和消费者都一视同仁。四是以德求利性。企业一旦树立诚信经营的道德形象,会深得商业和金融等方面合作伙伴及消费者的信任,使其经营如鱼得水,赢得可观的利润。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和信用是整个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企业只有在坚持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发展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当前,在由美国次级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在经营困难、后劲不足、约束机制不健全等诸因素影响下,盲目经营、以欺骗、掺杂使假等手段以求暂时生存的现象会愈来愈普遍,这就使得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恶化,企业经营诚信缺失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企业信用缺乏。当前,企业与企业之间债务拖欠的现象十分严重,出尔反尔、毁约、违约、欺诈签约、恶意骗约等事件频频发生,部分“三角”债务关系已经发展成为超“三角”的“多角”债务链关系,相互“拖欠”债务在一些地方已成为一股社会邪风,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困扰着许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企业交易信用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2.企业财务做假。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日益严重,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畸形疯长的“灰色经济”,一些企业通过巧立名目,享受优惠政策。一些企业为了达到不法目的,通过做假账、虚报产值和利润来欺骗政府和相关部门,他们甚至做三本账:一本是亏损账,给税务局看,以便少缴税:第二本是盈利账,给银行看,为了骗取贷款;第三本才是真实的账目。这种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企业作假账现象已成为中国企业的致命毒瘤。

3.恶意逃避银行债务。一些企业假借国际金融危机,不按期偿还贷款本金,有意逃债、恶意拖欠、赖账不还,致使银行逾期贷款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一些企业借改制之名逃避债务,使得金融机构坏帐频发,贷款风险加大,有些金融机构甚至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

4.虚假信息繁多。一些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发布虚假广告,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威胁到消费者生命安全。生产经营中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当真。商品销售者为拓展销售利润空间而在经营活动中放任假货通行,甚至知假卖假。

5.拖欠员工工资。一些企业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经营困难为由,想方设法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个别企业甚至违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违规招工,连劳动合同都不签订,仅凭口头协议。

三、推进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诚信是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诚信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目前,企业正处于品牌信誉时代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中国企业必须把诚信意识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来思考和应对,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消除产生企业失信的因素,在国内外树立良好的诚信品牌形象。

1.塑造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诚信为本”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诚信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建设现代文明,重建诚实守信的伦理规范,构建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急任务,也是全社会成员的一项责任。加强诚信建设,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塑造起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中,企业高层管理者起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高层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首先必须讲求诚信,将诚信作为自己的管理价值观,用以指导企业经营的实践。如果高层管理者自身不讲信用,必将对整个企业的诚信体系带来不利影响,也必然影响到企业经营。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尤其需要防止投机等各种非诚信行为,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企业高层管理者都必须着眼于组织的长期利益和根本利益,始终树立起坚定的诚信理念,以引导组织和员工的诚信行为。

2.强化内部诚信管理机制。企业可通过在内部建立专门的诚信管理机构,以监控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用行为,避免信用风险。首先,要通过明晰内部产权,优化股权结构,强化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遏止企业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其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包括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式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调查,以形成客户资信档案。在此基础上,对客户信用进行严格的评估,以决定信用限额和信用条件等。第三,企业应严格授信业务管理,强化对应收账款的专业化监控。

3.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随着企业诚信信息交换中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诚信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企业诚信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失信惩罚机制和企业守信激励机制两个部分。企业失信惩罚机制是以提高失信成本为基本出发点,将诚信交易中授信人对失信法人或自然人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失信者对全社会的矛盾,要实行严厉的违约处罚制度、完善企业破产清偿制和行业联动惩罚机制。在加大失信企业惩罚力度的同时,还要建立对守信企业的激励机制。国家各级行政管理和金融部门应该为守信企业提供各种政策鼓励和支持,金融部门可以提供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社会公众和舆论媒体对诚信度高的企业进行大量的宣传,并引导公众在日常消费当中选择诚信度高的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建立严格的诚信经营奖惩机制,才能加快企业的诚信建设并推动其持续发展。

4.健全企业诚信社会监督机制。企业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实际上也是社会诚信的自我组织过程。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社会监督,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监督机制,同样是当前我国完善企业诚信管理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建立企业诚信信息交换中心对企业和个人诚信信息的披露,促成诚信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在诚信社会监督中的作用,织出一张强有力的联动监督的网络;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媒体监督机制,将那些不讲商业道德的黑心商家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

5.加快企业诚信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靠道德约束,更重要的是要靠法律制约。完备的法律制度,通过事前规制企业行为和事后的仲裁、惩罚机制,可以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追究债务人违约责任。为此,政府必须加快立法步伐,加大打击力度,严格执法,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信用关系的有力武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企业经营的信息大多分布在政府各职能部门(如工商、法院、统计等)和金融机构中,同时诚信和评级活动也无法律依据,缺少法律上的保护,这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管理难度,降低了效率。政府通过颁布法律、法规和制定政策为企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从而有法可依,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业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诚信管理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支持企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对企业诚信数据收集使用、披露规范化等提出明确规定,企业诚信中介机构开展业务也要合法化。同时,对企业诚信惩罚机制的规范也是企业诚信相关立法的重点之一,明确界定企业失信行为、惩罚措施等等。

注:[本文系全国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2008ly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曾萍,陈卫旗.浅谈民营企业的诚信建设[J].企业经济,2006(1)

2.卓高生,徐芳丽.试论我国企业诚信缺失与重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3.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4.刘光明.企业信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设总公司 河南濮阳 45700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治理对策缺失金融危机
对会计假账问题的初步探析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