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被“冷落”的中小学体操

2009-07-31 01:01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体操

陈 斌

体操的内容丰富,完成动作的方法灵活多样。合理地选择锻炼项目和内容并坚持锻炼,能全面增强人体运动系统、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人身体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发展历程中,体操从中小学体育的首要地位下降到被“冷落”的地位。从《奏定章程学堂》到《劳卫制》体操都是中小学体育的重点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操的地位逐渐衰退,直至现在被“冷落”。据刘锦芳对浙江师范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初中高中阶段学过双杠的为30.5%,学过跳箱或跳马的为44.4%。同时对五六十年代读中学的教授进行调查,结果是50-60年代在初中高中学过双杠的为100%,在初中高中期间学过跳箱(马)的分别为86%和100%。据罗达勇《对浙江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得出的结果:在调查的42所中学中,能够按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体操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只有6所中学,仅占总数的14.29%。有85.71%的普通中学没有按规定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其中有8所学校只上技巧教材,占22.22%。有2所学校只上基本体操,完全不上器械体操课,占5.55%。体操辉煌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但是什么原因造成体操在学校体育中的这种现状呢?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既相互联系叉相互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曾概括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本文试用这一原理,从造成体操在中国中小学中被冷落的内因和外因,对体操如何摆脱这种现状作一些探讨。

一、体操被“冷落”的外部原因

中小学体操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始终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中,它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必然与其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外部环境是中小学体操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外因。外因虽然不能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却能对事物发展的进程起到导向、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从清代后期,洋务派开设新学堂,体操进入中小学体育以来的100多年时间里,体操在中小学体育的地位随着体育指导思想不断的变化而变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初,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体操几乎是当时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全部内容,占着绝对的地位。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时期,我国中小学体育的内容是体操、球类和田径“三足鼎力”的格局,体操居于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体育思想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体操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据着首要位置。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体育从单一生理观向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形成了体育整体效益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国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20世纪末提出“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我国体育教学的内容更是围绕这一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并且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选择权。1982年9月,我国颁布了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取消了体操成套动作的测试项目,这一变更表面上与体操教学无关,实际上是一种导向,无形中削弱了体操运动项目在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体操作为传统的教学内容.地位开始出现“衰退”。在20世纪末期,体操真正地被“冷落”了。

2体育师范院校的改革

国家逐渐加重文化成绩在体育高考中的比重,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积极意义。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些真正有体育才能的考生,特别是一些从小开始体育锻炼的优秀学生.因文化成绩要求提高不能上线,而被挡在了大学殿堂之外,而另一些预计上不了线的学生,高三时对高考的几项素质进行强化训练,以刚刚合格的体育分考入,其实体育整体素质并不佳。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推进,课程设置调整使各主干课程教学时数呈现大量压缩的趋势,体操的教学时数也被大大地压缩。体操普修课程教学时数变化如下:1981年第一次修订的体操普修教学大纲中,体操普修课学时达到342学时;1986年压缩到210学时;1991年为170学时;1997年调整为198学时;到目前的90学时,有的甚至压缩到70学时,仅有80年代的四分之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体育专业学生的体操素养不断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3社会导向的影响

由于社会飞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由过去“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娱乐健身、轻松健心”的观念转变;由过去跑步、做操一些简单的运动到现代比较流行的一些球类、休闲类运动的转变。特别是现代奥运会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许多奥运比赛项目不断地普及和大众化.许多运动项目逐步成为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走进中小体育课堂。这些项目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对抗性、游戏性、趣味性以及器材相对于体操器材来说价格要低得多,所有这些社会动态都会迅速地传播到中小学里。再加上体操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许多家长也就自然地让孩子疏远这种所谓的“高难度、高危险性”的运动。

4传统文化导向因素

许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绵延千百年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对人们体育健身观念的形成乃至体育健身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植根于传统文化母体的传统体育文化必然带有显著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受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主宰——儒家思想的支配,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重文轻武的思想从汉代开始,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愈演愈烈.体育活动为士大夫所不齿。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有了彻底改变,但历史长期积淀下来的影响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它仍然影响着传统的中国人。造成了中小学、家长和教师不重视体育,严重损伤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对体操的学习兴趣。

二、中小学体操被冷落的内因

内因是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并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趋势。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体育教育中最活跃的因素,体操教学是中小学体操发展内因,对中小学体操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体操教学包括教师、学生、场地器材和教学内容。

1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体操教学观念的偏误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授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他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与内容。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行、知识、运动技术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体育教师存在体操教学观念的偏误。根据宋益刚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初中体操教学调查,体育教师乐意上体操课的教师占总人数的29%,约52%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的态度模棱两可,过半数

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持无所谓的态度。邹华勇对南昌地区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只有27.7%的体育教师乐意给学生上体操课,55.6%的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的态度模棱两可,大多数体育教师对上体操课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说比较勉强。体操教学观念偏误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由于体操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和危险性。只有在教师的保护帮助、组织纪律严谨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安全地进行体操教学;第二,相应法规欠缺,中小学的教育管理制度和家长的态度不利于教师一方。通常情况是只要在体育课堂上出现意外,校方就会处理任课教师,家长会怨言不断甚至是纠缠不休。所以体操的教学往往被教师认为是“吃力不讨好”的内容,领导也往往不作硬的要求。于是部分教师不从学生身心健康的方面考虑,不从体操的锻炼功能出发,在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偏误。教育观念偏误使得体操教学改革难有质的突破,仍然停留在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上,导致体操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教师体操教学能力差和男女比例不合理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充分发挥体操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和功能,就离不开一支具有较高体操素质且男女比例适当的师资队伍。我国现阶段体操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根据张卫东在《对华东三省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男女教师之比为4.32:1,而男女学生人数之比为1:1,这样的男女教师比例显然不适应体操的教学。有体操特长的教师仅占总人数10.4%。许多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差,保护帮助的能力不足,使他们对体操教学存有害怕心理。

2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学生上。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明显,据教育部2004年体质健康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与2002年相比,学生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体操运动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差造成学生动作做不到位,甚至无法完成动作,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容易受伤,最终引起学生对体操兴趣的下降,甚至是厌倦。目前中小学生存在过度害羞、胆子小,有暴力倾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吃苦精神、克服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将呈上升趋势。由于经历挫折磨难少,生活经验贫乏,因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控制力极差。目前中小学班级学生超额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和一些重点中小学,基本超过国家规定的“班额”(小学40至50人,中学45至50人),有的班级学生达60-80人之多,最高有近百人,大大超过了规定“班额”。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体育教师要面对这么多学生,学生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体操教学内容的特点,面对如此多的学生,练习的密度、强度和运动量都很难达到要求,安全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现状极大地限制了体操在学校中的开展。

3体操场地器材匮乏

就现状而言,升学率仍然是衡量一所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体操在学校中处于从属地位,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在此前提下,大部分中小学领导比较重视升学率,而投入到体育的精力和经费不多,添置体操器材的经费更少。目前,我国中小学体操器材匮乏,张卫东对华东三省中小学体操器材状况调查结果:在所调查的一百多所中小学中,体操器材设施全部合标准的几乎没有。单杠、双杠、山羊、体操垫、小垫子、跳箱等达标率也只有10.5%-27.2%;而没有肋木、体操棒、长体操凳、彩带等器材的中小学则分别占60%-92%。在我国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经济落后的地区状况可能就更糟了。体操教学对场地器材要求较高,一般的中小学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场地器材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场地器材不安全,学生害怕做动作;教师也因为害怕出教学事故,就不敢将体操作为教学内容。造成体操器材匮乏的原因:第一,是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第二,与其他体育器材相比,体操器材昂贵。第三,器材的保管不好和缺乏养护。

4体操教材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们还是抱着20世纪50年代的竞技体操教学模式不放,没有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在实际教学中追求动作的难度和规格化。由于体操动作多、难度大、空间变换复杂、非常规动作多、普及率低。危险性大,而且练习多以个人的形式进行,对动作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形成了体操教学内容单一、呆板、没有趣味。特别是竞技体操,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条件下,用力的部位、发力的时机、用力的方向准确才能很好地完成动作。因此,体操的很多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大地阻碍了学生学习体操的积极性,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健康第一”的中小学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和“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成熟,中小学体育更加注重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中小学体育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而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中小学体操不能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体操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地位逐渐衰退,并最终被“冷落”。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国际化,在现阶段大谈恢复体操的首要地位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否定体操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增进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取的。这都会影响到中小学体育的健康有序地发展。要正视体操的某些价值是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怎样发挥体操的价值和改变体操被“冷落”现状呢?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所以要改变中小学体操被冷落的现状,必须从内因和外因同时着手。毛泽东同志曾概括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根据内因和外因的这种关系,重点应该放在改革体操的内因,也就是说要把教师、学生、体操的教材和场地器材四个方面的问题作为重点来解决。当然把内因作为重点,并不是放弃外因的导向作用。只有做到重点突出,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体操才能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体操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体操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