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运用研究

2009-07-31 01:01刘艳春张立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体态语动作体育

刘艳春 张立平

体态语是人类活动中一种特殊的非语言表达形式,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发挥,也是师生情感培养的催化剂,亦是教学改革的思路之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担负着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所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体态语来探索教师教学新理念,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素质.是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当前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与体育教学实践极为关注的重要现实课题之一。

一、体育教学特点与体态语的渊源

体态语是通过身体所显示的种种行为动作特征,代替或辅助语音表达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方式。有声语的传达意识大多属于理性层面,既是思维的工具.又可表达思维的结果。而体态语则不是思维的工具,它有时表现的是思维的结果,而有时表现的是人的潜意识。体育教学中人体的运动是该学科的主要特点,教师主要以动作示范和讲解相结合的形式传授体育知识,通过示范把技术的姿势、方向、路线、速度、幅度、节奏以及用力强度展现给学生的同时,还伴随着面部表情、四肢动作和体势等非言语信息,使学生对技术动作获得必要的运动表象。结合有关研究,对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初步界定如下:体态语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极度复杂或形象的动作,通过头、四肢、躯干的动作变化以及身体造型传递知识、技能等信息,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态度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最主要的非语言表达方式,既可与言语同时使用又可单独使用。

1身体运动特点与体态语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下,遵循体育规律,按照教育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锻炼身心.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课程的动态教学,不同于静态条件下的室内课堂教学,其技能的教与学均属操作性行为,知识的掌握主要靠身体来完成。青少年是体育教学的主体,这个时期,学生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一举一动将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客体,规范的动作示范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模型,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要学习和掌握的动作特点、结构、要领和方法,建立完整、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同时还能纠正错误,提高动作质量,能将运动技术的理论转化为动作实践,这种体态语形式表达的效果用言语讲解是无法达到的。体育教育的身体活动特点,决定了体态语在体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2户外运动特点与体态语

体育教学是在室外进行兼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为一体的特殊教学过程,因受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状况及课堂环境等诸多条件的制约而在用语方面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教学,它是为一定教学目的服务的。由于现代体育运动实践,展现出宽阔宏大、多彩多姿的时空场景,带来教学场地空间大、人员分散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等特点,外部干扰因素多,在很多情况下传递信息较困难,学生难以控制,单纯用有声语进行组织教学,传授课堂知识、动作技能是不够的。因此,这时必然需要发挥人体形态非语言的作用,这也使体态语的运用成为必要。

3思维活动特点与体态语

由于体育实践课中学生的不定位运动,再加上某些体态语特有的“模糊”性,例如教师的某种暗示、某种手势、某种姿态,或助力、阻力的大小等,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能理解、体会教师的真正用意。因此说,体态语教学不仅能启发、开动学生的大脑,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中体态语的构成解析

体育教学中的体态语是通过各身体部位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也就是说,体态语的构成形式由动作部位和动作两个方面构成。人体外表动作部位大体上分为头部、上肢、下肢和整体四个部分。头部是体态语信息表达最为灵活、多变的部位,包括头部整体、面部表情及嘴部的体态行为。上肢部位包括手臂、手掌和手指动作。下肢部位是由腿、脚形成的体态语。整体是指整个身体的姿势变化。一般是多个关节或多部位组成的复合动作。

体态语的动作包括:动作方式、动作路线和动作规模。体态语的动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挥、点、指、拍、振、伸、张、缩等,与动作部分有相应的联系,有些部位可做出某些动作,而另一些部位则有另一些不同的动作。如头部可以有摇、点,不能做出拍、指等动作。体态语的动作路线即动作的向度特征,可以是上下、前后、左右、由内向外或是由外向内的运动,它可以是一项性单向运动如一次大踢,重复性的往复运动如周期性动作跑步。体态语的动作还有规模上的差别,即动作的幅度、力度和频率.具体地表现为动作的用力大小、强弱和快慢。

三、体育教学中体态语运用的启示

体育教学中,体态语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正确有效地运用能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增强学生自我能力的感知,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利于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但身体动作,人人会做,面部表情,人人都有,而人人会做的动作、人人都有的表情与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体态语并不完全相同。在具体教学中,初学体态语的人也容易犯机械认识的错误。也就是将人的各种体态语机械地对号入座,观其一点不及其余。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利用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点,运用准确、适宜的体态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本研究过程中,从实践教学搜集和获得了一些体态语运用的经验及有益的启示,希望在今后的运用中从更广泛的方面加以关注,具体的原则如下。

1启发性原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不定位运动,加上体态语行为的模棱两可性,使得体态语更能开动学生的大脑,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对增强学生抽象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用体态语去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教师的掌声、手势、肢体的各种动作,。体会某动作的要领、用力时机、用力大小、用力方向等,正确无误地捕捉、理解教师的意图,完成教学任务。

2准确性原则

准确是体态语的“生命”。如果体态语失去准确性便没有任何交流作用。如果体育教师的体态语失去了准确性,不但影响教师的威信和课堂效果,而且会失去教育意义,误人子弟。因此教师教学体态语的运用要注意从教学这一实际出发,要注意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和目的等,而单就教学对象而言,又要根据对象的性格、性别、心理品质、智力水平而定,机械套用只能弄巧成拙。当然,讲体态语运用的准确,其运用的频率、幅度、力度还不能不谈量与质的问题。在量的把握上要少而精,宁缺毋滥;在质的控制上要贴切灵活,杜绝无意义的笑料。简言之,少则不足以表现,多则成信息噪音。

3共意性原则

体态语表达的是师生公认的习惯和适合学生认知程度的信息。其信息传递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应只通过对体态语外在层面的直观感知与判断,即可推知其长期的和基本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师生处于同一氛围之中,经过一段时期的磨合,便会达到不用言传亦能意会的境界。体育教学中师生间任何一点的理解滞后、错位和越位,都无法收到既定效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态语与学生沟通,只有师生掌握统一的“语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才能接受领会,掌握并配合教师运用体态语信息。

4和谐性原则

体态语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不可或缺.但也并非任何一种体态语都可以引进课堂的。各种体态语之间的动作要互相配合,各种体态语之间要求协调一致,才能给人和谐自然的美感。成功的教师往往在表达某一内容时调用各种体态语在讲授中增添更多的表演性,而且流畅自然,从而更强烈地刺激学生视觉接受系统。体态语与技术动作特点、教学风格应相吻合,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切忌生搬硬套,矫揉造作。体态语往往是伴随着有声语表达而产生的,又是为配合有声语表达服务的,因此,体态语应与有声语表达的内容和谐统一。无论是在两者表达的内容上,还是时间和方法上,它们都要一致,只有一致才能准确实现自己的思想和愿望,提高信息传递的效度。

猜你喜欢
体态语动作体育
动作描写要具体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
跨文化交际中教师体态语研究述评
浅谈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艺术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