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小学“减负”

2009-08-24 09:27孙绍良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减负特长学业

“减负”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有多少教育主管部门,有多少学校从真正意义上关注了呢?试问:有几所小学严格执行了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的标准?有多少初中学生一周内有三天以上是晚上九点入睡的?有几所初级中学(农村尤甚)的毕业年级在双休日不利用一定时间补课?“阳光体育60分钟”召唤了多少学校的真正响应和落实呢?

一、“减负”的紧迫性

学生学业负担一度是我们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很多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为追求所谓的升学率,无端地加重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减负势在必行。

1.过重的学业负担没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1991年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在参评的20个国家中,除数学平均正确率居第一外,地理、生物、物理和化学均居第15位。题目分知识、理解、应用,其中理解第3名,知识第11名,应用第17名。远低于学业负担比我们轻得多的美国学生。从事实来分析,我国学生一方面学业负担重,另一方面综合素质不尽人意,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高耗低效地工作;学生是勤奋向上的,教师是尽心尽力的,学生学得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却在很大程度上做了无用功。

2.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

许多走出中考与高考考场的学生“高呼万岁”,很多学生“谈书色变”,有的将书束之高阁,有的作废品卖出。由于长期承担过重的学业负担,有些学生在过重的学习压力影响下,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进而厌倦人生。这正是错误教育的真正悲剧——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愿看到的,它给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3.过重的学业负担束缚学生的创造性

不难看出,现在中小学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所谓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现行学校教育统一的教学内容、标准的答案、“满堂灌”的教育方法、过重的学业负担、追求优秀率和升学率的教育目标考核等,均要求学生循规蹈矩,被动接受知识。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更是无从谈起。

二、“减负”的目的原则

“减负”指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繁重、机械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以达到全面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具体减什么呢?至少要做到“三减”:减时、减量、减重。即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作业数量,减轻书包的重量。(书包的重量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确实减了不少,但是具体到各学校操作层面的学习时间和作业数量要引起关注。)“减负”还要注意“三不减”的原则:不减质、不减效、不减责。即不能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标准为代价,而是学校、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展,体现个性化教学,以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三、“减负”的多种途径

在“减负”的实际操作中,广大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备课要精,讲课要细,作业要活,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使“减负”达到更好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1.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进修学校和各学校应该组织对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减负”实际操作的能力培训,教研室(教科所)等职能部门可以组织研讨交流活动或各种形式的评优课活动,还应组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使教师“一专多能”,培养骨干教师素质,并带动其他教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情况下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2.精心备课,优化课堂教学

在“减负”的原则指引下,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备课,吃透教材,明确目标,注重学法指导;分析学情,分层备课,面向全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有所提高。各校应该采取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与本校具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以设计并完善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有限的时间用足、用活、用好。坚持“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思维,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作业合理,巩固学生能力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课堂、学情的不同,安排布置一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梯度的“分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的设计要努力避免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作业,力求活泼、新颖、精炼,尽量减少作业的时间,以便学生自己支配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

4.培养特长,提供展示平台

学校、教师、家长,应该善于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帮助他们确定一两个兴趣小组项目,安排他们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学校要统筹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定期检查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兴趣,就容易使学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特长。

学校要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与兴趣小组学习有关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提供一个平台。如:艺术园中结“奇葩”,我是小歌手,主持我也行,巧手迎奥运,科技进军时等。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他们不断努力,更上新台阶。

此外,各校的“阳光体育60分钟”如何安排,安排得是否科学合理,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校园交际舞占用60分钟很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其余的时间做些什么,怎么利用得更好呢?还学生60分钟容易,但是最好不要被无序的嘈杂纷闹占据了大部分时间。

作者简介

孙绍良副校长,秦皇岛市市级骨干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中小学教育与管理。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国家级教学设计三等奖。多次获得市县级论文和优质课奖励,曾在《秦皇岛教育》(1992.1)《湖北教育 科学课》(2009.3)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五次获县政府嘉奖,一次获记三等功奖励。

猜你喜欢
减负特长学业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35
特长公路隧道照明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