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09-09-18 08:50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

李 爽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获取新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习材料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和认知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老师教学时,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块黑板,老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示范。示范时,教师的身子还会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虽然辅以其它的方法,但都是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经常是事半功倍,效果很不理想。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体会:许多学生怕写作文。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清明节”前,我校组织学生写《敬佩你—英雄》,有不少同学不知该写些什么,只好生搬硬套,照抄作文选上的作文。为此,我安排学生欣赏电影《董存瑞》,让学生观看各种记录片,当那些表现英雄品格的真挚感人的画面扑入学生的眼帘时,当那雄壮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纷纷地拿起笔,将心中对英雄敬佩之情真实地写了出来。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小女孩在平安夜手握火柴、赤脚走在寒冷的大街上的凄苦画面,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小女孩真可怜”,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个被冻得浑身发抖的小女孩。这时再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差别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江边的花会是什么颜色呢?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太阳慢慢升起,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春天来了江水变得越来越蓝。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在我校网站上,经常会刊登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通过网站论坛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空,同时也让他们交流了情感、增长见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藉此得到提高。尤其当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的意见后,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挂上网站并获得大家认同时,点评和被点评者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的优势,以及美好的前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的学习,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出现人灌或机灌,更不能是”人灌加机灌”,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同时注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对传统教学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作法予以继承,对传统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以适应21世纪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学

4.《中国教师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