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英雄的悲歌

2009-09-18 08:50马慧萍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末路悲歌项王

马慧萍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选文,也是《项羽本纪》最具悲剧性的一幕。文章通过描写垓下之围、东城决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给我们塑造了项羽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末路英雄形象。

一、慷慨悲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霸王别姬“!此刻项羽不再是杀人如麻,所向无敌的项王,而是一个面对残局无可奈何的男人。曾经叱咤风云,而今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此时却“泣数行下”,触目惊心的眼泪渲染出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也为这个铁血男儿增添了几分柔情。盖世英雄泪水涟涟,显尽了他与江山、美人、宝马决别时的辛酸无奈,以至于左右随从都不忍目睹这样的场面,一个“能”字写出了将士们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项王的悲惨处境。

二、阴陵失道:专横暴戾、民心尽失

垓下被围的项羽本已突出重围,但是在阴陵,一个无名无姓的“田父”误导了他,以致于“陷大泽中”被汉军赶上。田父是谁?一个普通的农夫而已。他为什么要欺骗项羽呢?这要从项羽平日的作派说起。项羽生性暴烈,自尊心太强,一旦触伤自尊即勃然大怒。《史记》中记载项羽最多的字眼就是“怒”、“大怒”,“沐猴而冠”的故事也许能更好地证明这一点。一个说者提议,关中乃“四塞之地”,宜于此建都,项羽未采纳这个正确的建议。说者出而叹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项羽听说后怒不可遏,把这个人扔进油锅里“烹”了。再说当年秦将章邯带20万余人投奔项羽,他最后把这些人全部“坑杀”。20万人啊,20万个鲜活的生命背后是20万个心碎的家庭!这在民间造成了多少恶劣的影响!农夫的欺骗就充分证明了项羽的不得民心。

三、东城决战:军事天才、勇猛过人

项羽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军事生涯——“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据史书记载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24岁即跟从叔父项梁起兵,27岁已是威风八面的西楚霸王,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战役中把刘邦打得抱头鼠窜。而最能体现其军事天才的当属“东城决战”。东城一战,项羽的随从只有28人,尽管如此,他还是组织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战斗。他把28人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往下冲,并约定下山后分三处聚集,这样就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使得汉军始终不知道项羽身在何处,而且轻易地实现了战斗目标——溃围、斩将、刈旗。经此恶战,项羽只损失了两名随从。

四、自刎乌江:性情中人、宁折不弯

唐代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中流露出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惋惜。而事实上,以项羽的性情和个性,自己带出去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他怎么会独自苟活呢?他能够接受自己的兵败如山倒,但却承受不起父老乡亲的宽容和接纳,这是项羽身上最可贵的地方。“无颜见江东父老”,纵使隔着千年时空,这种忏悔意识也久久地感动着我们。项羽死了,死得极为壮烈!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宝马赠与亭长,头颅送给叛变的故人,即使死也死得有霸王风范!项王死了,一群人像野狗一样冲上去抢夺他的身体,凡是抢得一块英雄肉体的人,全都加官晋爵。

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英雄悲歌。

猜你喜欢
末路悲歌项王
千古悲歌霸王祠
末路王者:“虎”式
孔子学院
铩羽而归的末路英雄——关于约翰·勒卡雷小说《史迈利的人马》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海豹的悲歌
自勉
别下悲歌——蒋光煦与别下斋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