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小山的手表》提示的心理学问题

2009-09-21 09:48张晓春
中国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小山小林手表

张晓春

《小山的手表》是校本德育课程“充实的心灵”四年级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我”把小山的手表弄坏了却没有承认,因此内疚了30年。故事中包含了不容忽视的心理学问题。

说谎行为形成的三个阶段

故事简单而精炼。概括地说:“我”弄坏了小伙伴小山的手表,但为了保护自己、避免惩罚、掩盖真相而说谎。但是,细细品味,这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本能阶段。从故事的内容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当我拿到“像宝物一样”“光彩夺目”的手表时,那种兴奋难以言表。出于儿童特有的对新事物的好奇,“我”转了转那个还不知道什么作用的“轴”。意外就在此时发生了——表轴“刚开始不动,后来用点儿力就非常松了”。“我”意识到自己闯祸了,把表递给旁边的伙伴小林,然后悄悄离开。这都因为那个意外来得太快,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思考。因此,“我”明知自己闯祸而离开的行为,则是非常本能的避害行为,是大多数人都可能会发生的行为。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解释,此时是本能我在起作用,行使的是“快乐原则”,并没有现实我和道德我的影响。此时,“我”的行为未上升到道德层面,说谎行为并未形成。

2. 平衡阶段。由于“我”弄坏了那块表,因此很担心,所以不时地回头看看,突然看见小林向小山跑去。此时此刻,“我”的心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战,看着大家把小林和小山围住。当“我”哆哆嗦嗦走到他们中间时,看见的是已经拔出来的表轴,“我”的恐惧已经无法形容。再看看小山和小林满脸的“无奈”,“我”很想说点儿什么,但却没有开口。此时,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中,“我”如果承认,小山和小林他们一定会指责我,包括“我”把表弄坏和刚才的本能的逃避行为。同时,这个“像宝物一样”“光彩夺目”的表,“我”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赔偿的,还可能会得到更严厉的惩罚……平衡之后,“我”选择了不开口,掩藏事实,这个谎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情境下,很多同龄孩子在他无法承担责任时,都有可能会选择掩藏事实。此时,现实我和道德我已经参与到决策中来,更多的是现实我在起作用。道德我想说点儿什么,而本能我让“我”逃避责任,现实我则对整个情境进行分析,其所奉行的“现实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平衡之下,“我”做出了一个选择,隐瞒事实。

3. 合理化阶段。“我”看见他们的脸色,以沉默暂时应付了那个尴尬的情境。接下来,大家并没有发现表是“我”弄坏的,也没有发现是“我”欺骗了大家,并且只要自己不说,被大家发现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因此,这就使“我”更坚定地掩藏事实,同时“我”安慰自己说“不是我弄坏的”,使自己掩藏事实得到了充分的理由,说谎的行为进一步合理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不被惩罚、不被指责,不因此而失去大家的信任、承担“巨额”的赔偿。至此,掩藏事实说谎这一行为彻底形成。这个说谎行为已是有意掩饰自己的过失,并且有意推托给他人,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是不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也就自然上升到道德层面了。此阶段是现实我和道德我都在起作用,道德我知道不能这样做,要诚实,要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过明朗的生活,而现实我则在分析此情境经过平衡后采用掩藏事实这一说谎行为,并使其合理化。

在合理化阶段中,“我”的心情不能忽视,如果“我”因为说谎这个行为而兴奋和高兴,那么,这个说谎的行为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人性上都不能被大家接受。但是,故事中“我”的心情却“非常沉重”,则表明这个说谎的行为是情境性的,尽管是自我导向为避免惩罚而说谎,但是,从人性上还是可以理解或者说是有可取的地方,这一点,对实现德目还是很有意义的。

诚实品质有效形成特点

故事《小山的手表》的道德价值是诚实。而相关的研究表明,诚实不是一个稳定的品质,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因此,对儿童诚实品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目标处理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有技巧地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

1. 积极评价是使儿童形成诚实品质的重要因素。相信自己是善良、诚实、可靠的人,更容易形成诚实的品质。因此,给儿童贴上善良和诚实的“标签”会使他们能够抗拒诱惑,促使他们对表现出来的不当行为或违背积极自我形象的行为感到内疚、懊悔。因此,在引发学生反思自己曾经行为的时候,要给学生贴上“善良”的标签,让所有人都相信每个同学都是这样的人,让大家在经验分享的时候,对不能够、不愿意分享的但是有类似行为的同学产生相应的内疚感更有意义,以进一步促进其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他们产生要过明朗的生活的愿望。

2. 榜样学习也是影响诚实品质形成的因素。故事内容中主人公的形象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是能够给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的。在本故事中,要让学生了解主人公“我”的说谎是情境性的。因此,说谎并不是“我”的特质,掩藏事实只是在特殊情境下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选择的方式。难能可贵的却是主人公“我”的内疚之心,是那份30年来“内心深处还留着当初没有说出实话的痛苦”。让孩子去发掘这份内疚不仅仅是出自于怕被别人发现、受到惩罚而不安,还因为自己对别人造成的伤害、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的形象受损,特别是失去了自己的品格。这种内疚之心是“我”的闪光之处。老师要指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的情境之后再来对“我”进行评价,让学生理解“我”,以便敞开心扉、分享经验。

3. 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影响学生诚实品质的形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道德判断中可能会表现出对说谎深恶痛绝,但是言行不一致的事情却时有发生。他们有时会因为自己的谎言没有被揭穿而高兴,在没有人督促、没有人发现的前提下,很不容易产生内疚感,也就没有诚实的内部动机。因此,在与孩子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尽管孩子们会同意“我”应该立刻说出事实,但是在现实情境中,他们立刻承认的可能性也很小,这样与达成课程目标无益。由此,尝试让孩子理解到这样做会伤害到别人,可能会使自己失去良好的品质,自己要因为这件事情产生一些内疚,或者引导孩子在以后做一些弥补和处理,这对学生的发展更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吉林长春,130021】

责任编辑/孙 陆

猜你喜欢
小山小林手表
为梦孤独
Baby Rhino犀牛宝宝
谁偷走了手表?
收藏脚印的小山鼠
高考前与高考后
手表
小山小山
别来无恙
读句子
麦唛的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