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人力财富开发

2009-09-23 08:46武宜忠陈婷婷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武宜忠 陈婷婷

摘 要:财富观决定或影响着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生存方式,物质财富观念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引起的发展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人力财富观念兴起的科学发展成为时代的理性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进行人力财富开发。

关键词:物质财富 人力财富 传统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10-03

财富观决定着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式,物质财富观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从发展目的、发展方式、发展内容三方面体现了重视经济发展,结果却不尽人意。传统发展观造成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无保障,人与自然矛盾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制约等负面效应。总体来说,传统发展观没有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人的发展。要克服传统财富观的缺陷,必须转变财富观念,针对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树立人力财富观念。人力财富是指人们花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财富,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给人和社会带来幸福或收益。人力财富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可以使人和社会获益,并得到财富。人力财富观念是改革传统财富观的最主要的途径,人力财富观也是科学的发展观,因此,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人力财富观念。

一、物质财富观念主导下传统发展观的负面效应

“一般而言,人类的财富观决定或影响着人类行为的价值取向,决定或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方向和生存方式。”进一步说,有什么样的财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观。不同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财富观念决定着发展观的演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是一个典型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这种发展的低起点同我们急于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决定了改变现状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工业化之路,加快物质财富的创造,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繁荣富强的工业国。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要物质财富不断地快速增长,一切经济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因此在这种物质财富观念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就是加快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文明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GDP是衡量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实践证明,这种传统发展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财富奇缺的情况下,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观念主导下的传统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产生了诸多非理性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贫富分化渐趋严重,社会公正受到损害。从发展的目的看,传统发展观把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作为追求目标,而不关心为谁而发展及如何更好地发展这样一个价值问题,正是传统发展观缺失价值理性,在我国的GDP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却迷失了发展方向,从而使人们饱尝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恶果,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便是贫富分化渐趋严重,普通民众并未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相应的物质财富。贫富分化在以工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全球性现象。适当的贫富分化可以形成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有效激励,对于社会的健康运行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严重的贫富分化则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有关统计数据,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0.16扩大到0.34,意味着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扩大了112.5%。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由0.212扩大到0.369,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扩大了73.6%,而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时不足0.32上升到2000年的0.417,首次突破0.4这一国际常用的警戒线,此后继续上升,2004年基尼系数达到0.462。近年来贫富差距仍呈扩大之势。”“2004年《新财富》杂志公布的400大富豪,拥有财富3031亿元,相当于2001年贵州省GDP的3倍。”“2003年,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算的一笔账:目前,我国50名富豪的财产等于5000万农民的年收入,300万百万富翁的财产等于9亿农民的两年纯收入。”由此可见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财富正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而多数的、处于社会下层的穷人占有的财富却很少,社会公正必然受到损害。这种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广大社会弱势群体产生一种利益剥夺感,社会低收入阶层的抵触情绪由此形成。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发展观没有很好地把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从发展目的来看,真正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不能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财富观念,最宝贵的财富是人而不是物,进而以正确的财富观念指导我们的发展。

2.对自然资源过度的索取,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发展方式看,为了快速增加物质财富,我们走了这样一条“捷径”:增加物质资源投入、扩大规模来促进经济增长,即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扩张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的确推动了GDP的快速增长,但GDP的高速增长所付出的代价更令人触目惊心:“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数据: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土地数量的减少促成了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50、60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我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传统的发展方式最终使人与自然矛盾凸显,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面对沉重的生态代价人类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必然要求实现传统发展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转变,即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不管是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还是管理创新都取决于人的发展状况,因此科学发展是为了人、依靠人的发展。

3.过分重视经济的“发展”,社会整体发展失衡。从发展内容看,目前社会学领域人们对“发展”范畴比较认同的内容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认为物质财富的“馅”做大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是发展到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人们才认识到社会整体发展的失衡:在社会发展方面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尚未达到4%的目标;就业结构不合理,由产业结构失衡而导致的就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就业量属于一二产业拉动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太低;民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等。在人的发展方面,人应该是发展的核心和发展的最终目的,然而传统发展观仅仅把人当成了发展的手段,这就造成了发展价值悖论即“人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失去了作为目的性存在的资格,他的活动、他的生命、它的存在都成为一种单纯的手段,是为了另外的目的而存在的单纯的手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了生态危机,并对子孙后代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人力财富观念兴起的科学发展理性

一般认为财富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很少提到人力财富,但“人力财富是最重要的财富,是一个国家财富乃至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由于人力资源不仅直接体现为财富,而且本身又创造财富,因而是社会财富创造和社会发展生生不竭的动力之源”。人力财富观念主导下的发展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依靠的是人力资源开发,而不是物质资源的过度消耗。

早在1995年世界银行做了一项题为《监督环境进展——关于工作进展的报告》,该报告推出了一套新的计算国民财富的指标体系即“一国的总财富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它们是创造的财富,人力资源和自然资产。该体系的关键之处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产的总价值要从总财富中扣除。于是,如果一种经济增长是通过掠夺自然资源和滥用环境取得的,则无论增长速度多快,其总财富的增加仍将是缓慢的,甚至会出现负值”。在这一指标体系中,经济增长所创造的财富和自然资产处于同一框架内,“既然不允许通过自然资产的下降来增加创造的财富”,那么科学发展方式只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推进科技进步,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而且该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状态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人力资源,换言之,是人本身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现实来看,我国正在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之路,信息化需要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就必然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因此确立人力财富观念主导的科学发展是历史和现实的理性选择。

确立人力财富观念主导的科学发展之所以是理性的发展,其原因是:

1.从理论来源看,人力财富观念兴起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延续。延续之一是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延续之二是科学发观体现了与已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脉相承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从现实逻辑看,人力财富观念下的科学发展逻辑是人文逻辑与自然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的人文逻辑,既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发展逻辑提出来的,也是相对于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而提出来的。这种思想的根本目的不是真正为了人民,而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西方早期人本思想高扬人的价值,用来反对神学统治,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中,又把人看作“经济人”,把人当成了追求利润的手段。而我们现阶段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真正以人为根本,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自然发展逻辑的本质要求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要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但长期以来我们采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人的长远发展。科学发展观针对这一点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社会逻辑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逻辑。“全面”是从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阐明了科学发展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各方面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发展体系。“协调”是从发展的结构维度出发要求实现“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可持续”是从发展的时间维度,强调了发展的延续性,这就要求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人类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人力财富观念的兴起要求科学发展把以人为本的人文逻辑放在首位,但同时人文逻辑和自然逻辑、社会逻辑又紧密联系,因为“今天的‘自然基本上都是‘人化自然,有的是‘人造自然,以人为本的人文逻辑,其人本性的源头在自然,人本性与自然性为一体,其社会性又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可以说,人文逻辑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是以自然为基础、社会为本质的人文逻辑”。人力财富观实现了科学发展理性,它将自然逻辑、人文逻辑和社会逻辑统一起来,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突出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人力财富的科学开发路径选择

人力财富观念的兴起催生了科学发展的理性,反过来,人力财富的开发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开发,其具体路径如下: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力财富开发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有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只有在坚实的物质基础上,人力财富所包括的人的健康、体力、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人力财富开发奠定可靠的物质基础。

2.大力发展教育是人力财富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教育与人力财富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的能力;通过专业技能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团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精神等;通过人文社科教育,帮助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通过人生观教育,使每个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培养人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教育正是从这四方面来提高人力财富质量,而发展教育最关键的是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教育投资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强弱,最终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同时改革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各级财政合理负担的教育投入机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人力财富开发的体制保障。关于制度对人的重要作用,邓小平曾做过精辟阐述:“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说明‘好制度可以使人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就是‘不好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人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人力资源聘用制度。人力资源聘用制度包括识人、选人制度。“所谓识人,就是对要求和招聘来从事工作的人,按职业与专业要求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与素质测评,以求对每个人的状况与综合素质有一个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所谓选人,就是从要求和招聘来从事工作的众多人中,通过比较,挑选最符合职业与专业工作要求的人员加以聘用。识人要制订一套识人的程序与测评的指标体系,选人要制订一套选人的规则与方式。”人力资源聘用制度要坚持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原则,彻底打破传统的以裙带关系与等级制度为基础的任人唯亲、层级分明的用人制度,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最终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发挥。

(2)人力资源培训制度。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工作和管理的重点是对员工的不间断培训,也就是要实现在工作实践中发展人和在发展人的过程中促进工作的互动,培训制度“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促进员工在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信精神,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3)人力资源激励制度。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行为科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就是激励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理论。激励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不仅有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该理论旨在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求,以诱导方式鼓励人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激励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但是对于发挥人的潜能方面是有借鉴意义的。人力资源激励制度应该注重该理论积极的方面,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制度开发人力财富,“物质激励制度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同职业或专业工作,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职业与专业工作特点探索、创新适应本职业和专业工作的分配制度,以分配为杠杆激发人们的发展动力。精神激励是以增强人们的归宿感、集体荣誉感和精神动力为目的。”市场体制条件下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增强个体的精神动力和集体的凝聚力以增强个体和集体的竞争力,因而精神激励不可缺少。

(4)人力资源福利制度。人力财富的重要方面就是人的身心健康,而人的身心健康又与人力资源福利制度息息相关,因此从制度的宏观层面说就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进而拓展人的发展空间,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就目前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同时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从制度的微观层面说,就是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开展多样化的福利项目,让员工找到归宿感。总之,通过人力资源福利制度建设使人们过一种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这也是人力财富开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鸣.绿色财富观: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理性选择[J].生态经济,2007(8)

2.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江汉.解读国人仇富心态[OL].http://www.comment-cn.net/2003.10.16

4.中国贫富差距之忧[N].公益时报,2004.4.1

5.马凯.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8)

6.李德顺,马俊峰.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盛国军.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辩证思考[J].学术交流,2007(5)

8.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戴星冀.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人口与经济,1999(1)

10.鲍宗豪.“科学发展”逻辑意蕴[J].学习与实践,2007(7)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专教育的探索与尝试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