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海农村劳动力转移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2009-09-23 08:46张迎春
经济师 2009年8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创新劳动力

张迎春

摘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制度缺失入手,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特征,就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问题作出了对策性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制度创新 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 F3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259-02

青海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的农牧业省份,2007年底全省总人口547.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3.3万人,农村人口比重为71.8%,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不仅影响农民就业和收入的增加,而且成为制约青海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特征

1.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男性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受青海省教育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文化程度、年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见表1),青海省农村转移劳动力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壮年男性为主。

2.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人员比重逐步提高。改革初期的一段时间,青海农村劳动力主要是农闲季节外出,“季节工”占很大比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逐步退出农业生产,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青海省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为42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比重的78.12%,表明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比例增加,从青海省外出从业时间分的劳动力数量曲线图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数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较多的地区为西宁、海东地区,转移人数较少的地区为果洛、玉树等。西宁、海东地区占外出劳动力人数的86.1%,其它六州仅占13.86%,说明青海省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差异性较大。根据青海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青海省农村非农劳动力中,就业地点在省内的比重最大,占外出劳动力比重的82.56%。其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3%,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9%,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31.12%,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7.44%,体现出劳动力离土离乡的转移趋势。

分省看,青海省劳动力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西部临近省份的新疆、甘肃、西藏、内蒙。其次是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北京等。此外也有少量的劳动者在中国港澳台和国外务工,说明青海省外出劳动力转移地域不断有拓宽的趋势。

青海省农村劳动力之所以选择省内转移为主,原因是国家进行了青藏铁路建设,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三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等大的工程建设项目,本省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从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主观原因看主要是转移成本低,能够发挥原有的人际关系资源的效用,更容易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4.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结构特征。从青海省按产业就业情况来看,2006年青海省外出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10.74%,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7.31%,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1.95%,说明工业部门就业是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按具体就业的行业来看,青海省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住宿、餐饮、社会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从事建筑业的外出劳动力人口198029人,占全省农村外出劳动力人口比重的12.18%。从事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住宿餐饮等其他服务行业的劳动力人口为29.0555万人,占全省农业劳动力人口比重的14.12%。而这些行业的许多岗位正好比较适合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层次,因而成为青海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标行业。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缺失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从转移的主体农民来说,其转移行为主要受到经济收入的驱动力、受教育程度、转移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因素仍旧是户籍制度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目前许多研究表明,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制度因素所导致的对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的阻碍作用正在逐渐减弱甚至消除,惟有社会保障制度依然维持了城乡居民之间的利益差别。具体而言,目前青海省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社会保障机构不健全且缺少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法律制度。一方面,农村基层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和从事农民(含农民工)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难以全面建立;另一方面,现行的社会保险法规政策中,至今没有一部综合的关于农村劳动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或规章,青海省虽然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条例,但由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效力的限制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

2.养老保险参保率低。据调查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有9497人,得到过集体养老金的人只有8044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金保险的有14390人,这些数据和占全省总人口比重60.67%的乡村人口来说是较低的,目前,社会保险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从国有企业到集体企业,再到非公有制企业, 从全日制正规就业人群到非全日制就业人群,从覆盖城市户籍人口扩展到进城务工人员,再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然而一度被它拥抱的农民工,在很多地方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退保”行动。在广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工“退保”现象并不罕见。在广东省一些地区,农民工“退保”率已经达到95%以上。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每天都有农民工“退保”,甚至出现了“退保”人数比办理参保的人数还多的现象,农民工“退保”俨然已成“风潮”。社会保险改革陷入十分尴尬的地步:一方面国家想方设法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以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把能不能同城里人一样享有社会保障权益,作为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重要标志;而另一方面,与农民保险制度无法接轨,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户籍地既无法续保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因此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展相对较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工伤、医疗保险参保率低。2006年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3054991人,占当年农村人口的77.67%。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是我国重点推进的社会保险项目,农村劳动力(农民工)中参保的较少。据调查有0.12万人参加了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仅占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市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的0.63%。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有0.0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0.0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0.03万人,而且基本上都是西宁市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参加了这三项保险。

4.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对接造成农民工退保率高。据调查,青海省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外出农民工在春节前后办理退保手续。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在外地的青海籍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按照当地规定都要参加社会保险,但是他们在青海省农村地区还主要是家庭保障模式,一旦这些外出农村劳动力离开打工地,其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无法转回原籍。

从上述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问题中可以看出,真正阻碍青海省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进程的最主要障碍表面上是城镇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缺乏化解市场风险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结果造成非农化与市民化呈现为两个分割的过程。因此,青海省应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高度,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村劳动力市民化转移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青海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城乡现代保障体系不统一,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难以进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是造成部分农民工福利损失、无法同城市人平等竞争的重大障碍。因此,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让农村劳动力(农民工)享受到与所有城镇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障待遇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建立起包括救灾、救济、医疗、养老保险、社会福利、优待抚恤等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城乡在社会保障体系上的差距,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具体的办法:(1)对已经进城落户并将承包土地一次性出让的农民工,应直接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其参保险种和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办法视同于城镇职工;(2)对于无稳定职业且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则设计过渡性方案,规定必须参保的险种以及自愿参保险种,如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为强制性参保险种,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均可持大病医疗卡到指定医疗单位接受治疗。而养老保险则制定一定范围内不同档次的缴费率供农村劳动力(农民工)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用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保险费;(3)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已在城市和小城镇居住多年,职业、生活都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和城镇企业职工已无二致,这类农民实质上已经实现非农就业转移。他们实际已和农村脱离了联系,再让他们向家乡农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社会保险金,已不现实,只会给当事双方造成困难和不便。可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保障制度进行安排。

2.建立健全青海省、市、县级农村社保管理协调机构与农村社会保障法规体系。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应当设立省、市级农村社保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农村社会保障的全面管理与协调工作。区县(市)可成立相应的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本区县(市)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乡(镇)可设立相应的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农村社会保障日常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曼.农民工退保,尴尬了谁[N].市场报,2005.10.31

2.马千里,倪晓颖.青海省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对策.http://ww

w.12582.com/qh_news.2008.5.24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0)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创新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