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天津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

2009-10-15 06:14张红侠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北洋工场实业

周学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902~1907年,周学熙先后任直隶银元局总办、直隶工艺总局总办等职,这是他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周学熙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支持下,大力筹办、振兴工艺事业,经他创办、倡办的实业包括教育品制造所、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种植园、官造纸厂、工商研究所、织染缝纫公司、造胰公司、牙粉公司、玻璃厂、织布工厂、木工工场等。此外,他还在直隶所属州县设立工艺局、所、厂、艺徒学堂等八十余处,统称为“北洋实业”,在当时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为全国所瞩目。周学熙在创办北洋实业的过程中,在天津开设了一系列实业学堂,如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初等工业学堂、艺徒学堂等。周学熙在天津创办的实业学堂为天津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天津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实业人才。

周学熙在天津创办实业学堂的历史背景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鸦片战争以后,受“自强图存”时代主题的感召,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振兴实业与兴办教育的重要社会功效,认为经济的振兴与教育的变革是使中国转危为安、由弱到强必经的“救亡之道”,其中一些人物更注意到教育对于经济变革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早在洋务运动时期,为了适应正在兴起的洋务事业对近代技术人才的需求,洋务派开始创办一些旨在培养技工人才的洋务学堂。如1880年,李鸿章在东局设立“北洋电报学堂”,该学堂是为了洋务运动的需要而设立的,教师主要从丹麦大北电信公司聘请,1886年,在紫竹林法租界建校舍,增聘法国人、英国人、丹麦人为教师,教授电学和收发电报等,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电信线路人才。

随着洋务事业的进展,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萌生出幼芽。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1905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在经济生产领域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除此之外,尚有不少由早期洋务企业转化而来的官办或官督商办等形式的新型企业及外资在华开办的企业。所有这些非封建经济成分的生产实体,亟需一定数量的能够经营管理企业的多种专门人才,更需要一大批受过一定职业教育与技术训练的技工队伍。20世纪初,身为北方实业巨头的周学熙对此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在发展各项实业的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发展实业教育。1903年,他受直隶总督袁世凯委派赴日本考察工商业,同时考察教育,特别是实业教育。此行对周学熙认识兴办实业教育对发展实业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考察归来,他将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东游日记》,认为中国如要富强,必须振兴军事、教育、经济三个方面,走兴学办校的道路。周学熙认为,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资本,二是人才,三是机器设备。他形象地把兴工必备的三个条件比喻为“鼎之三足”,缺一不能鼎立。周学熙说了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周学熙的主张得到了袁世凯的重视与支持,他在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任上,大力兴办北洋实业,同时仿效日本,以教育促实业发展,开办了十余所实业学堂,并在实业学堂附设实习工场传习工艺技术,边学边工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形成。

周学熙创办的实业学堂

周学熙创办的第一个实业学堂,是他就任直隶银元局总办期间在银元局内附设的图算学堂。1902年,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委托周学熙创办银元局,兼铸铜元。周学熙在厂房、机器、资金和工匠等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大显身手,70日成功开铸,袁世凯大为赞赏,推其为当代奇才。与此同时,周学熙在银元局内附设图算学堂,参仿日本办法,选招聪颖子弟,半天在学堂学习图算机理与浅近化学,半天在厂练习各种机器操作。

1903年,周学熙赴日本考察归国后,毛遂自荐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主持、运营天津与直隶的实业建设和实业教育。1903~1907年4年间,周学熙在天津先后创办(接办)了北洋工艺学堂、直隶高等工艺学堂、劝工陈列所、实习工场、教育品制造所、北洋劝业铁工厂图算学堂等,倡办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北洋工艺学堂和直隶高等工艺学堂。

1903年,受袁世凯委托,由天津知府凌福彭筹办,在直隶工艺总局下设立“北洋工艺学堂”,并附设试验实习工厂。北洋工艺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开设校办工厂的专门职业教育学堂,北洋工艺学堂的校址设在天津城东南角教育局旁的草厂庵。为使新兴的职业教育能健康发展,天津地方政府制定了《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作为制度保障,根据《工艺学堂详定暂行章程》的规定,北洋工艺学堂与一般学堂的设立宗旨不同,是专为讲求工艺实业而设的,目的是将直隶的土产如毛货、皮货、麦草等类材料进行加工制造,以获取利润。学堂分为应用化学科、染织科和普通学科,应用化学科设教习一员(聘日本专门化学师)、工匠一名,染织科设教习一员、工匠两名,普通学科设英文教习两名、体操教习一名、日文翻译兼教习一名。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处级化学、应用、分析、实验(主要是制油制皮)、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染织科主要学习染色法、机织法、实修(主要是染织毛货麦草)、算术、代数、几何、初步物理学大要、初级化学、应用、分析、应用机械学大要、图画、英语、日语、伦理、体操等科目。学堂另设实验实习工厂,学员学习相应课程后,可在工厂实习,侧重于学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904年北洋工艺学堂改名为“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由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天津道周学熙任监督,聘请日本人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英国人机器师德恩任机器教习,日本人中泽正太任化学教习。后因校舍不合学校样式,在河北窑洼实习工厂对面又建新舍。学堂以培养各种工业人才为宗旨,分为正科、速成两个等级。正科分为应用化学、机器学二科,招中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3年,使用英文教科书,用英语教学。速成科分为制造化学、意匠图绘学二科,招小学堂毕业生,学习年限为2年,使用日文教科书,用日语教学。两科学员入学前,如未取得相应卒业文凭的,均需先习预备功课一年,方得正式入学。正科应用化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平面几何、代数、三角)、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矿物学、制造化学、电气化学、应用机器学、电气工学、工场建筑法、冶金学、分析化学、工艺卫生学、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图画、工场实修、体操等课程;正科机器学科主要学习英文、算学(几何、代数、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意)、物理学、应用力学、机器制造法、发动机、电气工学、制造用诸机器、建筑学、工业经济、工业簿记、工场实修、制图、体操等课程;速成科制造化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制造化学、色染法、工场建筑法、工业簿记、工业经济、实验、图画、体操等课程;速成科意匠图绘学科主要学习日文、算学、化学、图绘法、用器画、自在画、建筑图画、实修、体操等课程。直隶高等工艺学堂的学生分为官费、自费两种。官费生在学的一切费用均由学堂支付,但毕业后须听国家差遣,以5年为限,非经国家许可,不得自行他就,如半途退学或因违反校规被革除者,要由入学堂之日算起,每月罚银五两;自费学生毕业后可以不受上述限制。1904年,周学熙接办实习工场,该场额定工徒500人,有时增至七八百人。工场分机械劝工、彩印、染色、木工、窑业、刺绣、提花、图画、烛皂、制燧等科,此外,在场内附设讲堂二处教授在场各工徒,课程有修身、汉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学员在工场实地练习,每月发给一定数量的银洋。

周学熙除创办以上两所官立职教学堂外,还于1904年在直隶工艺总局所属的北洋劝业铁工厂内设立图算学堂,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中级工艺人才,并派人到日本大阪铁工厂实习。1905年冬,周学熙在天津开办广仁堂女工厂,收学徒三百余人,教授贫寒妇女学习制造玲珑西式花缏及机器缝纫、描花、刺绣等项手艺,兼教授修身、书、算等课,开直隶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1906年,在直隶工艺总局的提倡、劝办之下,于河北关下北极寺内成立了民立第一艺徒学堂和关下广济补遗社民立第二艺徒学堂。周学熙所坚持的“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不仅从实践上改变了传统的脱离生产实际的办学形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发展民族工业急需的人才。

周学熙创办实业学堂的教学特点及历史地位

由于周学熙创办实业学堂的目的是为兴办实业培养专门人才,因此,他所创办的实业学堂有一个显著的教学特点,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便有实际操作机会,这种半工半学对于学员熟练掌握技能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让学员在学习之后进行实习,铁工厂内附有图算学校,训练中级干部实用人才,其中有派赴日本大阪铁工厂实习者。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毕业生曾被派往日本各农工学校及西京大阪等处各工厂实习,后陆续回国,未派出国的亦分送到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纺纱厂、滦州官矿有限公司等地实习。上述各厂均是采用西方新机器,聘用西方工师,学员可以事事亲历,就地研究揣摩。这样,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确实达到了周学熙所期望的“卒业后能任教习、工师、发明工业”的目的。相比之下,清末多数实业学堂严重脱离经济生活与生产劳动,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周学熙能够在中国近代社会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比较成功的实业家,与他重视人才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

周学熙创办的直隶实业学堂培养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为推动清末民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实习工场等实业教育机构均有大批学员毕业,仅实习工场先后毕业者即达两千余人。他们毕业后除留直隶本省及择优派往国外留学之外,其余因是“保送来学的”,分赴原籍奉天、蒙古、察哈尔、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等省,为上述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直隶为例,由于实习工场及劝业铁工厂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传授技术为主,因此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在推动民间工业发展方面起了不小的促进作用。截至1907年11月,在直隶一百四十多个府、州、县中开办的工艺局和工厂多达六七十处,这些民办工厂所用的技师大多是实习工场的毕业工徒。

周学熙“工学并举”思想在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是周学熙创办企业的一条重要经验,而“工学并举”是周学熙举办实业教育所遵循的基本思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天津作为“工学并举”职教思想的发源地,着力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2008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期间,东道主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各地同行的普遍认可,职业教育的“天津模式”叫响全国。

天津市职业院校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一般都占总学时的40%~50%。职业院校积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无缝衔接”,为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来,在天津市的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后充实的技术人才中,有94%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7年,天津市首批投入资金7.62亿元,重点建设3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5所示范性职业院校;确定天津市钢管公司等93个企事业单位为天津市职业院校首批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系统、城市社区、农村区县组建了10个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为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确定了10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目前,空客A320人才培养基地、百万吨级乙烯人才培养基地等8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启动建设,高新纺织工业基地、造修船基地、航空航天基地和休闲旅游等重大建设项目人才培养基地正在积极筹备中。

一个多世纪前,周学熙在天津开创了近代实业教育。半个世纪前,新中国的半工半读由天津兴起。今天,一个高标准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在天津已经形成。

参考文献:

[1]来新夏.天津近代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罗澍伟.百年中国看天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4]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简史》编写组.天津简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5]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卷十六[M].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2004.

[6]刘宏.周学熙与清末直隶实业教育[J].经济论坛,2004,(3).

作者简介:

张红侠(1975—),天津市人,天津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制史、教育史。

猜你喜欢
北洋工场实业
新北洋打印未来
北洋海军为何会输
手艺网+手艺工场
董明珠、宗庆后等50位企业家为中国实业代言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