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过程中的隐义显译

2009-11-09 06:41肖俊兰
魅力中国 2009年27期
关键词:翻译

肖俊兰

摘要:所谓“隐义显译”,是指译者根据某种需要,将原文字面没有但实质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显露出来。本文探讨了隐义的三种类型。

关键词:翻译 隐义显译 隐义

一、引语

语言的意义有显和隐之分。一些意义必须由符号导引,谓之显义;另一些意义却隐匿于符号之下,谓之隐义。但是,一种语言的显义可能是另一种语言的隐义,反之亦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A语言中用符号导引的意义在B语言中却需要隐匿于符号之下,在A语言中隐匿于符号之下的意义在B语言中却需要用符号导引。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言的。与此相关的术语是“增词/减词”、“增益/减省”、“显化/隐化”、“明示/隐含”等。

二、隐义显译的三种类型

隐义显译指原语的默认值(隐义)在目标语中用语言符号加以显化的翻译方法。换句话说,这种方法就是把原语中隐匿于符号之下的意义显现于符号。其结果就是,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在原语中由少量符号(比如一个词)导引,而在目标语中则由较多的符号导引。默认值可以分出各种不同的类型,下面探讨其中主要的三种:语义角色、文化因素和框架等级。

(一)将语义角色默认值作显化处理

由于心理完形的作用,人作为认知主体往往把现实中的情景归入“施事—动作—受事”这样一个认知框架。施事和受事是框架内的重要语义角色,通常的情形是用语言符号显化。但是,语言中将施事或受事作为默认值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就具体某个框架来说,原语的语义角色默认值不一定就是目标语的语义角色默认值。为了使目标语能够有效地导引意义,翻译时应将原语的语义角色默认值显化。例如:

1.She often knits while reading.

译文:她经常边看书边织毛线。

这是受事默认值作显化处理的例子。除了“织毛线”,knits还可译为“织毛衣”、“打毛线”之类。这些表达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显化了原语的受事默认值。原语之所以用语言符号“she knits”就可导引“施事—动作—受事”的整个框架,是因为“knit”的受事无非是毛线以及用它编织的衣、裤、围巾、手套之类;目的语之所以需要显化这个受事默认值,是因为“织”或“编织”的东西除了毛线以及用它编织的衣、裤、围巾、手套之类,还可以是布、丝、线、篾等材料以及由这些材料编织的袋子、网袋、篮子、篓子等等。如果动词用的是“打”,可做受事的东西还要广泛得多。由此可知,汉语单靠表施事和动作的语言符号(“她织”、“她编织”或“她打”)是无法导引“施事—动作—受事”的整个认知框架的。英语里有很多动词(如cook, drink, drive, eat, scrub, sweep, wash)都可以隐匿受事,但译成汉语时都需要显化受事。

(二)将文化默认值作显化处理

原语符号导引的框架如果带有文化特色,就意味着框架带有文化默认值。文化默认值在翻译中一般需要显化。这就是通常说的“补充说明文化背景知识”。下面重点分析一个例子。在一篇题为“欲说还休”的散文里,作者袒露了自己暗恋一名女子的恋情和心迹。文中有一个句子是:

2.我们并没有说过什么,更没有做过什么

译文: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 that lovers could have done. (黄俊雄译)

译者对此译文的说明是:“若照字面译成we never said or did anything或we did not say anything, and we did not do anything会很费解”。为什么汉语里并不费解的表达“若照字面”译成英语“会很费解”呢?译者在说明中没有提及。在我们这个表达情爱非常含蓄的国度里,“我爱你”这样的直接表白并不是随口就能说出的;对于一个暗恋者来说,就更是不敢随意表露心中所想。该散文的作者正是一个内心倾慕女方并长期被相思煎熬着的暗恋者。汉文化中表达情爱的常见方式是含蓄婉转,而且还有一条“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前一因素是汉语中“爱情框架”的默认值,而后一因素则从反面给它增添了另一个默认值。既然一般关系的男女需要“授受不亲”,那么有爱恋关系的男女则意味着“亲”。因此中国人完全可以意识到有爱恋关系的男女“并没有说过什么,更没有做过什么”的具体所指。但西方人却难以理解,因为英语里的“爱情框架”没有汉语里的上述两个默认值。西方文化中的情爱表达有直率、直接的特点,并没有汉文化的“含蓄婉转”因素。如果翻译时不把反映这两个文化因素的隐义通过某种方式作显化处理,西方人就无法理解原文要表达的真正含义。目标语中显化的语言符号“that lovers could have done”所起的作用就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显化了原语的默认值。

(三)将框架等级引起的默认值作显化处理

原语和目标语中表面上对应的符号所代表的概念如果处于不同的框架等级,翻译时就需要作对应调整。例如,汉语里仅“工人”一个词就可导引“工厂框架”,但英语里仅“worker”一个词却无法导引相同的框架,它导引的只是“工作框架”,属于“工厂框架”的上一个等级。英美人不理解“My father is a worker”这样的句子就是因为“worker”无法导引“工厂框架”。要让他们理解中国人想通过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必须有进一步导引次框架(subframes)的语言符号,如“factory”,“in a factory”之类。这就是说,汉语的“工人”有默认值“在工厂”,但英语的“worker”却没有这个默认值,必须用语言符号显化。又如把“我爱喝饮料”译成英语,“饮料”不能简单地译为“drinks”,而要译为“soft drinks”,因为“饮料”不包括含酒精的饮料,而英语的“drinks”可分为“hard drinks(含酒精的)和“soft drinks”(不含酒精的)两种,就是说,英语的“饮料框架”有两个次框架:“硬饮料框架”和“软饮料框架”。它们分别对应于汉语的“酒框架”和“饮料框架”。汉语里的“饮料”有“不含酒精”这个默认值,因此译成英语时应将该默认值用语言符号“soft”显化。

三、结束语

隐义显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策略,对于隐义显译来说,原语的框架灵敏度高,可由少量符号导引,意味着默认值大,但相应框架在目标语中灵敏度低,需要更多符号来显化默认值以达到有效地导引框架的目的;有关符号量调控的策略运用的总原则是,目标语的符号量应以导引框架的需要为度,既要有效地导引框架,又不违背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并不体现在隐义不译上,而是体现在隐义显译中。

参考文献:

[1]柯飞. 翻译中的隐和显[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2]王克明. 论翻译过程的语义隐显转换[J]. 山东外语教学,2005,1

(作者单位:郑州经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翻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望文生义现象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浅谈汉语颜色词的解析及英译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