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家庭教育之思索

2009-12-17 06:22伊德日克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

伊德日克

内容摘要:现代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它明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没有家长专制性,而是家庭成员之间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传统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传统家庭教育要转变形式和内容,“家长”需要改变传统意识并掌握现代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更需要重新认识“小子和丫头”。社会文化在变,家庭文化也应该要变。“为什么现在孩子们不听话?不懂事?他们怎样才能理解我们家长的心思……?”。是孩子不懂事,还是家长无知?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家庭文化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文化的大量引入,使中国家庭传统教育(家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和冲击。尤其是变得五彩缤纷的当今社会环境下,家长越来越失去往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力”,孩子们中“不听话、没规矩、不懂事”的“不孝之子”越来越多。对于长辈来说,孩子越来越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甚至由于家庭与孩子之间摩擦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成为全社会的公害之一。

当然,造成现代家庭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社会大环境的贫富差距、教育的弊端、法律的缺陷等外部因素外,更重要还有家庭内部的因素。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现代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既是实施者又是教育者的家长问题,是家长的自我教育问题。古今中外,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首先,家长对现代家庭教育的目的认识不足。现代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自家人”,而应该是培养成社会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权利,也有成为坚强心理、健全身体、富有技能和协作能力的人的权利。培养适应社会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才是现代家庭教育的关键。如果把孩子只当“自家人”看待,就容易偏向或陷入“溺爱型”、“包办型”和“不炼不成钢”的“粗暴型”教育误区,从而使孩子失去成为社会人的能力培养机会。相反,不视为“自家人”而进入“放任型”教育误区也是很可怕的。其次,家长对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存在问题。家庭文化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和H.J.洛克认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各人以其作为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以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言行举止、气氛、饮食、服饰、房屋装饰等诸多方面,体现各家庭成员遵从的核心思想,是塑造一种家庭文化的关键所在。为孩子,也是为家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文化氛围,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自然、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人性的前提是自然,人性的升华需要科学。其三,家长“完美主义”需要改变,要和孩子共同“长大”的心态。家长“权威”,应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家长要理解权威树立的意义,更要重视权威的树立所需要的和谐关系。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平等交流的亲密朋友关系,才是家庭成员的正常关系。传统家长权威观念下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经常性约束而变成缺乏自信心和创新心的“二等人”(只服从无主见)。还有,家长要把自己塑造成勤劳好学的精神标榜。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实际身教。勤奋工作是生存的基本要求,是生命价值体现,不断学习是增强生存能力并丰富精神财富的根本手段。勤劳、认真、学习型家庭氛围,能培养孩子探索精神。总之,“身教胜于言教”“训”不是家长的特权,身教与言教并举才是做家长的责任。下面这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山村,林氏三兄弟相继成了博士研究生。他们来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他们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在于父母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两代人每天挑灯共学的读书氛围一直延续到3个儿子都上大学。更为高明的是:他们当年那么穷困,却长期订阅文学杂志和传习世界名著……在他们一贫如洗的四壁上,贴满了各种纸条,上面写着做人的名言和警句等。3个儿子就是在这样贫困,然而格调高尚的氛围中长大了。这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生感悟、人格升华,都产生了极其深刻深远的影响。其四,家长的知识观“老化”问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劳动者。但是现代意义的“知识”,不仅指书面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技术和能力。纯粹的书面知识已经不是“立足之本”,生存技能的培养,才更符合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而且,现代社会越来越向“大经济,小政治”发展(不是过去的“大政治,小经济”),生存能力在于技能和素质的竞争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最后,建立和谐、目标一致的“家长团体”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以父母、爷爷奶奶、姥姥老爷等长辈组成的“家长团体”,内部关系和谐,对下一代所期望的目标一致,才能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家长素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已经出现“教练型家长”训练营等培养现代家长的培训基地或学校。这是一件值得推广的新型教育理念。时刻牢记,父母要“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

实施现代家庭教育,首先必须对“孩子是什么”问题,认真考虑和深入认识。孩子,是相对于父母等成年人而言的,是从胎儿到十七、十八岁期间的,靠着与生俱来的求生欲和求知欲成长当中的人。家长要认清楚的关键是,孩子不是父母双方意愿塑造的私人“产品”,而是拥有能动反应或自我意识的人类一员。胎儿时期无法受“教育”,但是,有关专家认为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托马斯的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起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所以,胎儿“教育”不容忽视。人出生以后从幼儿发展到成人,其心理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年龄阶段。除了乳儿期与婴儿期外,从3岁至6-7岁为幼儿期,6-7岁至11-12岁为儿童期,11-12岁至14-15岁为少年期,14-15岁至17-18岁为青年初期。按学习阶段来分,幼儿期是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期是小学阶段,少年期是初中阶段、青年初期是高中阶段,各个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国外一些心理学者把儿童的年龄心理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动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是知觉行动阶段,第三阶段为个性社会化阶段,第四阶段为初级智力行为阶段。小学阶段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往往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接着是性成熟的少年期(即初中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性发展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和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理想在其行为中产生了明显的效力。此后是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可以说只是机能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少年时期已形成的心理特征。高中生已处于独立生活的前奏,也是考虑自身前途的关键时刻。因此在他们面前,有做出自决的必要性。这时他们已把生活道路的选择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因此择业(包括升学中对专业的选择)成为高中生心理活动的中心。他们已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立观,并从这一立场出发对社会、政治、生活都具有初步的观点,他们已能从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出发来确定自己学习的目标、任务。人们一生当中的孩子一阶段,是受家庭影响最大的阶段,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指对这一阶段的人进行的教育。

基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其特征,家庭教育应在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上深思熟虑并有计划的认真实施。其主体思想是,培养有爱心的社会人。人只要有了爱自身、爱他人、爱一切生命的博爱精神,一生才会美好。第一,胎儿阶段。“胎教”不是教育,而是从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维护和促进胎儿大脑生长发育,构建具有更丰富情感的大脑网络。好多家长以为孩子到了少年时期后容易学坏。其实不然,所谓学坏的青少年的性格、脾气,都是在幼年甚至胎儿时期开始逐渐形成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4岁以前完成的50%就包括胎教的功效在内。而且,现代科学的发展已证明,胎儿不仅具有视觉、听觉、活动和记忆能力,而且能够感受母亲的情绪变化。案例:美国俄亥俄州的斯塞迪克夫妇十分重视胎教,4名女儿智商奇高:

1、经常用悦耳、快乐的声音唱歌给胎儿听。

2、多播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的音乐或歌曲,将幸福与爱的感觉传递给胎儿。

3、随时与胎儿交谈。…

4、讲故事给胎儿听。自己必须先了解故事的内容……说故事时,声调要富感情,不要单调乏味。

5、多出外散步,增长见识。出外散步,无论是看到什么,如车辆、商品、行人、植物,都可以将它们变成有趣的话题,细致地描绘给胎儿听。……

6、利用形象语言。在白色的图书纸上,利用各种色彩来描绘文字或数字,加强视觉效果。……

7、出世后跟进。等小孩出生以后,最好把胎教所用过的东西,放在婴儿的面前,如此一来,婴儿会慢慢回忆起以前学过的东西。不过“胎教”毕竟不是教育,所以要注意胎儿的接受能力,一次“影响”时间不能过长,应有个规律。第二,乳婴儿阶段(1-3岁)。人(婴儿)的反应最敏感,潜意识中的模仿能力最强,求生欲和求知欲最为强烈。求生欲望使人努力适应环境,而求知欲望促使人积极认识周围环境,两者是互补的。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应该是“胎教”的继续和具体化。主要针对性培养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的能力为原则,采用天然蓝绿色装饰、优美的歌曲和变动的玩具等实施初期教育。用天然颜色给孩子舒适的感觉,由此培养孩子的稳重性格;优美的歌曲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新环境(世界)的好感;变动的玩具会引发孩子的思维方式变换和好奇心。家庭环境要和睦,家长言行举止要规范得当,使孩子获得做人和认识人际(社会)关系的模型或榜样。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朝这方面努力。第三,幼儿阶段(3-7岁)。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幼儿在5、6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让孩子说话(言)、思考(想)、体验(行)加合理指导”是,这一阶段的根本教育原则,可称为“家教三加一原则”。在不危害到他们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力所能及的“体验”劳动是培养爱心、自信心以及创新思维的最佳方式。“体验”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而灌输(说教)是封锁智力的枷锁。关于他们“体验”行为,家长不要事先就当“先知”,而要鼓励他们去体会后再指教。按一般规律看,此阶段的孩子智力发展已经达到成人的80%左右,自己又能自由活动和说出自己意见、想法,即具备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这一阶段不怕孩子说错、想错、做错,只怕家长指导错,禁止“包办式”、“专制式”、“溺爱式”、“粗暴式”干预和走到另一极端的“放任式”教育模式(这一阶段也是家长最容易犯这些教育错误)。“包办式”家教是父母替孩子说、想和做,结果培养出完全“无能”的人;“专制式”家教是父母替孩子说、想和让孩子做,结果培养出“奴隶型”的人;“溺爱式”家教是只让说不让孩子动手动脑筋,结果培养出冷血的“唯我独尊”的“皇帝”;“粗暴式”家教是家长无知或变态心理的体现,结果也培养出病态心理的“疯子”;“放任式”家教是放弃家庭情感投入,不提供基本人格素养的“残忍”教育,结果培养出无规范,偏执、专横霸道的“野性”人。第四,儿童阶段(7-12岁)。步入与家庭教育相对应的社会规范性教育。对他们行为的社会性约束(校规校纪)增多,工作压力(作业)加重,所以家庭需要与学校教育如何配合是重点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强调的是“共性教育”和“IQ”(智商)的提升,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大纲完成教育任务,跟着社会需求授予学生科学系统;而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和“EQ”(情商)的提升,同时,家庭是情感体验的第一场所。学校中,在统一的校服、统一的规矩里之所以还幸存千差万别的学生,正是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教育。在这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人格认可)和交往的欲望明显增强。所以,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采取自由平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他们成为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的人。给他们有关家庭事务的发言权、参与权和对自己有关事物的选择权等“权利”,比如,和父母平等交流意见、家具摆设变动等方面的意见参与;另一方面,以“权利”指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义务”,比如按时工作(上学、写作业)、自己洗袜子等。这样不仅使他们得到自我满足感,而且能培养出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他们会自觉完成自己分内的“义务”。对他们任何一种成绩,要和他们过去纵向比较,不要和他人横向比较,尤其是学习成绩。家里少提作业之类的事情,多讲些他们关心的问题,并合理指点,如问他们碰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现什么新鲜事情、有什么烦恼等。经常陪他们去图书馆、科技展览馆或幽美的大自然等有利于智力开发以及刺激求知欲望的地方。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自创”行为,鼓励他们的自主想法和行为。案例:小爱迪生的第一次实验就引来了一场火灾,将家中的木棚烧掉了。小爱迪生12岁那年,就开始在火车上卖报,……小爱迪生在火车列车员的帮助下还在行李车厢的一角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小实验室。直到一次实验中失火,才结束了爱迪生在火车实验室的这段初期的科学实验。儿童阶段的培养重点,是他们学习兴趣和爱好,而不是要他们的知识量。第五,少儿阶段(12-15岁)。这一时期是孩子们成长期中,最不稳定、最危险时期。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平和的交流和谈心,父母尽量多给温馨、理解和尊重并努力做他们知心朋友。孩子开始了青春期,心情不稳定、想法“怪异”、有抵触心态,而且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所以,交流方式要多样化,正面说教要少一些,尽可能采用书信、写日记、发短信等“有距离”的交流形式。由于心情的不稳定,在学习成绩方面也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对此要采取正确慎重态度,要结合他们心理和生理变化原理去理性解决。必要时候,可以给他们请心理咨询的教师,做些人生轨迹的科学讲解。第六,青年初期阶段(15-18岁)。孩子已经进入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这是人在孩子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心理仍不够成熟,有不平横、动荡性,尤其是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强大的升学压力、纷纭的社会环境,家庭仍是他们最终的避风港,他们需要与家长的谈话,不是一份升学考卷或一次求职面试,而是与亲人交流经验、错误乃至教训,他们正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生参照体系。同时,升入高中阶段的他们对“独立”有较高的要求,家庭教育的方式也更多的偏向“放松”的交谈型,适时给孩子“自由”,却不是“放任”。给他们多提供接触成功者的机会,以此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并开发他们选择未来的职业思维。

总之,现代家庭教育,是在民主平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情感和智慧投入不断发掘孩子及家长潜能的新型教育。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其形式和内容上都需要新文化的“洗礼”。现实和时代要求我们,“和孩子共同努力,共同长大”。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教法的同时,引进和吸收现代先进方法和内容已经刻不容缓。家长要认识孩子,认识自己,更要认识现代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不只限于逻辑—数学和语文两个方面。在各自的智能范畴内,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所以,在学校里没有差生,有的只是智能类型、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再次重复“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来做结尾吧!

参考资料:

《爱的教育》[意大利]德·亚米契斯著 夏丐尊译 译林出版社 1997.3

《家庭今昔》张穗华 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9

《家庭文化》宋希仁 主编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1

《中国古代家训》翁福清 周新华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8

《品读人生》腾浩编选 当代世界出版 2000.3

《家庭心理学:婚姻与家庭》林昆辉 主编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9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孩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