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2009-12-17 06:22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肖 荣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精心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猜想,捕捉学习过程中的“火花”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 兴趣 创新 培养

一、建立新兴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创新学习的兴趣

首先克服课堂上的师生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的旧教学方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性格,以平等的、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产生探究兴趣,敢于创造,同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其次,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学习,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转换的动态变化中。教师要注意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加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

二、创设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兴趣也是创造的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层层质疑,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境地。”如:“圆的周长”一课,可利用多媒体屏幕先显示出一个圆,再在圆周长设一点,使其闪烁后绕圆转一周,作后闪烁圆周。提问:(1)什么是圆的周长?它展开后会怎样?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打开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有一根绳子绕一圈,量出绳长。随后,教师将一根系有小球的短绳的另一端固定在墙壁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小球运动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滚动法和绳测法测出它的周长吗?(3)既然滚动法和绳测法测圆周长有它的局限性,能并不能探寻出一种具有规律性的求圆的周长的方法呢?一连串的问,很快使学生进入创新思维的境地,使学生享受思维快乐,同时也产生了对学习的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三、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趣,乃是唤起青少年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参与和时间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注意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促进学生的操作、观察、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时间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教:“圆的面积”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发现推倒面积公式,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倒面积公式,那么圆能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吗?同学们跃跃欲试,大有一展身手的激情。良久思索,试拼,有的同学拼出了三角形,我立即予以表扬:“你的拼法真妙!只要你不懈的努力,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设计师,祝贺你!”而其他的同学也会在羡慕之余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用更新的思维展示自己。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知识数学知识是融会贯通的,相互可以转化的,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数学思维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人都面临这考验,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当今和未来需要的是学会学习的人,不断更新知识的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一个人离开了学校不会自主学习去获得新知识、新信息,他就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曾经说国:“未来的文盲不再会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必须改变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有利于学生自学的环境和条件,把学习和质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寻出一条适应自己学习的路来。

五、细心捕捉创新火花,不断深化创新思维

每个人都渴望人的关爱,渴望成功。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尤其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怪,这是成功的教学艺术,也是发展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尽量为每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细心捕捉学生刹那间闪现的创新火花,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常常对学生讲:“即使是课本,他人的解法是对的,也可能还会有更漂亮的解法”。如学生在求解一扎铁丝的长度时,多数学生采用了滚蛋法、绳测法和圆周长的计算先算出一圈铁丝的长度,再乘上圈数,有个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解法:先从这咂铁丝中截下一米,称其重量,再称这咂铁丝的总重量,便是这咂铁丝的总长度。我立即表扬了她:“你的解法真精彩,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的方法,你却想到了,我们大家为你骄傲,我们希望今后能多见到你新的见解,谢谢你!”现在,一点闪现的“火花”,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竞相开放,结出丰硕的成果,使创新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六、激发学生猜想,挖掘创新潜能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大胆猜想,多向思考。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的:“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许多数学结论的发现,都是从猜想开始的,然后设法加以证明。可见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数学解决的关键时刻,如果善于猜想,将有利于解题方向和解题思路的形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生猜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猜想的兴趣,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乡猜想,多向思考。在教学中,要利用投影、影像、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以及让学生做模型,动手操作等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总之,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