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

2009-12-17 06:22张洪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张洪梅

[摘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

[关键词]兴趣 观察 练笔 习惯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点是我在三年级新课程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培养作文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会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谜语、故事、图画、情境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习作《我最喜欢的玩具》的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玩,拿着自己的玩具向大家介绍自己玩具的来历、样子、自己和它之间的故事……当学生沉浸在玩具的情境中,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玩具的欲望,选取最美好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玩具,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

教师让学生的好作文得以较广的传播,对激发写作兴趣有很大的作用。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写了那么多作文,总有几篇相对而言是写得较好的,这时对他们的习作加以赞赏,并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把作文写出来给同学老师看,贴在作文栏内展览,投稿到“校园广播站”或寄给报社发表……这样,他们就会兴致盎然。

二、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学会组段成篇

“三年级作文要侧重训练写好一段完整、连贯、通顺的话”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踏踏实实地练好这个基本功。在学生尚未掌握写一段话的技能时,教师要“扶”他们一把:降低写作坡度,架设“阶梯”,让学生能“攀”上去,摘着“果子”。

学生的习作写不具体,主要是不会观察,他们在生活中往往对常见的东西熟视无睹,不留心,不用心,有时图热闹,草草看过了就忘了,印象不深;有时东瞧瞧,西看看,杂乱无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选择学生可感可看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眼细看,用耳谛听,用手细摸,用鼻子嗅,用心灵感悟,在观察中教师还要适当加以提问,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力及写段的能力。如指导写“学校的花坛真美”片断,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如有个学生这样写:“这个花坛座落在教学楼的前面。春天,万物复苏,小草儿探出了嫩黄的脑袋,卫兵似的小松树伸展着腰肢,露出甜甜的笑脸,好像在和教室比高低。花草们有的围成圆形,有的围成棱形,有的手拉着手、头挨着头在窃窃私语。只要你细细一瞧,还有蝴蝶和蜻蜓在翩翩起舞呢!”

“作文是写话,把要说的写下来就是文章。”学生观察清楚了,就得让学生观察到的东西说出来。我经常让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按要求说一、二段话。如把总结句“妈妈真是个勤劳善良的人”用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让学生根据总结句从日常观察中有条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在关心与被关心,爱与被爱中找到妈妈的可亲之处,从而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在学生掌握了写段的方法后,我遵照“从易到难”的原则,组“段”成“篇”。写了片段《学校的花坛》、《雪松》、《我们的教室》,就教学生把若干个“段”组织起来,汇集成篇——《美丽的校园》。系列作文《我的爸爸》、《妈妈的爱》、《我》这三个片段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我指导学生把它们汇编成《我的一家》,既展现了学生生活的一个侧面,又培养了学生组“段”成“篇”的能力。

三、发掘写作的契机,进行练笔训练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师必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去观察,去寻找写作的素材。我以重视学生写观察日记为突破口,平时总是注意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些自己身边的事、景……例如一天下午下课的时候,外面刮起了大风,我组织学生来到室外,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物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结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诞生了。有的写道:“今天的风可真大呀,让我觉得有点冷。只见大风把树上的叶子呼呼地刮下来,叶子手牵着手在操场上飞舞。有的翻着跟头,好像在赛跑,真好看!”有的写道:“风把我们的卫生区的叶子堆了三个大堆,我高兴地想,这下好了,不用我们扫了,我应该怎么谢谢风伯伯呀。”还有的写到“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地上的灰尘吹得如烟,如雾。”……每当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话)诞生,我都要让小作者朗诵给大家听,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作文的兴趣。

我常常是一遇上新信息,就“计上心来”,别出心裁地指导学生练笔:在心理健康课上,学生对“0”和“1”进行了联想后,让学生写了想象故事《由001想到的》;活动课上的《贴鼻子》、《猜字谜》;体育课上的《第一次跳绳》;自然课上的《小实验》;语文上学了《守信》,让学生仿写一个守信的人;学习了古诗《小儿垂钓》、《采莲曲》之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改写故事……这样,既拉近了学生生活与写作的距离,又使学生养成了留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只有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本身是那么的有趣,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

四、养成积累的习惯激活心灵的泉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学生进入中年级后,教师可以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写读书笔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读懂文本中的习作例文、经典课文,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多听看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多看或多听小学生写的优秀习作等,作好课外读物的读书笔记并反复吟诵。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也可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会时,校本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才会涌向笔端。

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事,发现生活中的美,讲给小伙伴听,写给朋友看。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采一采自己的“劳动所得”,学生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总而言之,小学三年级学生刚走上写作之路,步履不稳,为师者要善“扶”,根据作文教学的原则,耐心地“送”他们走上提高写作水平的科学途径,让他们面前出现一片芳草地。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小学语文教师》、《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