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指导刍议

2009-12-17 06:22甘世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课外阅读读书

甘世梅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这些精辟论述,道出了知识的获得与阅读积累的紧密联系。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将必须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同时也只有经历大量的阅读,才能使他们的博闻强记,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身心健康发展,潜能充分发挥,以期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令人担忧的是,现在这些年幼天真的小学生面对如此庞大繁重的阅读任务时,他们会不会产生望书却步,甚至逃避阅读的情绪呢?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训练他们的阅读意志,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就上述三方面,谈点不成熟的体会,希望同仁斧正。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激起千层波澜,把他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真可谓回肠荡气,扣人心弦,后面的故事将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告诉他们,想知道后面的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学生在日常作文练习中往往因为没话可写而愁苦不已时,教师巧借此东风,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或组织学生讲)阅读的心得体会,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阅读中汲取的营养不仅在写作练习上确实用得着,更能增强人的文学素养,这就会从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激起学生强烈的用的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如果说兴趣是学生自觉主动阅读的内动力,那么方法则是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只凭一时之兴趣而不懂方法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时间稍长很可能就会因自己根本无法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感到索然无味而使兴趣迅速降温。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训练阅读的能力时,应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操作性较强的阅读方法这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鱼”和“渔”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这样不仅用阅读解决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丰富了语言,增强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一些文法精妙的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此法阅读注定要花费很多精力。首先应在通读原文的前提下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然后仔细分析,理清写作的条理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从中学习作者布局谋篇之精要。接着概括综合,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文章中心,达到全面理解文章的目的。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带领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课外阅读读书
我爱读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我们一起读书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读书为了什么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