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里的情愫

2009-12-23 03:39孙小琪
现代家庭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合唱排练红领巾

孙小琪

1958年我该进小学时,因为生日离入学年龄差了几天,公立小学不收,要我再等一年。恰逢国家提倡“两条腿走路”开始兴办民办小学,而民办小学在年龄要求上不那么严格,急于入学的我就近报名,进了附近一所民办小学,如愿以偿地背上了书包。

那个时代的人们意气风发。我们的学校就是弄堂里的几间教室,没有什么活动场地和其它设施,课桌椅也不平整,非常简陋。那时的民办小学,因为不那么正规,往往被人看低。但我们的老师是胸怀大志的,经常教育我们要刻苦学习,越是条件差越要努力,证明我们一点不比别人差。这些教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那是“大跃进”的时代,长大以后知道那个时代我们的国家出过偏差有过荒诞,但在我所在的那一小块天空下,我受到的教育,按现在的说法,是积极的、正面的。

我们曾在教室后面的一点点空地上排练文艺节目,领头的举着一面红旗,大家在后面排成一队,唱着“红领巾,红旗手,打着红旗向前走……”许多双穿着破旧的布鞋的小脚,豪迈地一圈圈地走,只觉得红领巾在我们心里是那样神圣。当我们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行少先队礼时,会想到老师说这意味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我们的少先队辅导员曾把所有的学生组织起来,排练出一个多声部的浩浩荡荡的大合唱,后来有一个机会,要让我们这个大合唱到市少年宫去演出。那时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地处偏远的上海东北角的不起眼的民办小学来说,这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了,大家为此兴奋了很久。那次演出,因为人数众多,竟然把供合唱队站队形的木阶梯踩塌了,大合唱的队形就在当中凹陷下去一大块。直到今天,每当我走过延安西路华山路附近那座华丽的建筑,依然会想起当年那次激动人心的演出,那一曲直指天空的歌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那时候,我们有理想,有抱负,我们的热情幼稚天真,纯正激越,学校教给我们的光荣与梦想里,总有一股豪气。那样的根基,对我抵御后来经历过的磨难困顿是有支撑的。

去年秋天,我和当年的知青伙伴重返故土。因为知道当地的文艺团体准备了节目晚上联欢,我们得有应对,路上,在飞驰的汽车里,就临时抱佛脚,排练了一首女声二重唱《我和我的祖国》。

那是一首旋律和歌词都十分优美的歌,表达的意境充满诗意。车厢里你一句我一句地对着歌词,我却觉得自己老在走神。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那时,常常走在乡间小路上。假如,那时候不去下乡不去掘土,而是去读书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那应该更正常些。但我们去了,而且坚持了,坚持得很壮观。那时,我们觉得这是毛主席的号召,是祖国的号召,是革命青年最光荣的选择,义无反顾,义不容辞。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晚上,站在县城剧院的舞台中央,音乐响起来,掌声也响起来了。我觉得自己的歌声里传递着澄澈的暖意,也有着年轻时没有的积淀。台下黑压压的坐满了人,二楼的看台上,县城中学的学生们拉起了横幅,感谢我们知青联谊会对贫困生的资助。当年,我们如他们这般年纪时,有过另一种窘困,那时帮助我们的,有当地朴实的乡亲,或许就是他们的父辈。我们和祖国共命运,我们别无选择。“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改革开放以后,有一次出访,在陌生的异国他乡,夜已深,不知什么缘故车没到,大家又冷又饿地站在人家的屋檐下,沉默着。突然,一位女团友开始轻轻哼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声时断时续,委婉旖旎,仿佛漫不经心,却不绝于缕。大家抬起头来,会心地笑了。这是《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的插曲,几乎在一代人中耳熟能详。“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祖国是什么?生我养我的土地,离开了,就会想。那位陪同我们的外国朋友原本被迟到的车焦躁着,这时也回过头来,看着我们笑,摆出享受优美旋律的姿势。他不知道歌里唱的是“我的祖国”,不知道我们离开故土才几天,在这样的时候会有不期而至的缠绵的心思。

在庆祝建国60周年的日子里,听到处响起的歌声,就想到了曾经有过的岁月,那些歌,总伴着回忆涂抹的许多画面。

猜你喜欢
大合唱排练红领巾
舞动未来
红领巾要戴好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红领巾》的“童年照”
一二·九大合唱
两个大忙人
春天的大合唱
“红领巾”是谁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蟋蟀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