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大爱托起慈善事业

2009-12-28 05:14万绍芬
创作评谭 2009年6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

万绍芬

慈善事业是一项光彩、崇高、阳光的事业,做的是奉献爱心、雪中送炭、不求回报的事情。人间大爱是慈善事业的基石,慈善事业则是展现人间大爱的宽阔舞台。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有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早就存在慈善的文化基因。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乐善好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慈悲为怀”,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感恩心,惩恶扬善、助人为乐等等……

慈善事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四个方面组成。慈善事业是一种重要补充,它来源于人们的自愿捐助,是慈善心驱使下的自愿行动,失业者、弱势群体和遭遇各种天灾人祸的困难群体,是其主要的受助对象。

改革开放后,我国慈善事业有了恢复和发展,慈善组织相继建立,现有的十大慈善机构中,“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已有百年历史,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见义勇为基金会、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是20世纪80年代后成立的。此后全国各地的慈善机构不断地发展,各种慈善基金会相继成立,各种慈善公益“工程”相继启动,诸多大型公益活动相继开展。如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送温暖活动,水窖工程、幸福工程、烛光工程,微笑列车、光明列车等等。这些公益项目都充分体现了慈善精神,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赈灾、济困、助学、助医、扶贫、扶老、助残、救孤、环保等等方面,各慈善机构、各界民众、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都作出了很大奉献。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加入到公益慈善事业的行列中来,他们的义行善举不断感动着整个社会。人间大爱的精神情操大大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在中央统战部主管过港澳台、海外联络和经济联络工作,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担任过10年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华侨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使我有机会更多地结识了有关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更多地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和老区建设等工作。在兼任智力支边扶贫领导小组组长时,我和本部、国家民委以及民主党派中央机关、全国工商联的同志,为老少边穷地区培训人才,引资助学、助医。1990年代,阎明复同志担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期间,我兼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1998年抗洪,慈善总会全体工作人员日夜坚守岗位,紧急筹募赈灾款物,和志愿者一起,紧急运送救灾物资。九江决堤时,我赶到现场察看灾情,看望灾民,又赶回北京,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慈善总会报告了军民英勇抗击洪水的动人情景,并提出了有关紧急赈灾的具体建议。受慈善总会委派,我随即带领慰问组再次赴江西,坐船、乘车、步行,日夜兼程,行程1400多公里,到了九个重灾区县的许多圩堤上,送去了中华慈善总会筹募的7660万元的钱和物。2005年九江地区发生地震,我和有关部门同志义不容辞地赶赴灾区,看望灾民,鼓励他们团结互助、战胜灾害,积极联系海外朋友捐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2008年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我也赶到现场慰问并捐款,表达心意。这些年来,我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捐赠给公益慈善事业,同时也做一些义务工作。

我曾和全国人大内司委以及公检法司、民政等部门的同志,去过十多个省市的几十个少管所、戒毒所、孤儿院、福利院、流浪儿童收容所,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宣传法律,提出建议,热情鼓励失足青少年向昨天告别,走新生大道。

环境污染已被称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1998年,我和有关同志著文,呼吁人们珍爱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一种最大的善举。让青山绿水与人类共存是世纪的呼唤。我们积极呼吁、身体力行,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植树造林,减少食物垃圾。

多年来,我经常参加以慈善公益事业为主题的各种论坛活动。曾应邀到美国、瑞士、香港考察慈善工作。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慈善公益事业的认识和感情得到了升华。“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追求。

慈善公益事业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造成浓郁的“人文关怀”的氛围,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发展慈善事业必须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的形成,需要有文化的承载和激励。慈善是一种国际潮流,是人类善良与关怀的共同需要,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德与和谐的理念。

以香港地区为例,慈善理念早已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慈善机构多,慈善活动多,捐款捐物、从事义工、社工的人多。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也都比较健全,监督力度巨大。

香港公民平均收入与其为慈善公益事业的支出,付出的比例之高为世界各地之最。香港东华三院、红十字会、保良局、慈济会、宣明会等在民众中信誉度很高。香港廉政公署威力巨大。

香港众多实业家对慈善公益的捐赠热心慷慨,多年如一日,如:

香港知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一贯热心公益事业,素以乐善好施著称于世。1980年代以来,他捐赠巨款设立各种基金会支持祖国大陆发展教育事业,捐资在全国各地建立大批教育文化设施。霍英东基金会对全国各地教育文化事业的捐赠累计达到7.6亿港元。他说:“我们在内地多方投资和捐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国家兴旺、民族富强。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愿尽我之所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办些实事。”这是多么感人的精神!我曾多次与霍英东先生会面、交谈,每每为他心系桑梓的拳拳爱国之情深深打动。

被誉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先生,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终身不渝的追求,为支持内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慈善事业,他于1980年建立“李嘉诚基金会”,该基金会对上述事业的捐款总额,迄今已达百亿港元。

香港爱国侨领、银行家庄世平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给国家和慈善公益事业。他团结带动了一批香港企业家和海外侨胞,为内地捐资助学办好事,并教育子女“做慈善事做到底”。而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节俭。

著名慈善家邵逸夫先生,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早在1973年就设立了邵氏基金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

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先生,深明科教兴国之大义,将投资的重点放在金融和高科技两大领域,把科教事业当作人生第二事业,多年来慷慨捐资扶助科教。他非常重视农村教育,如在江西三江小学、井冈山中学,都设有奖学基金。11年来,每年学校颁发奖学金、助学金,他都亲自前往或委派特别助理参加,难能可贵。

为祖国慈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还有香港新世界集团郑裕彤父子、香港恒基兆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李兆基先生、香港协成行集团主席方润华先生等等。

香港工薪阶层,做慈善事业的人士也很多。如我所知道的林文昭先生,1985年在家乡珠海帮助建立了第一支义工队。尔后在广西、江西、四川、陕西、云南、湖南、河南等省市相继捐资建立三十多所小学。林先生病故之后,他的后人子承父志,继续助学,事迹感人。

香港各界人士慈善公益记录以及可圈可点的事迹令人感叹,香港演艺界、新闻媒体和文化人士为慈善公益事业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使人难忘。

我一向认为,中国社会具有发展慈善事业丰富的善源和巨大的潜力。此次抗震救灾更加坚定了我的这一认识。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我国四川汶川大地震,是对整个中华民族极为严峻的考验,是对中国政府、中国执政党极为严峻的考验,也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严峻的考验。

面对突然袭来的8.0级地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立即作出了抗震救灾的全面部署,灾后不到一小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等重要指示,就随电波传遍全国。他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冒着余震的危险踏上废墟,向参与救援的官兵和自强不息的灾区群众,发出大气磅礴的号召:“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安置灾民的地震棚里,他席地而坐,亲切慰问和鼓励失去亲人的百姓。他还亲赴河北廊坊,视察制造帐篷的工厂车间,勉励干部工人,为尽快安置1400万急需帐篷的灾区人民而全力以赴地工作。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时刻,他又深入甘肃重灾区考察抗震救灾,和灾区干部群众共商灾后重建大计。他紧握灾区百姓的手,深情而又坚定地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这是对4000多万受灾群众最大的支持、鼓励与安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震发生不到两小时,即飞赴灾区一线亲自指挥部署抗震救灾。作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他在临时搭起的“帐篷指挥部”里,向救援大军发出号召:“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他的指挥调动之下,救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向有力、有序、有效的方向全面展开。人民不会忘记,在抗震救灾最紧张的日日夜夜,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亲临重灾区指导工作。他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爱与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给人民群众极大的激励和感动。中央政治局所有常委及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都先后亲临一线,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灾难考验了中国政府超乎寻常的应急能力:以最快的速度组织和调动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为抢救更多的生命争取了黄金时间。“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这就是中国政府面对巨大灾难发出的庄重誓言。中国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对人民生命的高度尊重与全力维护人民利益的决策举动,震撼了整个世界,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充分肯定与广泛好评。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汶川大地震把13亿中国人民空前迅速地团结和凝聚在一起。蕴藏在人民内心深处的那些最善良最美好的感情像火山般迸发出来。这次抗震救灾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操的集中展示。万众一心、团结战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血浓于水,骨肉情深……各地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大门前捐款捐物人潮涌动;各省市血液中心和流动采血车前排起了长长的人龙;中国人民解放军13万官兵决战一线,许多官兵连续奋战几十个小时不吃不睡,从废墟中抢救出大批鲜活的生命。15位空降兵勇士写下遗书,在极其险恶的天象、地理条件下从4990米高空飞身跃下,强行降落到地震中心地带,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时提供了重灾区茂县的第一手灾情信息。灾区既是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又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战场。我们的救援人员发扬连续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将6500多条生命从死神的手中硬夺回来,将几十万灾区群众安全转移……身着橄榄绿色迷彩服的解放军、武警官兵、穿着橘红色制服的消防部队官兵、套着洁白大褂的医务工作者……汇聚成了天下最绚丽多彩与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画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生命的奇迹一次又一次地发生。24个小时、36个小时、72个小时、104个小时、120多个小时、150个小时、178个小时22分、266个小时……一个又一个顽强不屈的生命在他们的拼死抢救下重见天日,生命的极限一次又一次被有力突破。

在救援现场,绵竹市消防大队先遣突击队员、19岁的新兵荆利杰,在用双手搜救出300多名被困灾民,而他本人已经累得站不起来时,领导命令他从余震不断的废墟撤退,他却突然向着领导和一大群战友咕咚跪下,哭着大喊:“我还能再救出一个人!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中国人民在激情与理性中顽强地挺起了自己不屈的脊梁。灾区充满着人间真情,灾区充满着人间大爱。大爱无痕,大爱无疆,沸腾的热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奔涌。

人间大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世界在中国人民与灾难的搏斗中感受了生命的顽强,阅读了人性的崇高。

普通唐山农民宋志永率领的唐山青年志愿者突击队连夜奔赴灾区,在北川震后最关键的头三天里,共救出25名幸存者,挖掘出遇难者遗体60多具。他们的行为感动灾区,宋志永等人已经成为感恩的符号,传递着唐山人民对全国人民的感激与回报。

今年64岁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抗震救灾,和“吴天祥小组”成员一起抬单架、包伤口,到废墟上消毒防疫,他每天从早上5时多一直忙到深夜,然后裹着睡袋睡在水泥地上。临走前,他给老伴留下了一张纸条:“如果我抗震救灾死了,不要把我的尸体抬回来,就把我留在当地吧,跟地震中死难的人埋在一起。”

素以慈善著称、曾捐款1.81亿元、在今年四月揭晓的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上名列榜首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得知汶川发生大地震,当即决定捐赠善款650万元,并率领中国第一支民间志愿抗震救灾队伍——120余名员工,60余台吊车、推土机、挖掘机,自带口粮,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火速赶到重灾区都江堰、北川等地实施紧急救援。在灾情最为严重的北川中学的废墟中,他们抢救出几十名学生,挖掘并背出208位遇难者的遗体。陈光标率领员工一直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迄今已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称为“最美丽警花”的四川江油26岁女民警蒋小娟,从地震发生之日起就坚持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她忍痛把自己几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孩子交给家中老人代管,却用自己甘甜的乳汁连续多日哺育了9个急待喂养的重灾区婴儿。

四川省彭州市28岁的女民警蒋敏,在地震灾害中痛失包括亲生父母、两岁女儿在内的10位亲人,但她却把悲痛深深埋在心底,不吃不睡一直奋战在安置灾民的繁忙工作中,直到因过度劳累晕倒在救灾现场。公安部授予她“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称号。

劫后余生的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在地震中痛失包括儿子在内的15位亲人,但他坚守抗震救灾第一线,没有眼泪,没有悲伤,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他到底是无情、麻木还是坚强?他的回答很简单:“救灾,让所有活着的人没功夫伤心!”“总有一天,我会大哭一场!”

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导处主任谭千秋,在强震发生的那一刻,地动山摇,天崩地裂,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讲台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泥块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讲台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幼小的生命,他们都生存下来了。而他自己,却在轰然倒塌的预制板重压之下,为并不年长的生命划上了一个悲壮的永久休止符。他走了,抛下年轻的妻子和如花的女儿永远地走了。然而正如他的同事和学生所言,千秋精神必将光耀千秋!

袁文婷老师、苟晓超老师等也都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陈斌老师和几位同事冒死奋力,抢救出了50多个学生,他自己的女儿却下落不明……

在灾难发生时,少年儿童、中小学生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和力量。9岁半的林浩在自救后,把一名已昏迷的同学背出废墟,又毅然重返废墟,再次背出另一名被掩埋的同学;14岁的小女孩邓清清,在被武警官兵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看书;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10多个钟头到达绵阳安置点;3岁的小男孩郎铮,被压在废墟中17个小时,获救被抬上担架时,他在轻轻地说了一声“谢谢叔叔”后,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致以最神圣庄重最令人难忘的敬礼……

在向安全地区撤离的灾民中,一位中年男子背上背着一个大竹篮,篮中坐着年迈的老母。在冰冷黑暗的废墟中,伟大的母爱留下了永恒的光辉。用跪姿护卫襁褓中3个月大的孩子并在手机上留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伏下上身哺育幼儿的年轻母亲们,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雕塑。

在抗震救灾一线,还有一大批恪尽职守、英勇无畏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来自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新闻单位,还有众多港澳台记者。正是他们,把灾情和援救进展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全国、全世界;正是他们,使抗震救灾从第一刻起,就在前所未有的公开透明中进行;正是他们,冒着巨大的危险,或步行、或奔跑,或乘直升机、冲锋艇、越野车,为我们拍下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在这支队伍中形象最为醒目的,有刚追踪报道完奥运火炬登珠蜂,又立即赶赴抗震救灾第一线,为我们发回了大量真实报道的中央电视台女记者张泉灵;有最早深入重灾区,随时进行现场采访报道的凤凰卫视记者令狐利、何润丰;还有采访时遭遇泥石流,冒着随时有可能被掩埋的危险边退边拍的香港有线电视中国组记者林建诚等……

令人难忘的还有那些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烈士。92734机组五勇士——机长邱光华、副驾驶李月、机械师王怀远、机械师陈林、安全员张鹏在出色完成了60多次飞行任务,运送了300多位救援人员、50多名伤员和大批救灾物资之后,于2008年5月31日在完成飞行任务从理县返回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遇难。雄鹰永诀蓝天,令全国人民痛惜不已。五位勇士将自己的生命永远汇入到了川西北的险峻群山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党员!这就是我们的干部!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华夏儿女!他们用自己无私无畏的善行壮举,真实生动地勾勒出了人类最善良的本质。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没有性别之分,没有职业之分,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富贵与贫穷之分,人人都在尽其所能,人人都成为慈善事业的志愿者。大地为之动容,苍天为之落泪。是的!13亿人民的臂膀紧挽在一起,就是又一座万里长城!13亿人民的热泪流淌在一起,就是又一条澎湃长江!再大的痛苦被13亿相除就会变得极其渺小;再小的力量与13亿相乘就会变得极其巨大。

曾有人感叹:“文革”浩劫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人们变得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损人利己、见利忘义、不择手段、见死不救……正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然而今天,遭遇巨大灾难的中国却让全世界刮目相看:中国人民是最坚强最伟大的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国是不可战胜的!而每一个善良正直的中国人也都在内心深处发出感慨:我们民族那些久违的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又都回来了!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呀!

中央电视台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一系列充分、透明、开放、快速、全面的报道,受到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支持和称赞,在全世界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爱的奉献”大型赈灾义演播出过程中,5亿多观众眼含热泪、激情满怀、目不转睛地自始至终观看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整场演出。这场演出的舞台、背景、灯光和服装都是最朴实无华的,但那些泪眼婆娑、表情凝重甚至热泪横流的众多演艺界明星大腕、作家诗人、书画大师,当他们在慷慨悲歌之后,将一大包一大捆的现金投入募捐箱时,人们都觉得,他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倍感亲切、陡生敬意。企事业单位捐款举牌一批一批,此起彼伏,企业家、公务员、各界人士捐款争先恐后,一场晚会下来,捐款总额竟达15亿之多,大爱的旋律、大善的义举如惊涛掠地般打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人间大爱创造了慈善的奇迹。短短的一天、两天,一周、两周,抗震救灾急需的善款以惊人速度增翻叠加:千万、上亿、10亿、20亿、50亿、100亿、200亿、300亿、400亿……人民币、港元、澳门元、台币、美元、欧元、日元……卢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各省市自治区,亚洲、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各国,全中国、全世界都为四川灾区高举起了驰援的臂膀,奉献出了最大的爱心。来自美国、日本、巴基斯坦、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沙特阿拉伯……从万里之遥的欧洲大陆到山水相连的亲密邻邦,从非洲粗犷大漠到亚平宁蓝色海湾,一批批紧急救援物资和捐款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同一个目的地——中国四川!全世界最大的空运客机A380满载着世界人民的深情关爱和救援物资一次次起飞降落在四川成都双流机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世界各国朋友们组成救援队、抢险队、医疗队、志愿者队伍开赴四川灾区,搜索生命、抢救伤员、抚慰心灵……

开放的中国坦然地接受了来自世界各方的援助,她也将一如既往以无私的大爱回报世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决不只是温婉动听的歌曲,她还昭示着整个世界光明美好的未来。

我们曾经认为,美国的社会慈善业绩骄人,那里不仅有闻名全球的慈善大腕,而且有遍布全国的慈善机构。粗略统计,美国的非赢利性慈善组织就有140多万个。有75%以上的美国公民曾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捐款1000多美元。13岁以上的人口中,有50%以上每周从事志愿服务四个小时。

然而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虽然我们的慈善机构还没有美国那么多,我们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正在建设完善之中,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人间大爱与慈善自觉,与美国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令全世界为之动容的还有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那一刻,山河呜咽、大地同悲。共和国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苍生下降,共和国第一次为遇难民众举行了最高规格的隆重葬礼。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到乡间市井的平民百姓,13亿人民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全球华人在悲壮高亢的警报和汽笛声中肃立垂首,给罹难同胞的生命以最高的尊严。华夏大地在刻骨铭心的悲痛追思中度过了整整3天共72个小时。泪水和哀思是13亿人民万众一心的洗礼。逝者已矣,生者坚强!13亿人民在泪水和哀思中昂起了倔强的头颅,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抗震救灾为正在进行的奥运圣火传递注入了更深刻的内涵。不管火炬传到哪里,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和火炬手们一起为灾区遇难同胞垂首默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路上有无数双手争先恐后地将善款投入募捐箱,奉献着人间真情,传递着人间大爱。

抗震救灾也让我们深刻反思,特大自然灾害突然袭来,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痛定思痛,需要我们总结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实在太多太多。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防范机制?应该如何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开展各种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教育和演练?我们应该怎样在各行各业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观念,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抗震救灾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开展民间慈善的成功经验。

这次伟大的实践告诉我们,慈善事业人人可为。在万民垂泪、天坠共擎的日日夜夜,几乎所有行业、所有部门、所有领域、所有人员都积极自觉地行动起来了!心灵的共振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人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能出技能、有资源出资源……20万志愿者大军活跃在救灾现场,协助搜救,抚慰灾民,运送物资,开展心理疏导……许多离退休老人捐出了有生以来最大一笔善款,甚至最需要帮助的那些弱势人群也成了义无反顾的捐助者。这一切,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好道德,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像抗震救灾那样,迅速有效地激活中国慈善组织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制和税收环境,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慈善救助模式,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

此次抗震救灾,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慈善事业最为需要及时强大的舆论宣传;领悟到了各相关部门应该怎样充分调动和激发公民的慈善意愿,应该怎样生动感人地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先进典型;慈善机构应该怎样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活动,应该怎样通过这些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慈善事业,奉献自己的爱心;特别是让我们看到了应该如何发动广大企事业单位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抗震救灾又一次有力地证明,创造社会财富的众多企业,是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源头活水,他们慈善的意愿如何,支持慈善事业的力度如何,是决定我国慈善事业规模大小的重要因素。

抗震救灾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发展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环境、法制环境和客观条件,是各级政府多么重要的职责。抗震救灾催促着我们,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有关慈善公益事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步伐,规范各类社会性募捐活动,落实好国家规定的捐赠优惠政策。

抗震救灾警示人们,必须认真管好、用好善款和各种捐赠物资,公开透明、阳光运作,充分体现捐赠者的意愿,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决预防和惩治贪污腐败及一切亵渎慈善事业的犯罪行为,只有这样,慈善组织才能迅速开发出更多的社会慈善资源,善良的人们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慈善捐助的行列中来。

总之,抗震救灾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太多的震撼,太多的启示。它是中国慈善事业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它为中国慈善事业的成功推进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和希望。慈善精神与人间大爱,在抗震救灾的悲壮实践中放射出了最灿烂的光辉!我们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作者现为中华慈善总会荣誉会长,国际慈善基金会名誉会长)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浅析中华慈善文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2015中国慈善排名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