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①

2010-01-11 09:39王传玲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文学校华文华人

王传玲,洪 明

(1.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英国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①

王传玲1,洪 明2

(1.2.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英国;华文教育;中文学校;历史

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20世纪 50年代末以前的初步发展,到 20世纪 60年代初至 80年代末形成的第一波热潮,再到 20世纪 90年代至今的新高潮。目前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移民潮的涌入构成了英国华文教育两次跳跃发展的直接动因;英国政府语言政策的变革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华人社会的倾力支持为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香港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外部环境支撑。英国华文教育的未来变革应注重与主流学校的协调与耦合,以形成合力,相互促进,使华文教育既能满足英国经济与文化教育发展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又能符合英国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基本诉求。

一、引言

英国是欧洲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英国的华文教育不仅起源早,而且其中文学校的数量和规模也是其他欧洲国家难以媲美的。与对东南亚国家的研究相比,我国对英国华文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这与英国在欧洲华文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极不相称。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影响英国华文教育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探讨。鉴于“华文教育”和 “中文教育”在使用中经常存在概念混淆的状况,为使研究具有明确的对象范围,本文将“华文教育”定义为华人在入籍国对华侨、华人子女以及其他要求学习中文的人士实施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即中文学校中的教育;“中文教育”则不仅指华人办的中文学校的教育,而且也包括了英国学校系统(公校和私校)以及孔子学院所提供的中文教育。本文只研究“华文教育”,“中文教育”只在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才有提及。

二、英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作为欧洲华文教育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华文教育大约起始于 20世纪初,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 50年代末以前,华文教育获得了初步发展;从 20世纪 60年代初至 80年代末,华文教育形成了第一波发展热潮;20世纪 90年代至今,华文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新的高潮,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20世纪 50年代末以前——英国华文教育的初步发展

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相比,华人迁往英国居住的历史较晚。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应对工业化进程中劳力不足的主要手段是依靠圈地运动中的劳力转型和大量使用童工。当美国和澳洲还都处于不断开疆破土和挖掘金矿以积累财富的过程中时,英国已经开始走向“日不落”的大帝国了,它对使用外来劳工筑路、挖矿的需求远比美、澳两国要小,这就决定了它对移民劳工的需求也较小。与美、澳相比,英国华人基层社会的规模和力量都较为有限,英国华文教育产生的时间也更晚些。

据笔者所能收集到的资料,英国第一所中文学校可以追溯到 1914年,是由当时的中国留学生基督教联合会管理的。学校不仅开设汉语课,而且还设有英语、政治、卫生保健等课程,授课内容甚至涉及 “中国政府和战争的意义”、“对世界范围内歧视中国人现象的批判”等政治性话题,俨然中国大陆的学校课程在英国的翻版。6年后,在中国领事、唐人街三位知名人士的资助下,英国第二所中文学校也在伦敦华人最早的聚居点——莱姆豪斯 (Limehouse)建立了。创建伊始,约有 40名华裔儿童和 50位华裔成人注册入学 (Benton et al,2008:185-192)。此外,这所学校的建立和运作,还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援助,他们以自己的知识为早期中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28年创立的伦敦中文学校是英国 20世纪上半期最为有名的中文学校,由有爵士封号的富裕华人以一家餐馆为基础建成。尽管最初只有 20多个孩子注册入学,但师资力量较强,教师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大陆招聘的。7年之后,当时的中国驻英大使还为其添置了新校舍。同时,中国留学生联会也不时地给予许多支持 (Benton et al,2008:185-192)。

这一时期的英国中文学校与 60年代兴建的中文学校有着较大的不同。它们均由华人社会的精英人士和社会上层人士创办或资助创办,有的还得到政府官员的支持。课程设置不仅有语言类,而且还有类似于中国大陆的其他学校课程。由于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十分密切,大陆政治的纷争和摩擦也在英国早期中文学校中表现了出来。如第一所中文学校受年轻留学生的思想影响较大,在政治上较为激进,而第二所中文学校就相对保守,没有开设太多有关政治的课程。这一时期各类中文学校常常因大陆的政治斗争而起伏,这两所学校因而也成为 20世纪上半叶盛行于世界范围内的中文学校左派和右派势力相互斗争的缩影 (Benton et al,2008:185-19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唐人街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到处断壁残垣,几乎成了一片废墟。英国华侨的财产、住房等损失惨重 (李明欢,2002a:238),中文学校由于严重缺乏资金支持而被迫关闭。二战结束后,重新开办中文学校的尝试并不成功,以至于在战后的 10余年时间里几乎没有成功恢复中文学校。尽管开办中文学校的传统在二战以及以后的 10余年时间里被迫中断,但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理想并未泯灭(Benton et al,2008:185-192)。它在等待着60年代的复苏。

2.20世纪 60年代初到 80年代末——中文学校发展的第一波热潮

60年代,建立中文学校 (班)的运动终于在伦敦和利物浦得以复苏并取得成效。“1968年,英国两大华侨社团——‘英国共和协会’和‘英国华商总会’于同一年内相继在伦敦创办 ‘中文学校’” (李明欢,2002b),它们标志着战后英国华文教育的正式开始。

进入 70年代,伴随着华人新生代的出现,华文教育的需求增大,开办中文学校变得紧迫起来,英国华人掀起了中文学校建校热潮。到1984年,中文学校和中文班已达 80多所 (个),学生将近 9000人,有近 1/3的英国华裔学龄儿童就读于这些中文学校 (班) (Benton et al,2008:185-192)。

由于办学实力和生源上的差异,英国中文学校和中文班在办学规模上差别很大,学生多的中文学校可达 1000多人,而规模小的中文学校,学生只有十几人。像伦敦英国华商总会中文学校、伦敦共和协会中文学校、格林威治中文学校都算是规模较大的。绝大部分的中文学校或中文班都没有自己的固定校舍,一些中文学校 (班)是在公立学校不上课的时间,免费使用他们的教室开办的,另一些则在教堂和私人住房里开办 (Benton et al,2008:185-192)。

各中文学校 (班)招收的学生年龄大部分在 5~14岁左右,也有小至 3岁,大至 18岁的。在教学时间上,中文学校 (班)一般都是利用周末授课,一些中文学校 (班)一周只开办一个小时,有些开的时间则会更长一些。中文学校的主干课程是汉语,但也包括一般的知识、艺术、书法、音乐和舞蹈等。教学重点一般放在口语能力而不是读写能力上。尽管当时也有少数学校教授普通话和简体字,但大部分的中文学校 (班)是以广东话和繁体字教学的。教材则来自于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Benton et al,2008:185-192)。

这一时期,中文学校 (班)教师的处境有所改善。早期教师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没有工资,还要自己支付交通费用;但是到了 80、90年代,这些费用的大部分就由家长来支付了,一些教师还可以领到由当地政府支付的工资(Benton et al,2008:185-192)。

英国华人居养方式的改变对这一时期华文教育的发展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60年代后英国华人社会抛弃了 “祖母教育”的居养模式,这为华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英国华人群体中有大量来自香港的在英国从事餐饮业的人员,原本他们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习惯:将孩子留在香港的祖母那儿照料,直到孩子长大后才将孩子接到英国,从而确保孩子能说流利的母语,同时又能让父母在英国专心工作。6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香港移民向安居转化,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父母、子女从香港带到英国,“祖母教育”随之衰微,必然需要中文学校 (班)来补偿 (Benton et al,2008:185-192)。

总起来看,这一时期英国华文教育呈现出了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中文学校的规模和数量有所扩大和增加。这一方面与这一时期英国华人移民的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有关。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英国政府开始为中文学校提供少量的资金支持,香港政府也为英国中文学校提供了课本和资金,华文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其次,中文学校 (班)主要以业余补习的方式存在。受财力限制和出于融入主流社会的需要,英国华人不可能以建立独立的 “全日制中文学校”为目标,而只是利用正规学校不上课的时间,在星期六和星期日补习中文。中文学校实际上是中国语言文化补习班 (李明欢,2002b)。

第三,“中文学校与华人社团二位一体,相辅相成,或先成立社团尔后由社团发起办校,或先筹备办校而建立社团。” (李明欢,2002b)这一特点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中文学校的建立情况是相类似的。

第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粤语和繁体字”为主的中文学校教育体系。“早期来英的华人移民大多为粤港背景。因此,在这一时期,英国的上百家中文学校基本属于‘粤语和繁体字体系’,教授普通话的中文学校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佚名1,2009)

3.20世纪 90年代至今——华文教育在挑战与机遇中发展

经过 60~80年代的发展,英国华文教育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中文学校数量大致维持在 75~100所左右,学生数在 7000~10000人上下,平均学习年限为5.4年 (Benton et al,2008:185-192)。英国中文学校联会 90年代中期的一项研究,较好地说明了这一阶段英国华文教育的情况。在调查了所属的 90所中文学校后,该联会于 1996年发表报告指出 (Wu Chao-Jung,2006): (1)英国的中文学校遍及英国各地,其中大多数位于伦敦周围地区。 (2)大部分学校周末上课。(3)大部分的中文学校开设的是粤语班,有的学校也设有普通话班。 (4)绝大多数中文学校使用的是由英国中文学校联会提供的教材。(5)只有 10所学校有他们自己的校舍,其余的学校都是租用当地中小学的校舍进行教学。 (6)这些学校的学生数在 21~60之间,教师数在 4~14人之间。(7)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90年代中后期,又曾有大批香港人移居英国,大陆留学生也开始较多地涌现。新移民的到来主要是进一步扩充了中文学校的规模,也多少缓解了师资缺乏的困境,导致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接近 20世纪末,英国的中文学校 (班)增加到了 160所,学生数上升到 15,000人。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比 80年代末增长了 60%左右。这个规模远远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就欧洲范围来看,英国开办的中文学校和招收的学生都是最多的。下表的数据对比,很明确地显示了这一点。

表1:1998年欧洲国家中文学校和中文学生数目

进入 21世纪,英国中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局面:不再局限于华人社会,而是出现了在更广社会层面上向中文语言教育发展的趋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文的实用价值在国际范围内不断提高,英国的主流学校、政府部门乃至其它非中文背景的教育组织纷纷开设中文课程 (伍善雄,2007)。汉语已被正式纳入英国政府认可的现代外语课程。英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不同形式的汉语课程,有相当数量的中学已经开设或正在计划开设汉语课程,甚至不少小学也开始设置中国语言文化兴趣课程 (张新生、李明芳,2007)。同时,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政府在汉语学习和推广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力度,已在英国建立了 12家孔子学院和 22个孔子课堂 (网络孔子学院,2010)。它们在向英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资源以满足其学习汉语的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文学习外部环境日益好转的情况下,英国传统中文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双重的局面:一方面,外部形势趋好,生源增多,中文学校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文教育的实施机构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竞争加剧,挑战增大。

这里最好再来一个表格,给出当前的最新数据!否则文题不符

据《欧洲时报》报道,2005年英国已有中文学校两百多所,教师 1000人左右,学生 2万多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是华裔子弟,也有少量当地的英国人。几乎每个华人社团都有自己的中文学校,华人社区中心也设有中文学校(郭熙,2007:97)。目前英国的中文学校在办学性质上依旧继承着其自身的传统,大都属于非营利性的周末业余学校,不收或只收取极少的学费。师资力量较弱,很多教师是家庭妇女或留学生,并且大多是义务兼职。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

首先,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方面,过去华人子弟学习中文的动力是来自于父母的要求,父母大多认为,学中文是为了家庭内部的交流,是为了继承传统。现在则不尽然,懂得中文的孩子在求职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学生们开始出于职业的考虑学习各种中文课程 (伍善雄,2007)。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除汉语外,许多华校都开设了其他各种能够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课程,包括中国武术、戏剧、舞蹈、民乐、国画等,办有各类兴趣班。中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并重的趋势。

再次,与中文学习相关的各类活动增多。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需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去增进的。这方面,英国的中文教育促进会和中文学校联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常举办普通话朗诵比赛、优秀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中华文化知识竞赛、中文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学习。

第四,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大陆体系的语言和文字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英国涌现出一批有着大陆背景的新的中文学校,传统的粤语体系的中文学校也纷纷开设普通话班,中文学习呈现出了 “普通话和简体字”体系与 “粤语和繁体字”体系并存的局面 (佚名2,2009)。

三、英国华文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教育。在世界各国华文教育发展的大观园里,不同国家华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既具有一些共同性因素,也有一些特殊因素。通过对英国华文教育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有四大要素对英国华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移民潮的涌入构成了英国华文教育两次跳跃发展的直接动因

英国华文教育在 20世纪 70年代和 90年代曾先后出现过两波发展高潮——中文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的猛增。这两波高潮的兴起无一不是与移民的大量涌入相关的。而 50年代之前,由于旅英华侨、华人比较少,对华文教育的需求不是很大,中文学校和学生数目也比较少。

20世纪 50年代以前,英国华侨的总数并不多,直到 1955年,华侨总数不过 3000人,(李明欢,2002a:830)且大量从事海运、洗衣、餐饮等职业。这些人工作流动性强,经济较为拮据,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文盲甚众,生存的压力使得他们对华文教育的需求甚少,这就决定了 20世纪 50年代前英国不具备产生大批中文学校的客观条件。从 50年代中期开始,香港因经济转型带来社会动荡,导致许多世代务农的新界居民无以谋生,他们纷纷以家属团聚的方式移居英国,形成了第一波移民潮,并于 60年代初达到最高峰 (李明欢,2002a:416)。据统计,1965年,英国华侨的总数已激增到45,000人,是 1955年的 15倍 (李明欢,2002a:453)。这是导致英国华文教育在 60~80年代出现第一波高潮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原因。

英国华文教育 90年代的快速发展也是与移民因素分不开的。香港“九七回归”前后又有大批香港人移居英国,大陆移民也开始较多地涌现。据英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1991年英国华人人口 15万人,到 2001年已增至近 25万人,增长率超过 60% (宋连谊,2004)。新移民的到来既为进一步扩充中文学校的规模提供了生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缺乏的困境。

2.英国政府语言政策的变革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英国中文学校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华人移民在人口数量上的一个简单反映,它还与英国政府语言政策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70年代中期之前,英国政府将移民文化和他国语言视为麻烦,认为它们是造成诸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基于这种认识,英国对待包括华人在内的外来移民采取了“同化”政策,除英语外,学校不允许教授其它的语言课程 (佚名3,2009)。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英国学校系统中中文教育的发展,由华人社会自己创办的中文学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70年代中期,英国对移民和语言政策进行了调整。1975年布洛克报告 (Bullock Report)正式承认多种语言并存现象,英国少数族裔学习自己族裔语言的权利得到了尊重和保护。8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反种族歧视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这一情况反映到英国政府的语言政策上,便是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资源的斯旺尼报告和 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的出台 (佚名3,2009)。1984~1989年英国大伦敦市议会及内伦敦中央教育局颁布了《伦敦教育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帮助少数民族(包括华人)发展母语教育 (黄昆章,1999)。上述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中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华文教育的覆盖面大大扩大。

进入 21世纪,伴随着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成为全球化经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为了加强经贸往来,争取中国的庞大市场,英国政府进一步反思其外语教育政策并对其进行调整。2000年,《中英教育合作框架协议》签订,这是英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第一个正式的教育合作协议,它包含了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加强与推进汉语教学的内容 (刘菲文,2008)。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还于 2002年提出了 “国家语言战略”,将汉语列为“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语言”(李晓琪,2005:271)。4年后还将中文普通话设定为中小学学习的第二大外语 (全国人大侨委法案室调研处,2009)。英国上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反映了英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欢迎和重视,这为英国中文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为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

3.华人社会的倾力支持为英国华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华人不仅是中文学校的创办主体,而且他们对华文教育的热情还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作为华人社会一员的教师和家长也为华文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文学校的教师大都收入微薄,生活清苦,但为了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他们不计名利,不问得失,为华文教育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家长们千方百计地为子女创造学习中文的机会和条件,为让孩子到中文学校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每次驱车百里接送孩子上学的现象也不少见。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子女不至于太过“忘本”,减少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对母体文化认同上的代沟与分歧。正是这种强烈的故土情结和希望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共同愿望为华文教育带来了源源不息的动力。

英国中文学校的发展还与其华人社团、教会、留学生联会以及社区中心的大力支持休戚相关。华人社团的资助是英国中文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英国华人社团一贯有重视传统、尊师重教的风气,在办学经费和营运场所上对中文学校的支持不遗余力 (佚名4,2009)。英国中文学校的发展虽然几经变迁,现已有各种层次和类型,但仍以华人社团举办者为人数最多,规模也最大。例如,著名的英国华商总会中文学校和英国共和协会中文学校就是在华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是英国乃至欧洲少有的购置了自己校舍的中文学校 (李明欢,2002c)。英国华文教育界最主要的两大行业协会,即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和英国中文学校联会,均以弘扬中华文化和推动英国华文教育事业发展为自己的明确宗旨,在提供与编写教材、举办师资培训、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0年代末 80年代初,由英国政府部门资助的华人社区组织——华人社区中心出现。华人社区中心旨在帮助华人获得主流社会的服务,每年会有一定的拨款用于举办中文学校 (肖飞,2004)。此外,六七十年代,一批华人教会组织对兴办中文学校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此类学校利用教会资源办学,‘一则传授中华文化,二则弘扬福音’,将教授中文与传播教义融为一体,收效亦颇显突出。”(李明欢,2002b)

4.香港政府的鼎力支持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外部支撑

香港政府与英国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对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曾发挥过特殊的作用。香港是英国华人移民最大的输出地。截止 2006年,英国华人共 40余万,其中近 1/3的人出生于香港 (W 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2010),英国华人社会具有浓郁的香港文化特色,这使得英国长期以来都将粤语作为华文教育的主要教学语言,并得到香港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1982年,英国共有中文学校大约 60所,其中的56所是得到香港政府资助的;1984年,84所中文学校中的 83所是由香港政府资助的。此外,从 70年代早期一直到 1994年,香港政府还曾连续为英国的中文学校提供免费的教科书(Benton et al,2008:185-192),这些都为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直接支持。

进入 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与此相关,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汉语实用价值的增强以及中华文化对现代工商业社会意义的凸显,英国也与世界其他各国一样,涌现出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掌握汉语和中华文化成为青年华裔的优势之一。顺应知识经济的潮流,向华裔青少年提供双语和双文化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已成为英国华文教育界的共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已经将华文教育国际推广工作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来实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在教材研发、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英国华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例如,由侨办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为华侨、华人子弟学习中文编写并免费提供的教材——《中文》,在英国的中文学校就广受欢迎和好评。自 2001年以来,侨办已多次组织讲学团赴英国培训华文教师。此外,侨办还连续多年在国内主办面向海外华文教师、校长的培训班,英国中文学校的华裔教师和校长也积极参加了相关培训,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英国中文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

四、结语

英国中文教育发展的前景十分看好。英国华文教育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由华人社会自办的中文学校缺少稳定、大规模的资金资助,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英国华文教育的发展。

英国政府虽然日益重视中文教育,但主要是对国民学校中的中文教育的支持,主流学校实施的中文教育能够得到政府的资助,而华人社会的周末中文学校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支持。我国政府近年来用于推广海外中文教育的资金,虽然不断增长,但流向周末中文学校数额还较为有限。

面对上述情况,英格兰的部分中文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变革,与主流学校进行合作,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因为不少希望开设中文课程的主流学校虽然能在资金上得到政府的支持,但缺少教师、教材和教学经验,不知中文教育从何入手;而华人社会的中文学校在师资、教材和相关教学资源方面都具有相对的优势,缺少的主要是经费。这就为两者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中文学校与主流学校的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中文学校办学经费以及教学场所的难题,而且也有利于提升中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中文学校与主流学校在师资与教学法上的融合。

不过,从全英范围来看,中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其对主流学校开放的程度还相对较低:全英开设汉语课程的主流学校将近,300所,主流学校对汉语教学的开放度前所未有,而与主流学校建立有合作关系的中文学校目前却只有十来所 (佚名5,2009)。这里就涉及传统中文学校的转型问题。转型是否意味着被吞并?中文学校如何在新的条件下保持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是当前英国华文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影响英国华文教育的上述四大因素看,移民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太大的突变,

华人移民将维持缓慢增长状态。而其他三项因素在打造英国华文教育规模和格局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与以上影响因素相关的当事主体能够相互协调、合作,使英国的华文教育能够以最适切的规模和形式发展,既能满足英国社会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又能满足英国华人社会对华文教育的诉求。

郭 熙 2007 《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黄昆章 1999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

李明欢 2002a 《当代欧洲中文学校概览:发展篇》,《海外华文教育》第 2期。

— — 2002b 《当代欧洲中文学校概览:现状篇》,《海外华文教育》第 3期。

— — 2002c 《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

李晓琪 2005 《汉语教学学刊》,北京大学出版社。怎么回事?

刘菲文 2008 《英语故乡汉语热》,http://paper.people. com. cn/rmrbhwb/html/2008-11/25/content_145507.htm。

全国人大侨委法案室调研处 2009《全国人大侨委:浅谈欧洲的华文教育 》,见 http://www. sqw.com/tml/dv_453109478.aspx,-03-18。

宋连谊 2004 《近五年英国汉语教学综述》,国外汉语教学动态第 2期。

网络孔子学院 2010 《欧洲孔院分布》,见 http://college.chinese.cn/node_3695.htm。

伍善雄 2007 《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做专题发言 》,见 http://www. hwjyw. com/zt/hjyth5/dhhd/200711/t20071104_9159. sh tml。

肖 飞 2004 《海外掠影:华人子弟学中文留学一族遍英伦 》,http://news. xinhuanet. com/overseas/2004-10/23/content_2129300.htm。

佚 名12009 《漫谈英国中文学校的历史》 (三),见 http: //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s0a.html。

佚 名22009 《漫谈英国中文学校的历史》 (四),见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v00.html。

佚 名32009 《漫谈英国中文学校的历史》 (二),见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ofi.html。

佚 名42009 《个人专访:筑梦华文教育》 (下),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lv6.h tml。

佚 名52009 《汉语教育:期待与 “主流”共舞 》,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 _605f02a90100eaaa.html。

张新生,李明芳 2007《英国汉语教学的现况和趋势》,《海外华文教育》第 2期。

GregorBenton,Edmund Terence Gomez 2008The Chi-nese in Britain,1800-Present Econom y,Transnationlism,Identity,The Palgrave Macmillan.

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0 British Chinese,http://en.wikipedia.org/wiki/British_ Chinese#Education_and_employment.

Wu Chao-Jung 2006 Look who’s talking:language choices and culture of learning in UK Chinese classrooms,LanguageandEducation.Vol.20,No.1.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WANG Chuan-ling1,HONGMing2
(1.2.College of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7,China)

United Kingdom;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Chinese language school;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before late1950s,it experienced its initial development;between early 1960s and late 1980s,it for med the first developmentwave;and since the 1990s,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UK has been undergoing a new upsurge.Currently,it is confrontedwith the new phase in whic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coexisting.The development of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ismainly influenced by four factors:the influx ofmigration has formed the directmotive for its twice leaping development;the language policy reform of British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policy space for its development;Chinese community's persistent efforts have provided a driving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Hong Kong Government's full support and our motherland's prosperity have offered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it.The future reform ofBritish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coordination and coupling among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and mainstream schools to enabl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o develop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scale and forms.It can not onlymeet the demand of British economy and cultural education o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but also correspondwith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British Chinese community to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G749;H195

[文章编号 ]1674-8174(2010)04-0019-08

2010-09-14

王传玲 (1983-),女,山东济宁人,硕士,比较教育学专业;洪明 (1964-),男,安徽黄山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海西教育传承与两岸教育交流研究”(1240212-02)

①非常感谢《华文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专家以及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扬光老师所提供的各种帮助!本文但凡有任何谬误,一律由作者本人负责。

【责任编辑 宗世海】

猜你喜欢
中文学校华文华人
何为“华人”?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只会英语不懂中文能到哪家公司就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澳大利亚中文学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
中文学校
杭州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