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安娣”探析

2010-01-11 09:39王晓梅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书面语华语马来西亚

王晓梅

(马来亚大学语言暨语言学院,马来西亚,吉隆坡 50603)

马来西亚华语社会称谓语“安娣”探析

王晓梅

(马来亚大学语言暨语言学院,马来西亚,吉隆坡 50603)

安娣;社会称谓语;语言变异与变化;马来西亚华语

“安娣”(Aunty)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华语中特有的社会称谓语,用以指称女性长辈。本文分析了其来源及其语义范围,并通过对中学生和成年人两组问卷调查的分析,来探讨调查对象对“安娣”一词的态度及其使用情况。此外,“安娣”一词近年来开始有语义范围扩大的趋势,可以受 “很”的修饰,并且带上贬义的色彩,而与之相应的“安哥” (Uncle)一词也有类似的发展趋势。反观较书面化的“阿姨”、“叔叔”等社会称谓语,却没有类似的语义发展。本文探讨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从语言变异的角度分析了“安娣”与“阿姨”在马来西亚的分布情况。

1.前言

社会称谓语是反映社会结构和变化的最好的镜子,社会的变化、时代的演进都反映在社会称谓语的变化上 (郭熙,2004:220)。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语言变化,这包括了社会称谓语的变化。例如,“太太、小姐、女士”等一系列的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在中国大陆复活或者出现 (葛燕红,2005;伦茜,2008),这不仅标示着现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更反映了新时代社会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变化。另外,也出现了亲属称谓语外化的现象 (潘攀,1998;江结宝,2005),即使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非亲属对象的现象,例如“阿姨、大嫂、大姐”等,用以拉近社会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尽管新的社会称谓语不断涌现,但是在人际交际中仍然面对称谓缺位的现象(陈建民 1990;郭熙,2004;李璐,2008),即找不到适当的称谓语来称呼特定的对象,例如学生如何称呼女教师的丈夫。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一个社会的称谓语形式与其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变化和变异都是常态,这不仅适用于中国社会,也同样适用于海外华人社会。

1.1 研究问题

本文即是从一个流行于海外华人社会的社会称谓语出发,来探讨它变化的机制及其变异的形式,从而预测它在未来的使用情况。我们选择“安娣 (Auntie/Aunty)”一词,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1)它是目前马来西亚普遍使用的社会称谓语,而又未见于中国大陆、台湾等华人地区②“安娣”也见于新加坡华人社区,但《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词典》(汪惠迪,1999)并未收录,而《全球华语词典》(李宇明,2010)开始收录这个词。; (2)它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用以指称女性长辈,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似乎开始排斥这一称谓语,并且带有一定的反感情绪。这是否意味着 “安娣”一词的语义有所变化呢?另外,我们也观察到,尽管 “安娣”在口语层面的使用非常广泛,书面语中却较少看到,这是否说明 “安娣”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尚未定型?或者马来西亚华人尚未接受它进入书面语呢?

基于以上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做了一次小型的调查,试图通过这次调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安娣”的语义范围是什么?(2)“安娣”在马来西亚的使用情况如何?(3)“安娣”有无语义扩展的现象?(4)“安娣”与 “阿姨”有何异同?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三种研究方法,即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书面材料收集法。问卷调查主要目的是掌握马来西亚华人使用“安娣”的基本情况及其态度,抽样并非是严格的随机抽样,而是抽取两组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46位中二学生和 10位从事出版业的成人。由于两组的结果并未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在之后的分析时将它们合并。访谈法主要目的是深入搜集调查对象对 “安娣”的认知与认同情况,我们分别访谈了一位 60岁左右的女性、一位 35岁左右的女性和一位 40岁左右的男性,均为马来西亚华人。书面材料收集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类书面材料的收集,总结 “安娣”在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使用的书面材料包括中文报纸《星洲日报》、独中学生募捐卡、小学生漫画书《哥妹俩》等,另外,我们也利用了一些网络资料,例如部落格等。

1.3 文献回顾

现有文献中尚未发现有关“安娣”的专题研究,不过潘碧丝 (2008)曾就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社会称谓语做过比较。她在调查中,分析调查对象 (215位马来亚大学的学生)称呼生意人主要选择的称谓形式时,提到过 “Aunty”,但未做详细的分析。在她的文章中,“Aunty”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其中文书写形式并未出现,也许作者认为在书面语中 “Aunty”更适合记录该词。本文希望通过对“安娣”这一社会称谓语的深入分析,厘清它的语义范围及使用情况,并探讨近年来出现的语义扩展现象,填补这一方面的研究空白。

2.“安娣”的语义范围

2.1 “安娣”的来源

“安娣”一词来源于英语,其原形有“Aunty/Auntie/Aunt”三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根据《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它的基本意义是 “sister of one’s father or mother,wife of one's uncle” (父亲或母亲的姐妹,叔叔的妻子)。可见在英语中,它原本是一个亲属称谓词。

2.2 “安娣”的语音

在马来西亚华语中,“安娣”读成 [an3 ti:55],第二个音节元音较长,声调较高,[t]为不送气辅音。这与后文提到的香港粤语采用的语音形式不同,或许是受到马来语语音特点的影响,马来语中没有送气辅音,音节重音通常落在最后一个音节。因此外来词借入华语时,体现为后一音节声调升高以对应其原本的重音形式,送气辅音转为相应的不送气音。然而,这个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①马来西亚粤语外来词的语音特点的分析,请参见王晓梅 (2006)。

2.3 “安娣”的传播

据访谈对象陈太 (60岁左右)的回忆,马来西亚上个世纪 80年代之前都很少听到 “安娣”这个称呼语,华人基本上使用各自方言(如客方言、粤方言、闽方言等)的称谓系统。例如,客家人可能更多地使用 “阿嫂”。“安娣”很可能从香港传入,而传播的途径有可能是香港电影和电视节目。从 1970年代起,大量香港影视剧涌进马来西亚,由于吉隆坡的强势方言是粤方言,因此以粤语为媒介语的港剧颇受欢迎。而香港粤语中,已经从英语中借用了 “安娣”一词,不过语音形式经过了一定的改造,发音为 [an2 ti:31]。与马来西亚华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后一音节,声母为送气辅音,声调为降调。

2.4 “安娣”的基本指称范围

“安娣”一词的指称范围与普通话中的 “阿姨”、“伯母”是否相同呢?它的指称对象有哪些显著特征?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认为“安娣”等同于 “阿姨”的有 38人,占总数的67.9%,而认为 “安娣”与 “伯母”大致相同的只有 14人 (25%)。这个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对“安娣”一词的认知,基本上他们认为“安娣 =阿姨”,但是不等同于 “伯母”。这个结果在预料之中,因为在所谓规范的华语中,只有 “阿姨”一词,没有 “安娣” (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这两个称谓语的使用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下表1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表1:“安娣”与 “阿姨”的比较

在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安娣”可以用以称呼祖父母辈的女性,而“阿姨”却不能;“安娣”有时用来称呼远亲或者姻亲关系中的长辈,尤其是那些有称谓缺位的对象,例如姐夫的母亲,但是一般不称“阿姨”;另外,下文中即将提到的语义扩展情况,“安娣”的语义有扩展的趋势,而“阿姨”没有;就语体的分布来看,“安娣”可以在口语中使用,而 “阿姨”多用于书面语,很少在口语中使用。因此,我们认为“安娣”和“阿姨”不是完全等同的。

那么,“安娣”们都有哪些特征呢?根据调查结果,41.1%的调查对象选择 “已婚”;30.4%的人选择 “与父母同辈”;另外,19.6%的人选择“有小孩”。这个结果说明调查对象对于“安娣”的认知还不清晰,三个特征的选项都未超过 50%,说明没有一个主流的趋势。下表2是调查对象在口语层面使用 “安娣”的情况。

表2:“安娣”的指称对象

我们可以看出,前三项 (即母亲的女性朋友、与母亲同辈的陌生女性、同学的母亲)都超过了 70%,而后两项也超过了 25%。这说明“安娣”指称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辈的女性,但是不排除祖父母辈的女性。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把 “安娣”的基本指称范围总结为“女性长辈”,而且既可以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以背称。

3.“安娣”的使用情况

这一部分主要关注“安娣”在口语和书面语层面的使用情况。71.4%的调查对象 (N=40人)自报经常使用“安娣”这一称呼语;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 98.2%的调查对象(N=55人)从来不会在书写时使用 “安娣”;而且他们在阅读中也很少读到这个词,甚至有69.1%的人从来没读到过这个词。这个结果说明调查对象对于 “安娣”在语体中的分布相当清楚,其认知也相当一致,即多数用于口语,而不用于书面语。究其原因,这个结果受到学校教育的极大影响。小学生们在写作文时,老师只允许使用 “阿姨”,而不允许使用 “安娣”,造成口语与书面语的脱节。事实的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搜集了一些相关的书面材料,从中考察“安娣”在书面语的使用情况。

3.1 中文报纸

我们主要选取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星洲日报》来看 “安娣”的使用情况。该报的语言使用比较规范,报道的内容也相对正式,其中新闻版 (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尤其注意措辞。因此,如果该报使用“安娣”的话,说明中文媒体对该词的接受度是很高的。我们搜索了该报的新闻标题,结果有以下发现:

(1)督學:官員投訴衣著不標準·有些教師像“安娣”①《星洲日报》标题采用繁体字,内文使用简体字。(2009年 10月 19日 )

(2)官爺應向“安娣”學採購 (2009年 12月 4日)

(3)告訴你哪裡好吃·安娣美食誌報料(2009年 1月 24日 )

(4)自創風趣順口溜推銷肉鬆·安娣網絡人氣指數爆燈 (2009年 11月 3日)

(5)聽見有人叫我“安娣”(2009年 5月 1日 )

其中 (1)和 (2)都是新闻标题, (3)(4)(5)是副刊标题。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推论,《星洲日报》已经接受了 “安娣”的中文书写形式,并未用“阿姨”代替,而且基本上都无法用“阿姨”替代。除报纸外,我们也发现,戏剧名称也使用 “安娣”,例如 TEA剧场于 2009年 11月 6日至 8日演出的话剧《安娣万岁》。博客 (部落客)也以 “安娣”冠名,例如“名师安娣”是一位来自雪兰莪州的教师创立的 “部落格”①该博客的网址为:doushifengyu.blogspot.com。

3.2 小学生读物《哥妹俩》

《哥妹俩》是广受马来西亚小学生欢迎的中文漫画书,由徐有利主笔,漫画以果果和美美两兄妹的故事为主,语言相对规范。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安娣”的用例,如:

(6)推销员:“安娣,要买瓶护发素吗?”

(7)推销员:“安娣,你可要好好管教这两个孩子!”(2009:30)

推销员大概是 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称呼果果和美美的妈妈为“安娣”。显然,这似乎违反了 2.4的结论,即 “安娣”用以称呼女性长辈。这是否说明 “安娣”的语义范围有所变化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 4.2讨论。

3.3 独中学生筹款卡

华文独立中学 (以下简称 “独中”)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出资筹办的全日制华文学校,教学媒介语以华语为主。由于未得到政府的教育拨款,独立中学的学生每年都要举办筹款活动,由学生到校园外募捐。在募捐的过程中,学生需填写募捐卡,将捐款人的资料和款项记录下来,呈报给校方。通常捐款人不留下真实姓名,而只是以姓来称呼,或者只是以性别来区分,因此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称谓语的宝贵资料②筹款卡中女性的称谓语有:MsWang、叶太、邹婆婆、Miss Tan、李太太、方姐、王小姐、庄女士等。。

此次研究选取吉隆坡某独立中学中二学生③这批学生也是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2009年的筹款卡,全班共 46人,其中 13人的筹款卡记录了与“安娣”有关的称谓语,分别为 “Aunt、Aunty、Auntie”。其中 “Aunty”的使用人数最多,共 9人,使用频次为 39次。但是没有一位学生使用“安娣”。

这个结果说明,学校教育始终执行规范的标准,正如前面问卷调查的结果所显示的,几乎所有的人在书写时都不曾用过“安娣”。

3.4 小结

这一部分的资料显示,马来西亚的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已经渐渐接受了“安娣”这个书写形式,并且开始使用。但是,教育领域仍将其排斥于书面语之外,这显示语用与规范之间存在着差距。

4.“安娣”的语义变化

如前所述,“安娣”一词的基本指称范围为“女性长辈”,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然而,我们观察到,近年来它开始有语义扩展和转移的趋势,可以受“很”的修饰,并且带上贬义的感情色彩。而这种负面的感情色彩首先体现于女性对它的排斥。

4.1 女性对“安娣”一词的认知

下面这篇短文即反映了马来西亚女性对于“安娣”的反感情绪。

(8)靚女最怕變安娣 (节选)

“女人最恨人家稱她為安娣,安娣者,老女人的代號也。將安娣叫成小姐,被叫的人明知叫錯了,也不會點穿,心裡沾沾自喜保養有方,這種成就感不能不和他人分享。所以老安娣給人稱為“靚女”,一定喜不自勝,更要告訴隔壁的同輩的安娣,人家收報佬不知多有眼光,居然第一眼便知道她還不是很老,還很自然的把她叫著“靚女”呢!將安娣叫成靚女,沒有人會拒絕。但是,把小姐叫成安娣,對女人來說是一種恥辱。沿門挨戶去做生意的推銷員如果掌握不到女人怕老的心理的話,老吃閉門羹也是活該的,給老板炒魷魚也是罪有應得的,如果給屋子裡的女人丟臭雞蛋也是不出奇的。”

(《星洲日报》2001年 3月 31日)

以上这段文字透露出现代女性的一些心理特征,她们倾向于较年轻化的称谓形式,排斥那些较老的称谓。因此,“小姐”与 “安娣”之间的区别就被放大了。“小姐”①“小姐”在马来西亚并没有任何负面的感情色彩,是个感情色彩中立的社会称谓语。适用于未婚女性,而“安娣”适用于已婚女性。但是如我们在 2.4的讨论,调查对象并不完全认同 “安娣”用以称呼已婚女性。由此看来,心理认同在这里起了一定的作用,即大家都不喜欢被“叫老了”。我们的访谈对象针对这一现象做了如下的评论:

(9)“现代人不认老,有些人不喜欢别人叫她 ‘安娣 ’,可以叫 ‘阿嫂 ’,或 ‘名 +姐 ’。”(访谈对象一,女性,60岁左右)

(10)“我虽然没有结婚,但是不介意别人叫我安娣。” (访谈对象二,女性,35岁左右)

(11)“‘安娣’一般用于教育程度较低的阶层,中年男性很少使用该词称呼长辈女性,女性用得较多。”(访谈对象三,男性,40岁左右)

看来老年女性也存在同样的心理认同问题,访谈对象一提供了两个替代 “安娣”的称谓形式,“阿嫂”或者 “名 +姐”,来迎合那些较在意的称谓对象。访谈对象二再次证明结婚与否并不是使用“安娣”的绝对条件。访谈对象三透露出另外一个信息:“安娣”的使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当然,这需要开展另外一次调查才能下结论。不过,这也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女性对“安娣”的排斥也许与这种负面的社会认知有关。尽管如此,“安娣”的核心意义并无任何贬义的色彩,其使用也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②如《靚女最怕變安娣》一文所示,某些社会场景下使用“小姐”替代“安娣”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4.2 “安娣”的语义扩展与语义转移

我们发现,在实际的使用中,“安娣”指称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其基本指称范围 “女性长辈”。如我们在 3.2举出的例子,推销员以 “安娣”称呼已婚女性顾客,而推销员与被称者同辈,甚至比被称者年长。这也许是一种 “从小称”,即按照小辈的称呼方式来称呼对方。但是,在一些社会场景下,例如菜市场,即使是异族小贩 (例如印度人)也会以 “安娣”称呼其女性顾客。这时就很难用“从小称”来解释,而只能从语义扩展的角度来解释了。也就是说,“安娣”一词的指称范围已经从 “女性长辈”扩展至“女性长辈或同辈”。当然,指称同辈时必须附加一些条件,即在非正式场合称呼女性顾客。

另外,如果我们结合一些与“安娣”有关的新的语言组合模式来分析,就会发现它也有语义转移的现象。如: “很安娣”、 “安娣Look”。“安娣”可以进入 “很 +名词”这个结构里,并且可以直接做定语,修饰另外一个名词。我们来看一个例句:

(12)放学后,我是安娣,学生看到我的安娣 look,基本上要用至少十分钟拼凑,才能把名师与安娣联想在一起。(http://doushifengyu.blogspot.com)

(13)我承认,有时候我很安娣。(vivienfoong913. blogspot. com/2010/04/bonus-link.html)

例 (12)中的“安娣”不仅指具有一定的外表特征 (例如服饰较随便,甚至不修边幅,大多不注重打扮),而且也有一定的行为特征(例如精打细算,举止不够斯文等),通常与家庭主妇联系在一起。而 “很安娣”则是指典型的具备以上外表和行为特征的女性。如例(13),该部落客实为一名年轻女性 (20岁左右),但却自称 “很安娣”,显然是取其行为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社会称谓语的“安娣”多了一个义项,它还可以用作普通名词。

4.3 小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 “安娣”语义变化的过程小结如下: (1)首先,它从源语言 (即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借用为马来西亚华语中的社会称谓语; (2)接着,它从指称女性长辈的社会称谓语,扩展为指称女性长辈或同辈;(3)同时,它也由一个社会称谓语转用为一个带有些许贬义色彩的普通名词。

5.讨论

首先,我们依次回应 1.1所提出的研究问题:(1)“安娣”的语义范围是什么?“安娣”用以指称女性长辈或同辈,尤其是父母辈的女性。(2)“安娣”在马来西亚的使用情况如何?“安娣”广泛使用于马来西亚华语口语中①如前所述,本研究的调查样本较小,并非严格的随机抽样,因此不能反映华人社会的全貌。后续研究可拓展取样范围,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书面语中也开始出现其用例,中文平面媒体已经接受“安娣”这个书写形式,但是教育领域仍然将其列为不规范的词汇。 (3)“安娣”有无语义扩展的现象?“安娣”出现了新的义项,可以用作普通名词使用,并且扩展为可以指称同辈女性,但是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4)“安娣”与“阿姨”有何异同?它们并非同义词,使用情况有所不同,语体分布也不同,不可互相取代。

我们可以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分析“安娣”和“阿姨”的关系,这两个语言变式分别用于口语与书面语。然而这个分布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安娣”开始进入书面语,有取代 “阿姨”的趋势。与“安娣”对应的称呼男性长辈的“安哥” (Uncle)也有类似的变化轨迹,口语中基本取代较规范的“叔叔”,而且开始在书面语中使用。

那么,为什么马来西亚华人能接受这两个源自英语的社会称谓语,而不用标准的现代汉语“阿姨、叔叔”呢?这与马来西亚的英殖民背景不无关系,由于长期受英语的影响,人们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一定的兼容性 (Cultural compatibility) (邹嘉彦、游汝杰,2001:171)。另外,对于一个多元民族、多元语言的社会②马来西亚由三大族群构成,人口比例依次为:马来人 (65.1%)、华人 (26%)、印度人 (7.7%)。来说,族群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 “安娣”这一形式不仅通行于华人社会,也广泛使用于族际交流,因此其使用价值比 “阿姨”更高,它本身就是马来西亚文化融合的体现。其次,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由不同的方言群③较大的方言群有:福建人 (操闽南话)、客家人 (操客家话)和广东人 (操粤语)。构成,不同方言有不同的称谓系统,而“阿姨”来自华语,并没有坚实的民间基础,对当地华人来说缺少熟悉度。另外,在马来西亚华语中,“阿姨”的语义范围相对稳定,较多用于亲属称谓,与“安娣”有较明确的分工。但是,随着 “安娣”进一步地书面化,它将取代 “阿姨”指称非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区稳定的社区词④在本文修改的过程中,《全球华语词典》面市。该词典收录了 “安娣”、“安哥”,其中对 “安娣”的解释为“对中年妇女的称呼”,通行于新马地区。尽管这个解释还需要斟酌,但却说明“安娣”的使用已经相对稳定了。而于 1999年出版的《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词典》却未收录这两个词,这说明 10年前它们尚未为语言学家所接受。。

陈建民 1990 《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现象》,《汉语学习》第 1期。

葛燕红 2005 《南京市 “小姐”称呼语调查分析》,《中国社会语言学》第 2期。

郭 熙 2004 《中国社会语言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江结宝 2005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语言研究》第 10期。

李 璐 2008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语言研究》第 6期。

李宇明 (主编) 2010 《全球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怡学出版社。

伦 茜 2008 《从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看现代女性时代特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潘碧丝 2008 《马来西亚华语与普通话社会称谓语比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 3期。

潘 攀 1998 《论亲属称谓语的外化》,《语言文字应用》第 2期。

汪惠迪 1999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词典》,新加坡联邦出版社。

张芳杰 (主编) 1990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

邹嘉彦 游汝杰 2001 《汉语与华人社会》,复旦大学出版社。

An Analysis of the Address TermAn Di(安娣,Aunty)in Malaysian Mandarin

WANG Xiao-mei
(Faculty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Malaya,Kuala Lum pur50603,Malaysia)

An Di(安娣,Aunty);term of address;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Malaysian Mandarin

An Di(安娣,Aunty)is a unique term of addres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for addressing elder females.This paper analyzes its origin and semantic range.Based on a survey on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adults,the presentpaper studies the usage ofAn Di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attitude of these subjects towardsAn D i.It is found that the semantic range ofAn Diseems to be expanded in recent years.For instance,it can be modified byhen(很)and is attached with derogatorymeanings.However,its correspondingwritten formA Yi(阿姨)has not experienced such semantic change.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asons leading to such difference in these address terms.Further more,An D iandA Yiare comp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variation.

H179;G749

A

1674-8174(2010)04-0034-07

2010-05-31

王晓梅 (1974-),女,山东人,马来亚大学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①本文曾在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第七届国际会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0年 5月 7~9日)上宣读 ,在此感谢与会学者的意见。本刊匿名评审也对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也致以万分的感谢。

【责任编辑 匡小荣】

猜你喜欢
书面语华语马来西亚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有你在可真好呀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