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地理复习

2010-02-08 08:54河南省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472400郭钢岁
地理教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等温线水资源

河南省渑池县教体局教研室(472400) 郭钢岁

复习课怎么上,不少教师感到困惑。在此权作探讨。所引用的课本资料主要出自本地现行的大象版新课标教科书。

一、注意归纳总结,教学生学会认知

新课标地理教科书的编排,不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和系统,而是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地理知识和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教学内容也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特色;但是把全部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学习或认识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换言之,新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因此,复习课应注意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的零散的知识学习上升到系统的学科学习方法论的认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走进世界第一大洲”课后的阅读资料“知识卡片的制作方法”就向学生指示了学习大洲地理的一般方法。如图所示。

例1.联系课本内容,举例说明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

(1)八年级地理讲,我国地形类型多样,五种地形齐全;山区面积广大(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七年级地理讲,“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有狭小的平原,东京湾附近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由此,可以得出认识区域地形特征首先:看它有哪些种类的地形,不同地形之间的数量关系怎样,以哪种地形为主。

(2)八年级地理讲,我国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每一种地形内部,地貌景观差异也很大,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地形的复杂程度。七年级地理讲“澳大利亚的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形不同,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为北艾尔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那里沙漠广布。”由此,可以总结出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第二个方面:看各种地形在地域空间的排列组合状况。

(3)八年级地理讲,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大阶梯状分布。西南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大致在1000-2000米之间,为第二级阶梯;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除少数山地外,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七年级地理讲,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的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位;中部高,四周低,大河呈放射状流向四周;地势高低起伏最大,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有海拔-400米的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由此,可以总结出认识区域地形特征的第三个方面:看地势的高低(海拔多少)及其起伏变化(相对高差)。

二、在比较中学会认知,加深认识

例2.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8℃,最低温度为-66.7℃;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为-50℃,最低温度为-88.3℃。简要说明同属极地地区,二者纬度相当,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

引导学生从课本讲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考虑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二者纬度相当,纬度因素可以不考虑。从海陆因素看,①南极地区以大陆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二者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存储不同;②世界大洋是统一的水体,洋流使北冰洋海水与其他大洋存在热量交换;③南极是冰雪覆盖的大陆,相对于北极,在有阳光照射的季节,冰雪对阳光的反射率高,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从地形因素看,④南极地区海拔高。⑤南极多大风,根据生活经验,从南极点吹向南极大陆外围的干冷烈风,会加剧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

例3.简要说明“地球上的五带”与“中国温度带”的划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联系:都是以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为依据划分的。中国温度带的热带比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范围小,除亚热带南部的一小部分伸入地球五带中的热带外,其他的温度带和特殊的青藏高寒地区都在地球五带中的北温带内。

(2)区别:地球上的五带是以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来划分的,没有考虑海陆分布、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五带界线的确定以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为依据,考虑的只是天文因素,以纬度作为分界线。中国温度带是从地面积温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根据无霜期的长短和作物活跃生长期(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多少来划分的,分界线不是纬线,而是积温等值线,各带之间的界线弯曲而无特定走向。

三、知新温故,在运用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4.七年级学过“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等温线分布图的阅读”(见地图册第22页: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气温数值相等;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气温差异小。找出图中所给地区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布的地方。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和疏密情况,分析图中所绘地区的气温状况及特点)。可以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问题(下划线处为要求学生回答内容):

(1)如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在-32℃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北端;最高值在16℃以上,分布在广东省南端、海南省和台湾省的南部和东部。总的看来,气温南高北低,南北温差大;这主要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我国领土辽阔,南北跨纬度广。

(2)0℃等温线大体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地区。冬季,该线以北地区河流有结冰现象,该线以南地区河流不结冰。

(3)在我国东部,0℃等温线以北和以南相比,该线以北地区等温线分布较密集,说明气温差异大;该线以南地区等温线分布较稀疏,说明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大体沿纬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

(4)位于黑龙江省的漠河,极端最低气温-52.3℃,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和冬季风的影响。

(5)在西部的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等温线有沿等高线(与等高线平行)分布的特点,这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台湾省的南部和东部气温在16℃以上,明显偏高,说明受海陆分布(洋流)因素的影响,而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气温比同纬度东面的许多地方高,则是受封闭地形的影响。

(6)判断,在题后括号中打“√”或“×”。

当哈尔滨还是冰天雪地的时候,海南岛已是春耕大忙季节。( √ )

类似地,可以对“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和“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设问。

四、选择区域,多点联系,形成知识系统

期末复习课,应体现阶段学习的综合性,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重视地图知识和地理空间观念的考查巩固,调动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可以尝试选择某一区域,一题贯穿,多点联系,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相对系统地组织起来考查温习。

例5.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复习考查举例(加下划线处为要求学生回答内容)

下图是“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图,读图,完成各题:

(1)图中表示国界线的符号是_______。

(2)国界是一个国家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国界线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图中两国的界线在A处大致是沿经线划分的,在B处大致是沿纬线划分的,在C处大致是沿河湖划分的。

(3)从半球的划分看,两国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从海陆分布看,两国位于北美洲,它们的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北面是北冰洋。

(4)从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看,图示地区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夏至前后,沿西经100°向北考察,昼夜长短将发生的变化是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北极圈以北会出现极昼现象。

(5)图中西部沿海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用板块学说解释,是因为该地带处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6)从西海岸沿两国边界处自西向东考察,所经地区年降水量将呈现出多→少→多的变化趋势,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上述气候变化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温室效应”和城市“热岛效应”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

(7)2007年美国人口超过3亿,美国陆地面积大约937万平方千米,美国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32人/平方千米。图中美国的东部地区人口比较稠密,阿拉斯加人口稀疏,导致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阿拉斯加气候寒冷,不宜居住;美国东部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发展早,吸引了大量人口。

(8)根据体质特征的差异,人类可分为三大人种。图中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白色人种,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色人种,还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和其他人种。

(9)本区通用语言主要是英语,加拿大的东南部的部分地区是法语分布区,这两种语言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此外也有其他语言分布。

(10)本区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11)从发展程度看,两国都是发达国家。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12)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遗产。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属于文化遗产。

下表是美国西海岸洛杉矶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

月份 1 2 3 4 5 6气温(℃) 12.8 13.6 14.9 16.4 18.9 19.9降水量(mm) 60 86 60 30 7 2月份 7 8 9 10 11 12气温(℃) 22.5 22.7 21.7 19.2 16.7 14.1降水量(mm) 0 1 7 13 26 79

(13)绘制洛杉矶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各月分配图。

(14)分析说明洛杉矶的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地中海式气候。)

例6.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考查举例(如下图)

(1)C是辽宁省的轮廓简图,省区简称为辽,其中南部是我国的主要工业区。省级行政中心沈阳是京哈线和哈大线交汇的铁路枢纽。

(2)与C省相邻的国家是朝鲜。请在图上适当位置标注出C省濒临的海洋名称。(辽东半岛西侧为渤海,东侧为黄海。)

(3)C省位于我国人口比较密集的东部。我国人口数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中,C省是满族的最主要聚居地。

(4)C省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从东西方向看,C省中部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的一部分,东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长白山脉的南段;两者的农业分布存在着地区差异,前者是农耕(种植业)区,后者的林业占很大比重。

(5)C省属温带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依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其南部属于暖温带,北中部属于中温带;从干湿区的的划分看,其中西部属于半湿润地区,东部属于湿润地区。

(6)流经C省的著名大河辽河注入渤海;受气候影响,汛期通常在夏季,冬季结冰。

例7.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了解我国土地利用方面的基本国情。

(1)我国陆地面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土地资源总量大(丰富);但我国人口总数超过13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少或不足)。

(2)从结构上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但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和丘陵;草地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该地区还集中了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等难利用的土地。

(4)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开而不发”,造成大片土地闲置和荒芜;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不足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5)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原因,并说明解决措施。

原因: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南方多,北方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用水量与日俱增;生产、生活用水量的增加超过了水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水资源浪费巨大,利用率低;水污染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加剧某些地区水资源的短缺。

解决措施:宣传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养成节约用水习惯,减少浪费;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修建水库,调节水资源季节分布的不均匀;跨流域调水,调节水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匀);必要时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调度,优先保障生态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农业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选择耐旱、耗水少的作物;工业提高水的循环使用率;生活中要一水多用等;保护水资源,积极防止和治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造成的水污染;积极进行小流域治理,植树造林,营造水源保护林,建设微积水工程(水窖),搞好水土保持;通过法律和政策调节人们珍惜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采取响应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

以题目中的某一问题为基点,还可生发出新的问题。例如在例4中,由问题(1)可以衍生出对地图基本知识的复习巩固;由问题(3)可以衍生出对大洲大洋的巩固性复习;由问题(4)可以衍生出对地球运动知识的重温;由问题(5)可以引出对海陆变迁知识的回顾;由问题(6)可以引起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再现,等等。

这样,“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授信息,甚至也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景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的复习课,既可以避免简单重复的单调乏味,又可以避免放任自流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没有把握,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刺激,激起学生查漏补缺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种复习方法,在短暂的期末复习阶段,在有限的课时里,有效地把前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变着法儿熟练、运用、巩固起来。

猜你喜欢
等温线水资源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低温吸附剂的低温低压吸附等温线分布研究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突破等温线判读中的难点
沸石与γ-氧化铝吸附氟离子等温线的线性和非线性方法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