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与处理

2010-02-08 08:54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070刘大华
地理教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材料沿河正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070) 刘大华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都设计了“阅读材料”栏目,这些阅读材料取材广泛、内容生动有趣、篇幅短小精炼,同时还配有大量的图片,有效拓展了教材内容。这些“阅读材料”的出现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这两大基本理念的同时,也给实际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层次性和弹性,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灵活展开。根据统计,目前在教学一线广泛使用的两种教材“人教版”和“湘教版”中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都在教材总篇幅的5%以上。具体统计如下表:

表1 人教版与湘教版教材中阅读材料总量

可见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不是教材中可有可无的,而是新课标初中地理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就对当前初中各种版本的教案集和相关期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设计材料的相关统计,以及对在一线初中地理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教材中所设计的“阅读材料”很少被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来使用,更不要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涉及,可以说这是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教学实际出发,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为例,结合这些“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以及教学实践活动,就如何对新课标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的教学处理进行探讨。

一、“阅读材料”的类型及其与教材正文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恰当的方式让这些“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避免过分夸大或者弱化“阅读材料”的作用,关键在于确定这些“阅读材料”的类型,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对症下药,做到因“材”教学。

1.“阅读材料”的类型

按照教材中所设计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拓展类。这类材料是在正文所涉及地理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些相关例证,充实和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全部的“阅读材料”中,这类材料所占比重最大,如“大洲的命名”、“世界语言知多少”、“亚洲地理集”等等。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阅读材料“青藏高原居民独有的服饰——藏袍”,就是在学习完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2)激励探究类。这类材料主要涉及的内容是目前科学界还没有定论的案例材料,或者是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相关答案的案例材料。如“神奇的厄尔尼诺”、“探索地外文明”、“地球自转的证明”、“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等等。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题为“退耕还林(草)以后,耕地面积减少会不会影响粮食产量?”的阅读材料,就是关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所展开的讨论,用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3)方法技能类。这类材料主要是一些实用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技巧,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这类阅读材料在整个初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中设计的不多,且都集中在七年级上册中。如“地图上距离的测量”、“如何测量当天的气温?”等。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有如何使用仪器测量气温和降水量的阅读材料,这类材料是学生学习地理技能的重要资源。

(4)补充说明类。这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教材中相关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的补充与说明。如“二十四节气”、“中国大江大河的长度”等等。

2 .“阅读材料”与教材正文的关系

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教材正文之间的关系,可将“阅读材料”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与正文并列:也就是说“阅读材料”所设计的内容与正文在知识结构上是一种并列关系,但是由于课时原因或者是为了降低课堂教学难度而安排为阅读材料。

(2)是正文有效的补充与拓展:受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阅读材料”所设计的内容与正文在知识结构上是一种主次关系,是为更加深入的探索提供的资料,或者是需要足够的条件才能弄清楚的一些问题。

二、“阅读材料”的教学处理策略

由于这些“阅读材料”类型多样,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地位也不一样,所以需要有针对性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 以“阅读材料”为原型,成为问题设置的情境

“思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问题要源于情境,好的情境能有效地使学生处于思考和联想之中,从而在思考与联想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基于该原理对这些材料应该有下述两个步骤:

(1)适度的挖掘阅读材料,改变材料使之成为问题情境,且这种情境应该具有趣味性、简练性,同时要有利于问题的产生。

(2)设计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问题串,使问题源于教材内容,但有高于教材内容,但是这些问题一定要适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激励性、问题的目的性、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2. 以“阅读材料”为切入点,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激励探究类的阅读材料就可以作为探究式学习的素材,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一现实问题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探索方法等等。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有一篇题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阅读材料,可以成为学生探究交通与工业区位、沿河工业地带发展模式的最好切入点。下面是学生就这一材料展开探究活动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①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沿河工业带?每个沿河工业有哪些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与交通的关系体现在哪里?

②沿河工业带附近的矿产资源与沿河工业带的工业部门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沿河工业带的城市发展随着沿河工业带的发展有什么变化?河港城市与海港城市的规模哪一类大一些?

3. 以“阅读材料”为素材,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补充说明类的阅读材料所涉及的内容一般来说,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将该类阅读材料作为素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这类阅读材料理解与掌握,另外一方面也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得以实现。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有一篇题为“世界重要的国际组织”的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黑板报的形式将这些国际组织的全称、总部地址、组织的标志、组织的发展历史等等作为一期板报内容,而且学生还把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国际组织相关内容加入到该期板报中来,效果非常好。可以看出借助这种方式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阅读材料”具体的教学处理给实际的教学活动带来的启示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材不会再把所有的学科知识在教材中设计出来,课堂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不再与课堂无关,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不能再是传统的方式,应该对新课标教材进行深度处理和发掘,结合实际优化组合教学资源。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该从自己的教学观念,对教材的把握与理解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更新认识,实际的教学活动开展更加需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

(作者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工作单位为甘肃省武威二中 )

猜你喜欢
阅读材料沿河正文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更正声明
更正启事
九九歌
Solution of the Dipoles in Noncommutative Space with Minimal Length∗
谈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安排
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探微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