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例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

2010-02-09 22:53慕海芹王艳兰王瑞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致残率尿激酶肌力

慕海芹 王艳兰 王瑞利

河南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 焦作 4540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疾病。溶栓治疗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缩小梗死面积,是降低脑缺血损伤程度的有效方法[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发病6 h内)行静脉溶栓,已成为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手段。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科于2008-06~2009-05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在溶栓治疗中各个环节的护理配合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脑梗死患者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30~70岁,平均(56.54±10.50)岁。均为首次发病,于发病后6 h内来院就诊。患者神志清醒,经CT证实无脑出血,心肺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瘫痪肢体肌力0~3级,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左右。排除最近或目前有严重的内出血者,脑出血或近2个月内行颅内或脊柱内手术者,最近10 d内有严重的外伤或大手术者,未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胰腺炎者。

1.2 方法

1.2.1 建立急性卒中单元:最理想的模式是以神经内科医生为核心,有多学科如急诊科、影像介入科和康复科等组成卒中小组的成员的密切合作,尽量缩短卒中患者等待治疗和检查的时间,使医生随时都能根据卒中单元制定的指南、处理路径和细化处理规程,将患者收入急性卒中单元,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2.2 建立绿色通道:“时间就是脑组织”。对于急性脑梗死来说,如果能在发病后3~6 h进入卒中单元接受尿激酶静脉或动脉介入溶栓等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故要建立从急诊、门诊到病房,从急救处理到康复保健的绿色生命通道服务。

1.2.3 术前准备:溶栓前后必须进行各项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便隐血试验。溶栓前做好心电图或心电监护,在一侧肢体建立好动态血压监测。

1.2.4 给药方法:先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滴,0.5 h内滴完,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决定是否追加应用尿激酶,最大量不超过150万U。同时给予白蛋白10 g及甘露醇250 m l静滴脱水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2]参照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肌力4~5级,生活自理;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偏瘫、失语基本恢复,能独立行走,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自觉症状有减轻,肌力恢复1级,但生活不能自理;无效:用药后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2 结果

本组基本治愈25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5例,无发生出血症状者;20例肌力很快由0~1级恢复到3级以上, 12例3~10 h出现肌力明显恢复,5例用药后肌力无改善。

3 护理

3.1 溶栓前的护理 溶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溶栓步骤及如何配合治疗,及时留取标本,查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免溶栓过程中发生出血等并发症。急性脑梗死发生在3 h内为静脉溶栓的最佳时机,护士协助医师判断是否为脑梗死,了解有无溶栓禁忌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用药目的。采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血型、血糖、PT、APTT、FIB和电解质。急诊CT检查排除脑出血。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套管针输液。

3.2 溶栓过程的护理

3.2.1 一般护理:取头低位,注意对头颅的保护,减少震动,用冰袋或冰帽降温以缩小梗死范围,降低脑血管再损伤的发生。加强口腔、皮肤、呼吸道、排便护理,起病24~48 h后仍不能进食者应予鼻饲流质饮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变化,神志从清醒到昏迷表示病情逐渐加重,瞳孔大小不等可能有脑疝形成,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消失或瞳孔固定、散大提示病情严重,预后极差。每15~30m in测血压1次。3.2.2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SICH)风险。有资料报道SICH的发生率为3.3%~16%[3-4]。关于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 INDS)研究认为起病时神经功能严重缺损及CT存在脑水肿或占位效应者,溶栓可增加脑出血的风险[5]。护士在溶栓开始前应准确采取各项血标本送检,包括血小板、血常规、血型、凝血酶原时间、血纤维蛋白原、出凝血时间等。开始溶栓后2 h及之后视需要每6 h进行1次有关凝血及纤溶系统各项血标本采集和送检。在溶栓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皮肤、黏膜、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及颅内出血,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停止溶栓治疗,采取措施控制出血。

3.3 溶栓后护理

3.3.1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为客观判定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水平,护士应配合医生采用N IH stroke scale评分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价,采用Bartel index评分法评价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状态。

3.3.2 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有糖尿病者给予低糖饮食,多食绿色蔬菜及含纤维素多的食品,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对进食呛咳者,喂食速度要慢,宜食糊状食物,避免呛咳,预防吸入性肺炎发生,对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保证能量供给。

3.3.3 瘫痪肢体的锻炼:加强患肢体功能锻炼。病情稳定后,对瘫痪肢体早期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防止关节畸形及肌肉萎缩。被动运动包括患肢所有关节各个方向的运动,动作要平缓柔和,幅度逐步增加。一般2~3次/d,15 m in/次。按摩可以增加肢体的血液循环,放松痉挛的肌肉,一般采用推拿、揉捏等方法,避免过强刺激,以免引起肌肉痉挛。对失语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4 讨论

本病是一种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高的疾病。如果能在发病后3~6 h内及时进入卒中单元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大大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在治疗术前给予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生活护理,合理安排营养饮食,及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密切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实践证明:科学护理是促进脑梗死患者尽快康复的有效措施。

[1] 黄彦飞.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J].医学文选,2003,22 (5):743-744.

[2] 田有勇,张苏明.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4):209-211.

[3] A lbers GW,Bates VE,C lark WE,et al.In travenous tissuety pe-plasm inogen activator for treatment of acute stroke:the standard treatm ent w ith alteplase to reverse stroke(STARS) study[J].JAM A,2000,283:1 145-1 150.

[4] Katzan IL,Furlan AJ,Lloyd LE,et al.Use of tissue-ty pe plasm 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 ic stroke:the Cleveland areaexperience[J].JAM A,2000,283:1 151-1 158.

[5] The NINDS rt-PA stroke study g roup.Intracerebral hem orrhage after intravenous t-PA therapy for ischemic stroke[J]. Stroke,1977,28:2 109-2 118.

猜你喜欢
致残率尿激酶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