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之期望

2010-02-13 02:43杨国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年1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产品企业

杨国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20)

对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未来发展之期望

杨国忠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信息研究所 (北京 100020)

人云60年为一甲子。60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也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以及从低向高的逐步发展历程。从一个只能生产刀剪钳镊、车床台架的手工作坊式的产业基础,发展到今天能自己制造DR、16层CT、1.5T超导MRI、PET、直线加速器、全数字彩超诊断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以及像支架、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植入体内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一个初具现代模样的产业体系,我们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走过不少弯路,确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本期所选录的几篇文章,就是几位专家从产业全貌到几个重点专业领域,以不同的角度回顾了60年的发展历程。

回顾过去,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在看到取得今天成就的同时,更要想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今虽然涌现出像东软、迈瑞、万东、鱼跃、新华等一批新老骨干企业,是“闭关锁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由于底子薄在前进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占领制高点,弱势的地位至今也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变。

近年来,为配合政府制定各项规划工作的需要,一些组织机构、学术团体已就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和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从国家层面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了甚为翔实的分析报告,详析了我国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上述领域的差距,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有些专家学者也在相关场合或刊物杂志,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或报告。本文不拟在此再作过多的全景式的论述,仅从企业角度就本土企业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谈些笔者个人的一点想法,可能不尽全面,也未必成熟,权当作与各位企业界朋友谈心而已。

众所周知,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确有许多弱势之处。譬如:

(1)至今我们还没有一家能在国际市场上与之抗衡的势均力敌的品牌公司;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势单力薄,社会影响力很小;

(3)无论是技术水准,还是产品质量,与国际相比尚有很大差距;

(4)企业管理上用知识少,靠经验多,难有理念上的创新;

(5)从整体来看,缺乏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创新体系还未建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与产业的结合尚未形成阵势;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尚待完善;

(6)社会融资能力、对政府的公关影响力均较有限;

(7)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8)本土企业间的并购或战略联盟的活动虽初有表现,但远不活跃,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依然受限,等等。

另据一份本人也曾作为调研对象之一的名为“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的调查报告称,“企业缺少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发展过程受到制约、创新成本过高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规范的环境下,这些不利因素的克服已超出企业的能力范畴。”

此外,企业还面临“技术活动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有效支持、国外企业的大举进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市场和竞争不规范”等。

该调查报告根据影响因素归属性质的分析表明:属于行业外的因素有:

(1)新产品市场化过程费用过大;

(2)制约性政策过严或不到位;

(3)市场不规范。

属于行业内的因素有:

(1)产业发展缺少基于战略规划的引导;

(2)创新体系建设不完善;

(3)竞争环境恶劣;

(4)缺少资质水平高的专业人才;

(5)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属于企业的因素有:

(1)研发模式封闭;

(2)对产品的可靠性关注不够。

反之,跨国公司却在上述方面均占有很强的优势。如:

(1)因技术先进,品质优良而产生的多年享有盛誉的世界知名品牌,及其在医界的强大影响力;

(2)有一支成熟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的社会性产业创新链机制;

(3)本国政府的积极主动支持(虽是市场经济,却并非放任自流,需要时政府会鼎力支持。如在国外提供政府信贷,以推销公司产品);

(4)与客户国家的政府或准政府机构的良好公关关系;

(5)强有力的融资能力和多种融资方式和渠道;

(6)有系统的科学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

(7)有一支在技术和管理领域资质较高的人员队伍;

(8)具有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和灵活的营销手段;

(9)企业间的并购活动活跃,组成战略联盟实现强强联合,以增强竞争力,等等。

凭借这些优势,跨国公司已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占有70%的绝对主控地位,各地大的三级医院几乎全是其独占的势力范围。如今,藉着医疗体制深化改革之机,跨国公司又开始以“解决方案”或“全程关护”的方式,通过公关与我国政府或准政府机构合作,在医界人士的襄助下,向着社区或农村基层医疗市场进军,目的是从8500亿元的医改投入中再分一杯羹。这对原本只在县以下医疗市场占有份额的本土企业来讲,不能不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因此,虽然历经60年的变迁,已使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获得长足的、引人瞩目的发展,但面临更为强势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我们的危机感远未除去,更何况我们的产业还存有上述的种种薄弱环节。

为应对目前的市场竞争,展望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应以增强整体竞争力为核心,并就此提出如下一些期望:

(1)政府要加强引导和增强支持力度

医疗器械产业多为中小企业,在我国更是一个“弱势群体”,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因此,企业渴望政府能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一套科学的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系统的产业扶植政策。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政策法规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因素。例如,掌握合适的上市前后的监管力度,既确保安全应用,又鼓励新产品研发的药监政策;优先选用在性能和质量上已能替代进口的国产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合理的税收和价格政策;对国有医疗机构的配置政策等等均在此列。

(2)要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中介作用

如上所述,医疗器械本身是需要产学研,理工医等多种结合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2007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指出,我国产学研相结合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这些问题集中地表现在研究机构与产业仍处于割裂状态,研究机构对产业的贡献几乎为零。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小,势单力薄,社会影响力自然有限。因此,迫切需要有能帮助其与官、产、学、研、医,乃至金融风投界密切沟通与联系的渠道。应当说,现有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以及刚刚组建的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即是能将上述各方和企业联系并整合起来的有利平台。因此,充分发挥第三方的社会中介作用,对协助政府拟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产业扶植政策,摸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机制,以及帮助企业寻求研发伙伴、沟通融资渠道,促其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作为企业,也应主动与第三方中介组织建立联系,充分利用其广泛的社会资源,以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3)企业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意识

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朝阳产业,但这并不能确保每个企业都能稳坐钓鱼台。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则主要看其领导的管理水平和竞争意识。任何企业都是以赢得利润为首要目标。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道,既是要遵循道德规范,也包涵道行技巧。对企业领导而言,就是在如何“挣钱”,又如何“用钱”当中见高低。跨国公司之所以能以本为技术领域的“解决方案”,衍化为占领新的市场的竞争策略,说明人家的主管有着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经营之道。这既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管理上的创新。可以说,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企业老总的手中,因为客观环境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在于自身的内因。经营公司要靠科学的管理知识,而不是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

以下几点则是期望企业老总在管理理念上需要注重的几个方面。

(4)要尽力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投入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用于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投入远远低于国外水平,仅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总想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上打算盘。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投资还很少进入这一领域。因此,为从根本扭转创新产品稀少,只靠低价竞争策略的不良趋势,企业本身要想方设法尽力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投入,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要不断用更新的产品占领市场,否则,将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危险。

(5)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竞争的核心所在。没有一支能实现企业老总科学理念的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就很难维持生存,更遑论持续发展。对那些符合本企业需要,人品佳而又拥有实际价值、水平领先的科研成果或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家,要有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精神,舍得以优厚待遇引进人才。同时要注重本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善于发现人才和善用人才,是成功的企业老总应有的素质。

(6)要注重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标有“Made in China”的我国的本土产品,之所以在顾客心目中还未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的质量未过关,性能不稳定,可靠性差。产品是体现企业竞争实力的载体,而标准是控制产品品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无论是设计、研制,还是生产、制造,从部件到整机,都要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只有从每一个环节抓起,才能保障产品整体的应有性能和可靠性,也因而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7)要坚持医工结合的做法,在研发中贯彻始终

医疗器械不同于药品,可以在一定程度靠着药学专家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初步的新药研制。而基于理工医相互融合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产品,从其初步课题的提出、到设计和形成原理样机,再到临床试用,乃至上市后的进一步改进,都离不开医学人员的密切参与和多次反馈交流。而我们的企业往往习惯于研发出来后,再请医生试用提出改进意见,显然,这势必会影响创新产品的研发效率和效果。

(8)要主动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还不够完善。这恰恰说明,对企业来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任何一种工业制品,其整机生产企业总是处于相对的少数,大多数都是围绕整机的生产,而提供所需的元部件或机加工的专业厂家。我们的企业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结合自身的条件,发展为某种关键部件的专业生产厂。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主动参与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来,为自己争得新的发展机遇。

(9)要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为打造品牌奠定基础

我们有些企业在生产制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综合实力不强而只能为人家外国公司贴牌生产。说明,品牌效应是相当至关重要的。迄今,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还没有一个可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品牌。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自主知识产权是基础。要有自己创新的发明专利或专有知识,要有享有盛誉的商标和品质优异的产品,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10)要善于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不排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并购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对手是十分强势的跨国公司。一对一的硬拼是拼不过的。因此,本土企业只有联合起来,相互助力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这是我们所处的弱势地位所决定的。它要求企业老总要善于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或战略联盟,甚至条件成熟时参与到并购活动中来。实际上,这也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美国的资料称,并购和战略联盟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不论对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行业在过去十年中,已经历了重大的合并。与2005年的大约100亿美元相比,2006年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中的关键性并购,其总额已达到约370亿美元(包括波士顿科学并购Guidant的250亿美元)。并购活动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市场扩张,因为很多大型医疗器械公司通过兼并生产有创意的新型医疗器械或者为特定市场提供服务的小公司,来努力补充自身的产品组合。而小公司在并购活动中的好处在于,可以获得开发和销售自己产品所需的投资,此外还可获得产品投放市场所必需的规章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知名公司的品牌认知度以及较宽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也可以增强不知名小企业的竞争优势。再者,大公司能够通过医疗器械的大批量生产来提高制造成本的效率,这是中小型公司所不能企及的。

我国的情况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卜绮成的文章提到“建国后的前30年,医疗器械工业有起有落,几经波折。在对私营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企业经整顿重组,合理使用生产资源,质量提高,成本降低,产业发展较快。”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并购”活动,结果也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发展。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本土企业间的并购整合,至于外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或合资、合作,至少到目前为止,还鲜有双赢的范例。

最近,有报道表明,我们的本土企业也开始出现并购活动的活跃迹象。其中,引人注目者,如创立于1981年以生产消费类电子产品为主的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月15日对外宣布,该公司已与北京国药恒瑞美联公司原股东正式签署股权受让协议,TCL集团将出资3109万元收购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等原股东持有的北京国药恒瑞美联部分股份,同时增资2122万元,成为新公司的最大股东,占51.8%股份。

另一实例是,10月29日,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与江苏凯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两家医疗器械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这意味着已发展成为专业医学影像设备制造商的蓝韵,继在医学影像领域取得突破以后,又向手术室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目标迈出了一步,一举进入呼吸麻醉领域。此次与凯泰的合作是蓝韵打造优秀民族品牌,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笔者真诚希望,这些并购活动能有助于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13亿人口这一现实本身决定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任何事务,主要还是要靠我们自己。13亿人口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只有靠我们自己的医药产业的支撑,才能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而所有这些对企业而言,既是压力,更是商机。相信,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将会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成熟强壮起来。一个拥有完整创新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医疗器械产业也定将随之活跃于世界舞台。

[1] 杨国忠 “跨国公司市场竞争的新策略”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2009,15(12)

[2] 王晓庆“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2008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年鉴》

[3] 翁晓红 编译 “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2008,14:(11)27-30

[4] TCL集团控股恒瑞美联 进军医疗电子产业 2009年10月19日 科讯网信息中心 Sophia编辑

[5] 蓝韵凯泰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呼吸麻醉行业强势品牌2009年11月04日 科讯网信息中心 Sophia编辑

Expectation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Device Manufacturers

Yang Guo-Zhong Institute of Medical Infor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20)

1006-6586(2010)01-0107-04

R197

A

2008-12-21

杨国忠,研究员,《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社编委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产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正式执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