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加快升级构建北京流通发展新格局

2010-02-16 03:55程红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3期
关键词:流通业流通北京市

程红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 100010)

开拓创新加快升级构建北京流通发展新格局

程红

(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 100010)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通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消费规模不断扩张,对外辐射能力逐步增强;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方式日益创新;商旅结合日益紧密,外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商业外资持续增长,零售业开放活跃。伴随着流通业自身的良好发展,流通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体现城市繁荣、落实强农惠民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流通业将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要求,朝着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方向持续升级,努力打造繁荣、便利、放心、特色的流通新环境。

北京市;流通业;创新升级;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首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为流通业发展带来了十分良好的机遇,全市流通业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

1.消费规模连上新台阶。1995年,北京市人均G D P只有1600多美元,但2009年底,预计将要超过1万美元。伴随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北京消费规模迅速扩张。1996年,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00亿元,六年后的2002年,登上了2000亿元的台阶;之后用了四年,在2006年突破了3000亿元;然后又通过两年时间,在2008年突破4000亿元,超过450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消费发展目标(4470亿元),首次居全国各城市之首。与国际大都市对比,消费规模相当于伦敦的78%左右,是香港的1.9倍。

“六年、四年、两年”的递减数列,印证了北京消费规模的加速发展态势,几年连续迈出了几大步。特别是2009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市贯彻国家关于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1~11月消费规模在高基数上实现了15%的增幅,达到4794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5200亿元,这次增长超过1000亿元将只用一年的时间。消费规模的增长得益于奥运效应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增长与购买力持续增长所决定,这是根本基础。

2.对外辐射能力逐步增强。作为首都经济的重要体现,北京也是北方的流通中心,特别是在商流方面,北京商品购销总额多年在全国各城市中保持首位。2008年,全市商品购进额是2.38万亿元,其中从市外和境外购进占72%;商品销售额为2.44万亿元,其中向市外和境外销售占61%。

3.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方式日益创新。居民消费日益从生存型向保健型、休闲健康型的高端消费方向升级。2008年,吃穿等基本生活需求仅占消费的1/3,比改革之初下降了26个百分点。这26个百分点均体现在用类商品上,使目前用类商品占全市消费的58%。黄金饰品、家居、汽车、书报杂志等用类商品已成为拉动消费的新的骨干商品。以汽车为例,2009年汽车消费仍然保持了近30%的增长,平均每月新增8万~9万辆机动车,平均每天新增2400辆左右。

4.商旅结合日益紧密,外来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近十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迅速,入境游客和外地游客年均增速4%左右,带动外来消费持续增长。2008年,北京接待海外游客接近380万人次,国内游客超过1.4亿人次,对北京消费的增长作出了一定贡献。北京的电子产品、文化用品、时尚用品、品牌商品等均是较受旅游者欢迎的商品。同时,特色商业街、老字号以及特色餐饮都成为吸引外来消费的一些亮点。

5.商业外资持续增长,零售业开放活跃。截至2009年11月份,北京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零售店铺2600家,涵盖购物中心、超级市场、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十多种业态。近几年,外资在京设立全国批发代理机构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尤其是奥运后,开放活跃的北京商业日益成为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体现。据权威机构调查,世界顶级280家零售商有101家进驻北京。凭借零售业较高的开放度,北京跻身《福布斯》2009年全球十五大“购物之都”和全球第八大美食城市。

二、流通业对首都经济发展的贡献

1.流通业已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北京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体,其中商业服务业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骨干力量,对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增加值来看,2008年商业创造的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占G D P的10.1%,占第三产业的13.8%,成为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即第二大服务业。从就业来看,以批发零售业为主体的商业服务业涉及从业人员230万人,占全市职工人数的比例超过25%。从税收来看,2008年商业服务业实现税收超过1200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2%。

2.流通成为促进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力量。目前备受关注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自1985年开始,投资曾经长期是北京经济发展的主拉动力,1994年最高时,投资率超过消费率1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北京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6年,北京市消费率首次超过投资率达3个百分点,并且这几年消费率超过投资率的势头得到了很好的延续。2008年,消费率超过投资率16个百分点,消费日益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拉动力。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按照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北京市消费不仅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还使得北京经济持续保持了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格局,对首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扩内需、促消费,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权宜之计,也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发展良策。

3.流通成为保证城市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流通是基于交换的经济,城市是由于社会分工而形成、以交换经济为基础的空间类型,因此流通是城市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的特大型消费城市而言,生活必需品的流通事关城市安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作用非常显著。2003年“非典”发生后,北京市建立了一整套生活必需品快速反应系统,主要包括日常监测、政府储备和快速投放体系三个方面。

日常监测是掌握市场动态的基础。全市对12大类生活必需品、71种商品建立了日常监测。在特殊时期,奶制品、蔬菜、食用油等的价格可以进行日监测。这些重要生活必需品的监测为政府调控决策提供很重要的基础。

政府储备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北京市已建立了一套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政府储备,使得政府储备能够“储得住、调得出、用得上”,在近几年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调控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快速投放体系是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在加强预警和应急调控方面,北京市建立了应急机制,制定了生活必需品应急预案,建立起应急商品投放的网络体系。通过市场监测、政府储备和应急投放三方面工作相结合,确保大中型城市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市场能够平稳运行,不出现由于流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稳定。

4.流通体现城市的繁荣,特色消费成为城市的亮点。地方商业与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密切相关,因此流通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城市的特点与繁荣,成为展示城市的窗口。近几年,北京以承办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加强特色商业体系的建设,重点发展了特色商业街、老字号、特色商店和特色餐饮。截至目前,全市拥有10个市级特色商业街和15个区域性特色商业街。老字号是商业与文化的结合,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北京老字号优势明显,在第二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上,有53个北京老字号,位居全国首位。奥运会期间,一大批老字号进入奥运村和许多重点接待单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展现城市繁荣的亮点。近几年,政府持续加大对老字号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北京老字号以超过20%的年均增速发展。在2009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市20多家有代表性的老字号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税收三项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许多老字号开设了新门店,其中一半以上在外省市,这是商业与文化相结合、促进交流的很好方式。另外,一大批国内外特色风味餐饮的聚集,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化大都市的又一重要体现。

5.流通渠道的体系优势得到发挥,成为落实强农惠民政策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连锁经营的发展,流通产业方式有了根本性变化,流通日益形成体系化的渠道,成为流通业的一个新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政府和流通企业的合作,已形成体系的流通渠道成为落实流通政策的载体和通道,承担了许多富有社会效应的工作。如“万村千乡”工程,北京市的郊区连锁店铺已经超过4000家,覆盖郊区所有的乡镇和千人以上的大村,为郊区300万农民送去了安全、放心、价格实惠的生活日用品。又如“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从2009年1月份启动以来到10月底,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5万台,销售额超过3亿元,销售家电“以旧换新”产品3万多台,销售额超过12亿元。利用现有流通渠道优势,可以快速把政策兑现到千家万户。再如“农超对接”,也是流通可以大力发挥平台作用的一项工作。北京的“农超对接”始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现在全市经营农副产品的超市有30多家,店铺达1800多个,这30多家企业已经在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85个直接采购农副产品基地。“农超对接”不仅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20%~40%的采购成本,使消费者直接受益,而且对于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作用。流通渠道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其他直接关系社会和民众的工作中。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之后,通过全市大型连锁企业统一向民众推荐江西爱心橙;四川地震发生之后,北京对口支援什邡市,许多什邡市的农副产品都通过北京的连锁企业得到销售,这些都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北京市流通业发展方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奥运会之后,及时将奥运三大理念转变为城市发展的要求,朝着“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方向发展。北京流通业要围绕这个中心持续地升级,朝着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特色化方向,努力打造繁荣、便利、放心、特色的流通新环境。

1.国际化。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与世界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强化了北京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枢纽地位,为北京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础。要在努力营造国际化的消费环境上做工作。首先,积极吸引国际商贸企业和一些大的代理机构,提高北京流通的影响力,促进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尚品牌落户北京,扩大商品来源,打造时尚区域,提高北京消费对于国内消费的引导力和辐射力。其次,要做好消费环境无障碍工程,使商业设施和服务,即软、硬件两个方面,朝着无差异的国际化方向发展。重点是要努力提高刷卡消费率。目前,全市银行卡特约商户覆盖率超过80%,刷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50%以上。此外,外币兑换、外语服务、商品退换等服务,都要按照国际惯例打造无差异的环境。

2.现代化。继续鼓励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方式在更多的行业、业态和企业中发展,以提高全市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与国际消费都市同步发展,积极引入现代流通业态,结合首都实际,处理好现代业态的创新和应用问题,加快传统流通业态的升级改造。要充分利用首都在信息化人才、市场秩序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促进电子商务特别是B2C电子商务的发展。

3.规范化。流通是面向社会的开放行业,要通过持续不断地规范化发展,鼓励和约束流通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安全有序的消费环境。一是保障食品安全,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二是抓好生产安全。针对流通场所人员密集的特点,强化流通企业的安全意识,确保企业和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积极推进流通领域的节能环保,促进企业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2009年对全市几十家商场进行了节能改造,落实了合同化管理。四是健全相关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和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4.特色化。从供给角度来说,北京乃至全国的流通行业存在着同质化竞争问题,这是影响消费扩大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从需求角度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供给要适应需求,就必须逐步削减同质化竞争,通过多元化发展提升竞争力。特色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的要求,流通产业要加强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和互动,特别是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积极朝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发展。发展特色商业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商业附加值,从而提升竞争力,传承城市文化和特点。

上述关于北京流通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化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现代化是流通产业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规范化是流通业日益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特色化则是提升行业竞争力、凸显城市特点的明智选择。

总之,消费和流通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关键作用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市场机制日益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消费和流通对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性作用也不会改变。其先导作用、甚至主导作用也将日益突出。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扩大消费、促进流通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Innovation and Upgradation of the Beijing Circulation Industry

CHENGHong

(The People's Govenment of Beijing Municipality,Beijing100010,China)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rapid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Beijing's circulation industry.With the sound development,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increasingly making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the capital city of China.This industry is playing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imulating the economic growth,promoting changes in the way the economy develops,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the city,demonstrating the city’s prosperity,and implementing policies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Based on the requirement of“Green Beijing,High-Tech Beijing,and People’s Beijing”,Beijing’s circulation industry will develop on the way to be internationalized, standardized,modernized and characterized and create a new environment for the prosperity,convenience,assur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irculation.

Beijing;circulation industry;innovation and update;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F253.9

A

1007-8266(2010)03-0004-03

程红(1966-),女,山西省武乡县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工商联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任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市商委副主任、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朝阳区副区长、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流通经济学,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科技部等七部委“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敖华

猜你喜欢
流通业流通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